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500字>

《白楊禮讚》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1.64W

《白楊禮讚》是現代作家矛盾的寫於1941年3月一篇散文。下面本站爲你們獻上《白楊禮讚》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採納。

《白楊禮讚》讀後感

《白楊禮讚》讀後感一

諸事繁華,如夢如幻,有時夢想跟現實總是想去甚遠。人生道路坎坷,世人總是會在路途上迷失方向。

行走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望見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株株、一排排的白楊樹,沒有婆娑的姿態,缺乏屈曲盤旋的虯幹,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亦不乏溫和、堅強和挺拔,使人牢牢記住了它的身影。這正是茅盾先生筆下的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樹,卻是極不平凡的樹,它們靠着堅強的意志,僅僅憑藉碗口粗細的枝幹,聊勝於無的水源蓬勃地生長。此情此景,我不由地想起了一些人,一些事。

古往今來,總是不乏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志士。而辛棄疾卻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以武起事,而終以文爲業,成爲一代豪放派大家。人們常說,辛棄疾的詞不是一支羊毫軟筆寫就,而是用刀和劍鑄成的。力透紙背,時隔千年,翻開時卻彷彿有千軍萬馬之聲。可掩藏在紙背後的卻是無人能識的辛酸長嘆。本想以身許國,馬革裹屍,誰想到壯志難酬空餘一腔凌雲志。回首時“可憐白髮生”,令人唏噓不已。然而他並沒有放棄,他在時代的背景之下,世俗的排擠之中,不屈不撓,滌去了青澀和浮躁,將一切都注入了詩詞,化作詩句,留下一篇篇蕩氣迴腸的史詩。

我們整天忙碌於無聊的瑣事,像沒有靈魂的蒼蠅,喧鬧,躁動。曾經捨我其誰的理想像打水漂沉入水底的石子,怎麼也看不見。花開不是爲了花敗,而是爲了絢麗世界;人生不是爲了坐以待斃,而是爲了實現價值。

用一顆堅強的心,承載童年的夢和期望,縱容會被現實撕扯的支離破碎,依然堅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像白楊樹一樣不懼艱險地笑對人生風雲。

夢裏,望見一片幽幽的白楊樹,屹立於西邊的寒風中,不彎不折……

《白楊禮讚》讀後感二

讀了茅盾的《白楊禮讚》,讓我覺得白楊一點都不平凡。這是一篇透過寫白楊樹來象徵那些不被人重視的農民,來表達作者對那些看不起民衆,賤視民衆的厭惡。

摘抄: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幹,筆直的枝。他的幹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張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椏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似人工似的,成爲一束,絕無橫斜逸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的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着倔犟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來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二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着西北風。

賞析:

這段是對白楊樹的描寫。把白楊的高大挺直比作像是加似人工的,生動形象寫出了白楊樹的挺拔、筆直。表面上是寫白楊樹的茂盛,向上生長,靠攏在一起,不畏嚴寒,實際作者是想寫在現實中,處於低層的民衆,他們有着極強的生命力,磨折壞了,壓迫不倒,團結一致。積極向上,不畏惡勢力的阻撓、摧殘,力求向上的精神。象徵了我們民族解放鬥爭中不可缺的樸質,堅強,以及力求向上的精神。

《白楊禮讚》讀後感三

白楊禮讚,是中國現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寫於1941年3月,透過對白楊樹的讚美,歌頌了正在堅持抗日戰爭的北方農民,及其所代表的我們民族的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學習完這篇課文,你有何感想呢?今天,小編整理了白楊禮讚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金秋十月,雖然秋風帶來些許的涼意,但絲毫掩蓋不了收穫季節的喜悅。我們在喜悅中盼望着,盼望着……終於盼來了第一屆讀書節。一時間,同學們你追我趕,互不相讓。掀起的讀書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看課間的臺階上,操場旁,走廊邊,或站,或蹲,或坐,兩兩成雙,三五成羣,書聲琅琅,討論激烈。

經一位學長舉薦,我有幸讀到《白楊禮讚》這篇文章,讀茅盾先生的.文章,總會讓人有種昂揚向上的激情。這篇散文采用象徵手法,透過對白楊樹的讚美,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息的革命精神。以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語言貫穿全文,洋洋灑灑一氣呵成,讓你流連於字裏行間,無意往返。讀完全文,不由你不由衷的讚歎。

三月的白楊,嬌柔可愛,白青色的樹幹滑滑的,枝頭新綻的嫩葉,綠中透着紫紅,似襁褓中的嬰兒,撩人一縷溫柔。

嫩楊一日一樣,嫩綠的葉芽瞬間變成金綠色的闊葉,在風中扭着歡快的迪斯科。枝葉搖出的笑聲“唰 唰 ……” 引人以無限的遐思。

哦,嫩楊。你頭頂有噴火的紅日,根部植紮在肥沃的土壤,雨露爲你灑下乳汁,大地爲你更換時裝。你怎能不無憂無慮的成長呢?

可你畢竟太脆弱。我想大自然應該賦予你怒吼的狂飆,滂沱的大雨,劃破長空的電閃,震耳欲聾的雷鳴。你應該向棗樹那樣堅硬,松柏那樣耐寒,柳樹那樣婀娜。脆中有硬,硬中有情。這應該是你全部的性格。

正如老先生在《茅盾後記》這樣寫道:“祝福這些純潔而勇敢的祖國兒女,我相信他們不久就可以完成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而他們的英姿也將在文壇上有更完整而偉大的表現。”由此可見,老先生不僅是在讚歎,而且在我們身上看到祖國的未來。並寄予無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