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400字>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400字(精選17篇)

學問君 人氣:1.09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400字(精選1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400字(精選17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從童年開始講起,男二的父親是男一家的管家僕人,因此男一是男二的小主人,男二對男一忠心耿耿,並且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在一次放風箏比賽時,他們兩人得了冠軍,男二爲小主人逐回落下的風箏,但是卻遭到其他較大的孩子的維度,爲了保護小主人(男一)的風箏,男二被他們—。這些都被男一看到眼中,但是他沒有勇氣出面就男二。男一的心理髮生了變化,不在跟男二要好,後來還想辦法誣陷男二偷了自己的手錶。雖然男一的父親原諒了男二,但是男二的父親(管家)還是帶着男二離開了。隨後,俄羅斯侵略阿富汗,男一的父親帶着男一逃到了美國,並將家裏的房子託付一個朋友看護。

然後,男二在美國長大結婚。後來接到幫他們看護房子的父親的朋友的電話,那人叫他一定會去阿富汗,有事情。從這人口中,他得知他兒時的夥伴爲看護自己的房子被殺,還留下一個孩子被賣到。並且事實上,那個從前的管家其實是不能生育的,管家的兒子其實是自己的父親和管家老婆所生,即兒時的夥伴其實是自己的兄弟,而那個被賣的孩子是自己的侄子。於是他歷盡艱辛,救出了侄子,並將他帶會美國的家。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簡單來說,感人至深,令人震撼,強烈推薦!

引用譯者一段話,“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好書推薦#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終於把列表裏的這本看完了,看的初心大概是那一句“爲你,千千萬萬遍”。

看之前萬萬沒有想到這句話這麼沉重,就我看來,哈桑不管是作爲朋友還是僕人,可以爲了阿米爾做任何事。從他被侵犯那裏我就一直在哭,也是從這裏起,整體的故事都帶着悲傷的基調了。阿米爾事後的態度讓我很惱火,如果一個人坦然承認自己是壞人我可能不會那麼生氣,但是他爲了開脫,想出的誣陷哈桑的辦法,讓我很生氣,阿里看向他的那一眼,我萬萬沒想到那是唯一一個恨過阿米爾的證據吧。

雖然阿米爾之後也狠狠被這種謊言所折磨過。有時候真的很煩這種愚忠,也因此讓我更加不好受,可能是我不能理解的。後來就是戰爭,戰爭纔是導致後面的一切吧,我想如果沒有戰爭或許就算分開就算帶着遺憾,大家彼此也還能好好的過完這一生,太悲哀了,在戰爭裏犧牲的每一個人,最後哈桑被射殺也很讓我難過,我的理解是哈桑到最後還在替阿米爾一家守着他的家,最後的結局最讓我慶幸的是索博拉沒有死,就像最後阿米爾說的“爲你,千千萬萬遍”贖罪也好,其他的也罷,也總算讓我對阿米爾沒有失去最後一點好感。希望世界和平吧,生在和平年代真的應該慶幸啊我們。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斷斷續續看了好久,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了。在故事的最後,阿米爾對索拉博說了一句:爲了,千千萬萬遍,就好像二十幾年前哈桑對阿米爾說的那般,冥冥之中又一個輪迴。

追風箏是阿米爾和哈桑兒時最喜歡的遊戲,誰能追到最後的那一隻風箏,就代表了誰最勇敢最厲害,但追風箏的背後能得到的遠不止於此,從人們對於追風箏的狂熱就能得知。

對於兒時阿米爾來說,追到最後一隻風箏是爲了得到父親的偏愛,希望父親能多陪自己聊聊天,能看看自己寫的故事,能像對待兒子希望對待自己;對於哈桑來說,幫阿米爾追到風箏是出於朋友的義氣,是想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給你的友情,即使被威脅被侮辱也絕不放棄;對於中年的阿米爾來說,追風箏是對過去的懺悔和釋懷,是開啟索拉博心扉的重要信物;對於索拉博來說,追風箏是孩童的樂趣,是想念父親的寄託。

而對於阿富汗來說,風箏意味着和平和寧靜,意味着人民的富足和戰爭的終止,意味着遍街橫屍、滿目瘡痍的不存在。可惜歷史不會遺忘,戰爭對於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和痛苦。

