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600字>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600字

學問君 人氣:1.65W

看了佐藤學老師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後,讓我感受頗深。何爲“寧靜的課堂”?是不讓學生髮言了嗎?還是不讓老師說話了?於是,我帶着疑問讀了這本書。原來,所謂寧靜的革命是指:在學習方式上走向活動性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在教學方式上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600字

書中的這句話特別感動我:老師把以往的大聲說話降低到“一半的音調”,展開緩慢而沉着的教學。課堂的話語一旦精雕細刻,課堂裏柔和的氣息與交流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課堂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兒童們能夠安心地開展合作學習。在書中第一章第三節“轉變教學風格”中有一個事例特別感動我,是茅崎市西岡正數老師《一朵花》的教學:整個課堂寂靜而沉着,充滿了寧靜的氣息,教師和兒童們的言行舉止自然得體,柔和的聲音形成交響。無論教師還是兒童都能夠自然地、逐一地、細膩地表達並體會在以往的日常教學中積累起來的知識,能夠側耳傾聽並贊同同學的話語,能夠琢磨自己生成的話語,能夠表達自己閱讀的感悟,能夠把同學之間的見解連結起來。

反思我們以往的音樂課堂,已經習慣了長期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如:

1.過分強調音樂故事、人物軼事傳聞的介紹,而置“音樂”本身於次要的地位。教師敘述的語言過多,還擔心學生未能理解音樂含義,就反覆強調音樂的形象,結果學生聽了故事、強記了許多術語,到頭來對於所欣賞的音樂反而一無所知。

2.一味主觀灌輸樂曲偉大的美名,或是特意爲音樂做解釋,強行讓學生按照同一個思路去欣賞,按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環節來展開,生怕一放手就破壞課堂紀律而形成難以收拾的局面,卻未讓學生在親身欣賞的體驗中直接有所感受。

3.對樂曲的結構、特色認識不夠,心中沒底誤導學生;或是面面俱到、雜亂無章,未能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有時教師本身也未表現出積極的欣賞音樂的態度,學生當然也不會對音樂感興趣。

4.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學法:一般所見的音樂欣賞教學不外乎是老師播放音樂,學生正襟危坐,教師不作任何引導,放任學生“神遊太虛”;一些要求用打擊樂器演奏的活動,由於小樂器數量有限或者學生人數太多的原因而被教師省略了。

那麼如何儘可能地走進每位孩子身邊去傾聽呢?我記得我在上《兩隻懶烏鴉》時就圍繞故事展開,以故事匯入,透過講故事、聽故事、來加深學生對歌曲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歌曲表現力。而故事以其內容有趣、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特點,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因此,我試着尋找音樂與故事之間的契合點,以故事爲媒介,架起音樂課堂與故事之間聯繫的橋樑。在講解了簡單的故事情節後,我設定的環節是“聽辨音色匯入”,“聽音樂,哪個樂句表現的是大懶、哪個樂句是小懶?”從最基本的附點節奏開始,以此加深學生對休止符的印象,解決附點節奏、休止符的時值,同時不同語調的感嘆詞的加入,也渲染了歌曲的情緒,將歌曲襯托得更加詼諧、幽默。本課沒有停留在一句句、一段段地簡單重複上,而是把重心放在了以語氣帶節奏、以情緒帶情節上,如:解釋和表現“推託”、“打哆嗦”、“哎呀哎呀呀呀”等,每一段歌詞的演唱都在前面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要求、進一步的提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時時有新內容,刻刻有新收穫,抑制不住向外表達的衝動。可以說,知識技能的掌握是與感情的表達同步進行的,這不僅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也增加了學習的樂趣,讓學生樂學,樂唱,樂演。

走進每個孩子身邊,站在他的身旁,彎下腰去傾聽,給孩子一個和諧、溫馨的環境去學習,在與每個兒童的交響中促進他們的成長也是創設寧靜課堂的關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