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600字>

小關於屁孩日記的讀後感600字

學問君 人氣:1.47W

篇一:小屁孩日記讀後感

小關於屁孩日記的讀後感600字

《小屁孩日照》是寒假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來的,這是一本有趣又好玩的書。

這是一個美國男孩的日記。他在老媽的要求下寫日記,幻想着自己成名後,拿日記本應付蜂擁而至的記者,他爲自己的瘦小個子而苦惱,老是會擔心被同班的大塊頭欺負,回想“爲什麼分班的時候不按個頭分而是按年齡分”。這是他心裏的一道小小的自卑,可是另一方面呢,他又爲自己的腦瓜兒比別人靈光而沾沾自喜,心裏嘲笑同班同學是笨蛋,卻老想着自己偷懶。

他會特意在分班時裝得不會念書,好讓自己被分進基礎班,打的注意是“儘可能降低別人對你的期望值,這樣即使最後你可能幾乎什麼都不用幹,也總能給他們帶來驚喜”。

他喜歡玩電子遊戲,可是他爸爸嚐嚐把他趕出家去,好讓他多活動一下。結果他跑到朋友家裏繼續打遊戲,然後在回家的路上用別人家的噴水管淋溼身子,扮成一身大汗淋漓的樣子。

他眼紅自己的好朋友,手受傷以後得到女生的百般呵護,就故意用繃帶把自己的手掌纏的嚴嚴實實裝傷員,沒找來女生的關注反惹來自己不想搭理的人。

這個狡詐、機趣、自戀、膽小、愛出風頭、喜歡懶散的男孩,一點都做不到人們心目中的那種董事上進的孩子形象,奇怪的是這個缺點不少的男孩子讓我忍不住喜歡他。

人們總想對生活中的一切事情貼上個“好”或“壞”的標籤。一件事要是找不出它的“好”處,那它一定是“壞”事。單純的“有趣”,讓我們增添幾分好感和熱愛,這難道不是比讀書、學習、考試重要得多的事情嗎?!生活就像一個蜜糖罐的孩子,我們是趴在桌子邊踮高腳尖伸出手,眼巴巴地瞅着罐子的孩子。有趣不就是蜂蜜的滋味嗎?

這本書看了後我愛不釋手,這本書給我每天帶來一些歡聲笑語。

篇二:《小屁孩日記》讀後感

這幾天我讀了《小屁孩日記》。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朱爾多和他小夥伴的故事,剛開始我把朱爾多當成了能吃的豬耳朵。朱爾多養了一隻寵物叫朱古力豆,我把朱古力豆當成了巧克力豆。可是他是一隻貓不是巧克力,名字起的真有意思,他小夥伴的名字也很搞笑,有常犯點小糊塗的胡小塗,有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鼠的小刺頭,還有一個香噴噴的小女生那就是香香果,最可笑的就是他的漢堡包老師

書裏搞笑的故事很多。其中就有“第一有什麼了不起”。朱爾多說:他自己的耳朵第一大,誰讓我叫豬耳朵呢?肯定我和豬耳朵有什麼親戚!鼻子第一靈,不信你可以去問朱古力豆,他藏在屁股底下的巧克力我都能聞到。打哈欠打的第一多,只要看看我臉上的鼻涕眼淚就知道了。吃巧克力吃的第一塊,不行給我十塊巧克力試試?可我一點都不驕傲。

還有一個“長和短,高和矮”故事也很搞笑。有一天朱爾多和他的爸爸媽媽去公園玩本來是和開心的事情。可是,坐公共汽車的時候,朱爾多一點也不高興。就因爲那條畫在車門上的白槓槓,媽媽說朱爾多太小還沒到一米一的線,所以不用買票。朱爾多不同意,第二天朱爾多心想,昨天我還小今天也許就長高了,