所謂追風箏,其實追求的是愛,和平,與自由,爲了得到這些,千千萬萬遍,在所不惜。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一個好的作家,總是把各種細節描寫的特別吸引人。最吸引我的,每次都是阿米爾的心裏描述。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都在追風箏。表面上,是在指哈桑在風箏大賽時是追風箏的人,是爲了不起的高手。風箏還代表着哈桑和阿米爾的感情,他在追逐風箏的同時,其實是在追逐情誼。

阿米爾和他的爸爸,一生也都在追風箏,他們則追的是內心的救贖。爸爸對阿里和哈桑的愧疚,所以,他在不停的做着慈善來彌補愧疚。阿米爾,追風箏晚了一些,雖然一直在內心自責着,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會爲當年爲哈桑做的行爲找藉口。一直到確定要解救索拉博的時候,他纔開始,真正的追風箏,內心的掙扎才真正的像風箏一樣高飛,得以解脫。

結局,是我想看到的,我更想看到的,其實是哈桑也能活下來,能親自聽到阿米爾公開承認他們的感情,不然,哈桑內心其實也一直困惑難過吧。最後希望索拉博可以和阿米爾敞開心扉,開心的生活下去。

喜歡哈桑,單純,爲友情而戰。喜歡阿米爾的爸爸,雖然犯過錯,但是一位真正的漢子。喜歡阿米爾的妻子,善良g敢做敢當敢愛敢恨。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6

深深的震撼。心裏憋着什麼很想找個讀過的人一起說。就像譯者說的那樣:身爲人子,我很慶幸時至今日,父母仍有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質教育我,雖然我時常有負他們所望。身在和平穩定的時代,身在祖國,心中竟有一份慶幸。再回頭想起那些戰爭中的人們,我竟也只能咂舌,想跪在地毯上面朝西方爲他們祈禱。我自認爲我是一個感性的人。讀到那些親情、友情、愛情,有時眼裏會灌滿淚水。是多大的忍耐讓阿里能一直在“父親”身邊數十載;多麼深沉的愛,阿桑用生命捍衛阿米爾;多大的勇氣,讓夫妻到處內心最深的祕密。

有那麼幾處讓我曾經對阿米爾很生氣最後知道阿里是他的兄弟,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最後我釋懷了,更準確的說我被他感染了。一如中了我愛的人的毒,那麼深。阿米爾愛索拉博也是這樣的。最後我有點好奇,也許是我的愚鈍。索拉博應該能原諒阿米爾吧,那個想愛他卻傷害了他的男人。

故事很真實,我的感覺。前半部分續寫阿米爾在阿富汗的生活。後半部分是寫他在贖罪的過程。“有一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全文的轉折點在拉辛汗病重,阿米爾重回巴基斯坦。

寫不下去了,二教熄燈了願我能成爲正直、勇敢、善良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7

贏得了父親關注的風箏卻失了內心一直躲避的依賴,來自哈桑的依賴。爲你,千千萬萬遍,拉米爾的生活繼續着,可哈桑仍然在多少個日夜,多少個生活片段裏不可否認地存在着……如果在那條街道里拉米爾呼救,如果答應哈桑的邀請,如果在石榴樹下歇斯底里後將那三個字說出口,如果在風雨裏將哈桑挽留下來……可惜沒有如果,拉米爾對自己如此苛責!所以得知哈桑將那鎖住他倆回憶的房子打理得井井有條,期待拉米爾的歸來時,我內心也同樣難受;得知哈桑跪着被子彈帶走生命,我忍着憋住喉嚨帶來的痛,看着那些殘骸。所以才能對拉米爾即使體無完膚也要強忍着帶走弟弟的兒子的那一刻感同身受,才能爲拉米爾呼着能辦簽證的喜訊卻瞥見血紅浴缸的絕望心急如焚。

哈桑與拉米爾將父親分裂成兩半,最終欣慰於拉米爾還是勇敢地追回那隻風箏,還原了父親。我同樣也很敬佩拉米爾父親,以致得知了哈桑身份的消息對他的偉岸與威嚴也未減半分。最難已提及的過往終究有一天能淡定地笑着說出來,那時終於再次成爲了一個好人!