我站在那條白槓槓下面偷偷的踮起腳。可是售貨員阿姨還是笑呵呵的說朱爾多不夠高,朱爾多生氣的嘟起嘴巴說,爲什麼不讓我買票?這對一個小孩來說太不公平了,我長的太短了?爸爸長的就很長。媽媽說:形容身高不應該用長和短,應該用高和矮。朱爾多覺得都一樣,反正我長的又矮又短。

還有很多這樣的搞笑故事,我的讀後感是:不買車票不是更好嗎?因爲朱爾多還小,所以個子肯定矮。《小屁孩日記》可真搞笑,大家也可以買回來看看,看完後保證讓你哈哈大笑。

秋天的果園真熱鬧。

篇三:《小屁孩日記》讀後感

我這幾天讀的書是《小屁孩日記》。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朱爾多和他小夥伴的故事,剛開始我把朱爾多當成了能吃的豬耳朵。朱爾多養了一隻寵物叫朱古力豆,我把朱古力豆當成了巧克力。可是他是一隻貓不是巧克力,名字起的真有意思,他小夥伴的名字也很搞笑,有常犯點小糊塗的胡小塗,有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鼠的小刺頭,還有一個香噴噴的小女生那就是香香果,最可笑的就是他的漢堡包老師。

書裏搞笑的故事很多。其中就有“第一有什麼了不起”。朱爾多說“他自己的耳朵第一大,誰讓我叫豬耳朵呢?肯定我和豬耳朵有什麼親戚!鼻子第一靈,不信你可以去問朱古力豆,他藏在屁股底下的巧克力我都能聞到。打哈欠打的第一多,只要看看我臉上的鼻涕眼淚就知道了。吃巧克力吃的第一塊,不行給我十塊巧克力試試?——”可我一點都不驕傲。

還有一個講“長和短,高和矮”的故事也很搞笑。有一天朱爾多和他的爸爸媽媽去公園玩本來是和開心的事情。可是,坐公共汽車的時候,朱爾多一點也不高興。就因爲那條畫在車門上的白槓槓,媽媽說朱爾多太小還沒到一米一的線,所以不用買票。朱爾多不同意,第二天朱爾多心想,昨天我還小今天也許就長高了,我站在那條白槓槓下面偷偷的踮起腳。可是售貨員阿姨還是笑呵呵的說朱爾多不夠高,朱爾多生氣的嘟起嘴巴說,爲什麼不讓我買票?這對一個小孩來說太不公平了,我長的太短了?爸爸長的就很長。媽媽說:形容身高不應該用長和短,應該用高和矮。朱爾多覺得都一樣,反正我長的又矮又短。

還有很多這樣的搞笑故事,我的讀後感是:不買車票不是更好嗎?因爲朱爾多還小,所以個子肯定矮。《小屁孩日記》可真搞笑,大家也可以買回來看看,看完後保證讓你哈哈大笑。

篇四:《小屁孩日記》讀後感

《小屁孩日記》是我讀過的第一本日記形式的自傳體小說。書中講述的是關於一個天真活潑、誠實可愛、滿腦子“壞點子”的美國中學生每天的快樂生活。其中包括關於他在渡假村時的趣事,當他收到自己不喜歡的聖誕禮物時他會怎做……

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最爲深刻:有一次,他到一個常去的渡假村玩,當進到淋浴室的時候,許多人都認出他來,問他這樣那樣的“討厭”的問題,於是他不想讓別人認出來。第二次他去的時候戴了一副墨鏡,希望別被人發現,可別人卻又發現了他,讓他很沮喪。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國外的小孩永遠都那麼富有童趣,天真可愛,每天放學後都能找鄰居的朋友們玩。他們永遠都能快快樂樂的生活。有時還能想出我們根本想不出來的異想天開的點子來。就拿這個故事來說,我們根本就沒有幾個人能想出他這種用墨鏡來掩蔽自己的方法。我們每天除了學習就是學習,沒有一點時間來讓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我們有自己的生活。他們會有一些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法,他們的家長也不會阻止他們的這些想法。到了夏天,有時他們不想出去玩,但他們的家長卻逼着他們出去。而中國的小孩有時想出去玩,家長卻讓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每天只能呆在家裏學課本上的課程。