看完之後又慌神了,久久沉浸在書中各種情節裏,難以翻開另一本書。對我而言,得有一個體面的告別才能對另一本書充滿期待。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8

這本書是實體和在線同時看的。所以在線時間比較短。

追風箏的人從哈桑到阿米爾,是悲慘與救贖。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對阿米爾這種純粹的不摻一點兒雜質的感情是我敬佩的,也是我做不到的。書中除了哈桑,阿米爾的父親也是我很敬佩的一個人,沒看到後面只是敬佩他作爲一個有身份地位的人能夠對弱勢羣體扶持,不仗勢待人,這種形象應該很多人都喜歡,但是看到後面把劇情一下子揭露了以後,開始有種人設崩塌的感覺,認爲也不過是個僞君子,尋求救贖卻深陷的人,但當時的我已經忘記了他前面所做的事情,接着作者用拉辛汗的話給父親做了一段解釋,我也懂得了理解,懂得父親仍然是那個父親,他做過錯事,但他用餘生去做善良的事,這是他的救贖,我仍然很敬佩他。當然,書中的主人公塑造的非常成功,我能理解並代入父親對哈桑的不同時,阿米爾內心的感受,我也有過這種想法,很貼切。阿米爾的救贖是索拉博,爲你,千千萬萬遍。

之前的書評被我手賤返回了,第二遍寫個大概,我要去吃飯了。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9

看前半部分的時候,我好幾次看不下去,阿爾米的懦弱和對待哈桑某種扭曲的心理,讓我深深的爲哈桑感到悲哀,想把書給扔了不看。

直到他開始尋找哈桑的兒子並開始爲之改變的時候,我才真正有了看下去的動力。人一旦犯了錯誤,似乎有三種選擇方案,一是逃避,把這個錯誤永遠的壓在心裏,任其發酵,但似乎結局並不美滿,那就是每每午夜夢迴時,都會受到良心的譴責,隨着時間推移,這份譴責會越來越深;二是把它不認爲是一個錯誤,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變成自己這樣的人,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瘋狂,更加痛苦;三是把這個錯誤糾正過,儘自己最大的可能把原本彎的道路糾正過來,這也許會很艱難,但至少能讓良心受到安慰,自己能一夜好眠,這也是唯一能讓自己重新變成好人的道路。

戰爭受苦的永遠是那些最底層的人民,而傷害最大的則是那些還沒來得及長大的孩子,他們沒有自我保護能力,沒有形成完整的人格,時常面對人性的醜陋,卻很難碰到原本和平世界裏h的善良,當他們覺得世界都是黑的時候,他們要麼選擇死亡,要麼選擇成爲黑暗中的一份子。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

很像是對往事的一番陳述時間上來看就是小時候和哈桑快樂的生活,哈桑對自己的忠誠,後來趕走哈桑,以及自己對哈桑的愧疚發生戰爭逃往美國聽了拉辛汗的勸告和請求?回到家鄉拯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帶索拉博回美國。

如果哈桑並不是阿米爾的親兄弟,那麼,阿米爾還願意爲了贖罪爲了填補自己對哈桑的愧疚而不辭辛苦的尋找挽留索拉博嗎?恐怕不會,人性中的膽小懦弱無爲不會突然就發生變化,而且一直浸淫在阿富汗種族歧視的文化之下,哈桑對他所做,他更願意將哈桑對他的付出當做是奴隸對主人忠誠。阿米爾會爲了一個奴隸的忠誠冒着那麼大的危險去就哈桑的兒子嗎?不會的。對於這個文中有詳細的描述,直到拉辛汗告訴阿米爾,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的時候,他慢慢的才接受了拉辛汗的請求。

我更願意相信,是因爲阿富汗的血緣文化,輔以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才促使了他踏上了尋找挽救索拉博的旅途。也正是在這個旅途中,他拯救了索拉博,也拯救了自己的心靈。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1

胡賽尼的筆觸總是充斥的'細碎的溫暖柔情,但在戰爭的背景下反而格外殘酷。看他的書,我會慶幸自己處在和平昌盛的國家,他的文字讓直剖戰爭的血淋淋。

說說這個故事吧,關於忠誠與自我救贖。哈桑是完美的,他忠誠可靠,質樸善良,寬恕所有的惡,在阿米爾多次背叛他後,還能爲他千千萬萬次,這是他一生的諾言。完美的善與溫柔總是被迫接受殘酷的結局,每位作者似乎都喜歡透過打破美好來逼迫我們反思,在傷口撒鹽,讓我們謹行慎言,珍惜易碎的溫情。

反觀阿米爾,他一直是一個幸運的人,一路上一直有人願意爲他千千萬萬次。童年父愛的缺失導致他善妒又懦弱,始終不敢邁出腳步,不斷推卸責任。但他心底仍然封存着最初的善,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所作所爲,在人至中年終於選擇了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越過槍林彈雨去拯救一個生命,在滿目瘡痍的故鄉,在千瘡百孔的道路,他最終願意反思過往,重歸正道。拉辛說,“這裏有一條重做好人的路”,他走到了。

總的來說,這個故事不是一個讓人開心的故事,阿米爾兜兜轉轉了幾十年,終於勇敢地正視自己的所作所爲,然失去的終究無法再回來,這就是現實,一步錯,步步錯。還好,還有值得你爲他千千萬萬次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2

不知不覺中這本書就看完了,這本書留給了我很深的感動,一開始爲哈桑的這種爲友情義無反顧的精神所打動,“爲你,千千萬萬遍”。當阿米爾背叛了友情的時候,哈桑離開的時候,我彷彿看見了哈桑的神情,那樣絕望。哈桑的質樸無華讓我們感動。其次,我想說阿米爾也不是壞人,他也只是個孩子,也許有過瞬間邪惡的想法,我們也可以理解他,他也受到了應有的責罰,良心的譴責與不安。最後,他勇敢的去尋求那條解放心靈的路,他義無反顧的救索拉博,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讓他開心,時時刻刻擔心他。也讓我覺得他是個好人,難免會被魔鬼矇蔽了雙眼。以前都是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最後是阿米爾爲索拉博追風箏,我覺得風箏代表了很多含義,但最重要的是“友情”,哈桑始終在追逐他與阿米爾的友情,他覺得他幫阿米爾追到風箏,阿米爾就可以把他當做真正的朋友,而不僅僅是奴僕。阿米爾最終幫索拉博追風箏是爲了讓索拉博解開心靈的負擔,開心起來,融入到生活中去。我爲追風箏的人致敬,也爲天空中的風箏致敬。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3

那些曾經讓你處心積慮想要擺脫的人,反而會隨着時間推移朝思暮想。那些曾經讓你千方百計想要遺忘的痛,反而會隨着時間流逝撕心裂肺。

閱讀過程中,對於哈桑自始至終都充滿感動與敬佩。對阿米爾少爺,感情很複雜。起初因爲他欺騙哈桑鄙視他,後來因爲他陷害哈桑討厭他。然而放下小說,我開始反思自己。每個人都有軟肋,貴爲少爺的阿米爾,受衆人擁戴,可就算讀再多的書,寫再好的文章,也因爲不是他父親期待的樣子,而得不到半點讚揚,父親的愛成了他的軟肋。當我們的軟肋被別人戳中時,誰還敢說不會辜負、傷害任何人呢?我是無法保證。所以當阿米爾最終賭上生命踏上了那條可以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後,我便輕而易舉地原諒了他,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和勇氣爲自己贖罪的。

哈桑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承諾,更是忠心。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感激,更是愧疚。年少時,在家鄉阿富汗,風箏飛起的時候,是阿米爾和哈桑最快樂的時光。中年時,在他鄉美利堅,風箏飛起的時候,是阿米爾和哈桑兒子索拉博最安心的時光。

不要指望時間會幫你撫平傷口,忘記一切,往事會自己爬上來。如果無法挽回你的過錯,那就記得行善吧,當罪惡導致善行,就是最大的救贖。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4

看完這本書我感覺到一種心靈的震撼。這種震撼是來自哈桑,哈桑爲了阿米爾可以去做任何事。而阿米爾卻眼睜睜看着哈桑受辱最後跑開,隱瞞了一切就這樣揹負着這個祕密一生。

阿米爾其實很自私,爲了單獨得到爸爸的愛,在爸爸要帶哈桑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拒絕,在爸爸要給哈桑禮物的時候嫉妒,在爸爸拍哈桑肩膀的時候羨慕。或許是因爲他總得不到爸爸的讚賞,希望爸爸能夠正眼看自己一眼。可是對於哈桑,真的很不公平。他與阿米爾同父異母。如果早知道這一點或許阿米爾就不會那麼對待哈桑。或許只是一個身份就可以改變阿米爾的態度。

“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把阿米爾當作朋友,忠誠從不說謊。最後卻是很無奈的說謊,離開,消失在阿米爾的世界裏。一切又都是爲了阿米爾。“爲你,千千萬萬遍。”的聲音沒有消散,街巷角的一幕一遍遍重演。不能說出的話,不能道出的悲哀,阿米爾只能承受他所應承受的。

“那裏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拉辛汗這樣說。

拉辛汗喜歡他寫的故事,喜歡親切的叫他“親愛的阿米爾”,對他總是很和藹。而爸爸那時沒有過。

追風箏的人,追的是自己心中的信仰。哈桑知道風箏就在那裏,從不用擡頭看風箏的方向。他的方向在心中,無所畏懼。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5