一般來說,他們想到的想法,我們也可以想到。但是當我們遇到同一類事情時我們兩個人的反應可能就不一樣了。他們更富有冒險精神和實踐精神。比如:他看一個電影裏有佈置陷阱的,我們可能就不會想到要親自實驗佈置一個陷阱,但是他們卻想到了,而且自己挖了一個洞看看有沒有人會掉進去。雖然這種行爲是不道德的,但是從這個故事來看,他們還是很勇於實驗的。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好看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夠有機會好好讀一下它,體會一下西方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樂趣和煩惱。

篇五:《小屁孩日記》讀後感

大人們總說他們是最懂小孩子的,是真的嗎?我讀完了《小屁孩日記》,我就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主人公格雷。他是一個普通的初中生,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不管他怎樣聰明,他的哥哥羅德里克每次都能抓住把柄欺負他,而三歲的弟弟曼尼卻能“以小恃小”,總有爸爸媽媽保護。格雷的好朋友羅利是個自以爲聰明的人,但他又常常幹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來。這本書時常讓我捧腹大笑,是一本很有趣的書,但這本書也有許多的哲理。

很多孩子都曾撒過謊,格雷也不例外。在他小的時候,曾經偷吃了媽媽做的薑餅屋,卻沒有承認錯誤。他的媽媽發現了,就再也不相信他了。一年後他想承認錯誤,就爲媽媽做了一個糖蘋果。但是因爲他的.手藝欠佳,媽媽以爲他在蘋果裏放了蟲子,就把糖蘋果狠狠地摔在地上。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格雷。他很傷心,因爲他的一次撒謊,讓媽媽失去了對他的信任,冤枉了他。

類似的事情在某校的一個成績優異的同學身上也發生過。一次重要的數學考試中,她以爲不讓自帶草稿紙,就沒有帶,結果遭到了監考老師的嘲諷:“你以爲你是神童啊,數學考試都能不用草稿紙了?”老師把草稿紙狠狠地拍在她的桌上。這讓她一下子懵了,淚水直在眼眶裏打轉。她堅持把卷子做完,自始至終沒有用草稿紙,回家還痛哭一場。結果她仍以滿分的成績獲得全班第一。我認爲,這位老師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他的做法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格雷還有一件事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學校組織了“護蛋行動”,每個人都要找一個雞蛋,並護送雞蛋去學校。這項活動會記入學生的期末成績。恰好格雷家只有一個雞蛋,格雷就把它小心翼翼放在書包裏。可是第二天雞蛋不見了。他慌慌張張的去問媽媽,雞蛋是不是被曼尼偷了。誰知媽媽不以爲然地說:“別找了,我拿它做了你的早餐。”格雷生氣了,難道到手的成績就這樣功虧一簣了嗎?而媽媽卻滿不在乎的說:“急什麼?不就是個雞蛋嗎?真是大驚小怪。”也許看完了這個片段,你會驚訝的覺得格雷的媽媽很不尊重格雷,其實這種事在生活中有很多。

比如:有的家長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總愛在孩子身上發無名火,孩子禁不住害怕的哭起來。大多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往往都會罵道:“你哭什麼哭?我就不明白你哪兒受了委屈了,有什麼好哭的?”這時,小孩就會認爲家長不分青紅皁白。如果在這個時候,家長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安慰一下孩子,小孩就不會這樣想了。

大人們總說他們是最懂小孩子的,因爲大人是從這時候過來的。但是其實最懂小孩子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自己。孩子的心理,不一定所有的家長都能理解,而能處處摸透孩子心理,真正走進孩子內心的家長,就更是寥寥無幾了。童心在呼喚,它呼喚着大人和孩子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小屁孩日記》表達了千千萬萬孩子的心聲,解答了許多讓孩子疑惑不解的問題,讓我與爸爸媽媽能更好的溝通,彼此更好的理解,我更喜歡這本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