我一直我不明白這本書爲什麼叫做追風箏的人,整本書以第一人稱回憶着作者從小到大的點點滴滴,哈桑的悲慘遭遇使他的內心備受折磨,趕走哈桑與其說是他在逃離還不如說良知在折磨着他,年幼的他無法逃脫有哈桑的環境帶給他的壓抑,趕走哈桑是他用自己最大的能力逃脫外在的壓力和內心的折磨。政治環境的變化使人物的命運和觀念在不斷的變化,前文胡塞尼內心旁白不斷標明:我從未把哈桑作爲朋友。我只有在沒人的時候纔會想起哈桑。我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拉扎人。我是遜尼派穆斯林,他是什葉派穆斯林。寥寥的幾個字透露着種族,宗教,階級等方面的差別,我們無法否認種種差別早已滲入胡塞尼的骨血。然而人性善德以及哈薩對他的忠心感動着他,就算遠在美國他的內心也總是有所牽掛,深受折磨。

追風箏在文章中出現兩次,一次是風箏節,另一次作者和索拉博在結局追風箏。同樣是追風箏然而結局不同,情節不同,胡塞尼在救贖,救贖自己以及父親對哈桑祖孫三代的罪責。這本書在紛亂的戰爭年代凸顯人性的美善惡,追風箏,亦追沉重如山的親情,亦追愉快而慘淡的童年往事,亦追一份生死相依的愛情,亦追美好的和平生活。恐怖組織依舊存在,和平生活人們還在追索。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6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阿米爾與哈桑的虐世之戀。

童年的阿米爾多麼渴望得到父愛,經歷過那樣的苦悶委屈的日子,這讓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有過相似的經歷,母親的愛天生而來,父親的愛需要用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當我想起以往,因內心的委屈而憋不住啜泣時,我也恨過我的爸爸,可能這也是我成長的動力,當阿米爾贏得鬥風箏比賽時,遠方站在房頂上的爸爸樂開了懷,我也開心不已,對,這多像曾經的自己――當電話那頭的爸爸聽到我學習上的好消息時,不遠千里也要給我買了衣服寄回來。

這本書帶我回味到了五味雜陳的童年,忠誠的哈桑;感同身受般的體會到了阿米爾和索拉雅初戀般甜蜜的愛情,窺探到了那不可說的婚後生活,也最終看到了一向懦弱的阿米爾鼓起勇氣,承擔起那份沉甸甸的責任,一波三折般的接回索拉博......

我曾體會過《三體》的科幻想象之美,《瓦爾登湖》活在當下、寧靜致遠之美,還有《追風箏的人》爲你千千萬萬遍之美,陽光般美好,就像那張寶麗來照片上哈桑眯着眼,相信這個世界正義而美好的微笑!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7

好幾次看到熱淚盈眶,喉處哽咽。好的故事,總是讓人忘記一切,全心投入其中,深受感動。我想我看到了一個一直勇敢、忠誠、寬厚的哈桑,一個懦弱、膽小最後變得勇敢,成爲一個好人的阿米爾,童年生活的風箏不僅僅是兒時的遊戲,在無形中早已是親情、友情、愛情的象徵。

最初的懦弱與謊言讓阿米爾與自己的內心越走越遠,就像他的爸爸一樣是被拆成兩個的人,即便遠離故土,也沒有走出內心的牢籠。那個記憶中總是對他“爲你,千千萬萬遍”的人,是阿米爾心頭永遠抹不去的愧疚與想念,而我相信,他們是個偉大的民族,相信真主的懲罰,相信謊言的罪過,戰火紛飛之中,阿米爾仍然義無反顧地踏上能再次成爲好人的路,最後爲索拉博(哈桑的兒子)成爲一個追風箏的人。

在謊言與祕密、背叛與寬恕的世界裏,爲哈桑感動,爲阿米爾感動,爲爸爸感動,爲拉辛爾感動,他們不是完美的人,但身上都有讓人欽佩的地方,他們具有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質。

書中的時間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如今的新世紀伊始,故事的發生彷彿就在眼前,社會等級,戰爭連天,主僕關係,種族清掃,國與家的關係,動盪的歲月裏受苦的百姓,距離我們不遠,卻又像另外一個世界,這種真實存在未免讓人太過心痛。只願世界和平,戰爭不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