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600字>

寂寞聖哲讀後感大全

學問君 人氣:2.05W

你們看過寂寞聖哲之後,有什麼樣的感受呢?那麼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寂寞聖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寂寞聖哲讀後感大全

寂寞聖哲讀後感一

子夜,合上書,倚窗憑欄,看雲掩朗月。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從生命中走過,留下久久的沉思。

小心地圍攏着一枚微弱的燭光,在黑暗中踽踽獨行的孔子;以浩然之氣特行獨立,抱定“引而不發”爲天下式的倔強的孟子;眼中閃着堅毅的光芒,事事以利天下而爲之的“獨行俠”墨子;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嵐,最終卻不願埋骨鄉梓絕塵而去的老子;執着地在文化屈從權勢的深夜,做一株看守心靈月亮的孤樹的莊子……這些用思想澤被後世的至聖至賢們,也用他們的人生證實着“古來聖賢皆寂寞”!

在鮑鵬山先生犀利的文筆和獨特的視角的引領下,我穿越時空,回到那個矇昧與激越並存的年代,與智者對話,與聖賢交流,零距離感受他們在落落寂寞中的堅守。

著名翻譯家、藝術評論家傅雷曾說過: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而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才永遠能夠與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想接相契相抱!

的確,先賢哲人們用他們內心的堅守印證了傅先生的話,他們用自己的孤獨堅守着信念,使思想得以傳承,精神得以弘揚。

周公英魂遠逝,“禮”“樂”土崩瓦解。“癡人”孔子以脫逸出現實的精神顛簸於列國,在昔日的文化廢墟中追尋曾經的輝煌,在縱橫阡陌間奔走遊說,以一己之力努力想挽狂瀾於既倒。儘管像曠野上快要燃盡的一隻蠟燭,也確使我們對那個遙遠的年代不再覺得晦暗和神祕。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孔子的影響下,孟子、荀子等一代代儒家傳承者始終以積極的入世態度遊走世間,用“仁愛”思想感化衆生,用“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堅定爲混亂的社會正本清源。這份堅守的思想信念對後世的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陰暗的守藏室裏清燈苦讀的老子,飽學博識,閱歷豐富,但面對晦暗邪惡的現實社會,也不免油滑狡詐。對老子的一些觀點一直心有不解也不敢苟同,但鮑先生卻用他的理解幫我們認識了真正的老子:一個顛倒的社會中一位激憤的老人,用他的冷眼看世界,用激憤之辭宣泄內心的矛盾。“沒有道德感的人是沒有道德痛苦的,沒有良好的文化薰陶的人往往也就沒有文化負擔”。他的心如止水絕塵而去,或許正是他在動盪的世界裏痛苦地堅守內心最後一道防線的唯一選擇。

莊子面對楚王的“願以境內累矣”,冷冷迴應以“吾將曳尾於塗中”。這大概是對那個文化屈從權勢的社會最有力的回擊。就像鮑先生所說:他的這種心境實在是人類心靈的花朵,永遠在鄉村野外幽芳獨放,一塵不染,誘引着厭倦城市生活的人們。他的甘於寂寞、堅守清貧使他能在醜惡的世界中保持住內心的自尊自愛,不爲時勢左右而喪失本性,進而守住心靈的月亮,光照千秋!

道家先賢們化無爲而有爲,用“無爲無不爲”的道德標杆規範世人,那種灑脫的出世態度讓人歎服。

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誘惑無時無處不在衝擊着人們的心靈,社會的喧囂也讓很多人迷失自我無所適從,利益驅使導致人性的扭曲讓我們不禁扼腕。如何在誘惑面前保持住內心的純潔,如何讓浮躁的心靈沉靜下潛,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當學校和教師羣體不斷受到詬病,當社會因素影響着教育的走向,當應試教育滯礙着教育的生本,當世界充斥着喧囂與浮躁,我們該何去何從?是憤憤後消極以怠之,是隨波逐流地盲從於世俗,還是堅守心中的“師道”?曾經彷徨無措如履薄冰的我終於在書中找到了星光的指引。聖賢們用生前身後的漫漫寂寞固守着內心的純潔與尊嚴,留給後世無盡的景仰與敬畏。不是純潔得像明鏡一般,怎能打動後世如我等的心靈?他們的堅守指引着我們,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知覺。即使我們做不到他們超塵脫俗的出世,至少我們的入世要堅守住內心的準則和底線,守候心靈月亮,呵護微弱燭光,堅定自己的價值取向,不爲世俗左右,不隨波逐流。

灑脫地出世不易,艱難地入世更難!面對責任,我們不逃避,即使螳臂當車!

記得有人說過,沒有聖哲的天空一片混沌,永如長夜。擡起頭,竟發現,月亮不知何時已突破雲層朗照大地。是先哲的精神在給我以啓示嗎?感謝那點點微弱的燭光穿越千年,使我們不致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感謝那些孤獨看守月亮的樹,使我們至今仍能感受萬世不倒的風骨;感謝鮑先生的醍醐灌頂,讓我們有機會領略如此美麗的生命圖景!

寂寞聖哲讀後感二

“老子”這個名字,我只是聽說過幾次而已,他所著的《道德經》我也未曾賞讀。因爲這些原因,我說出我自己個人對於老子的看法也只是在閱讀了《寂寞聖哲》中的《老子篇》的基礎上建立的。

曾聽母親說過,老子是道教思想家,是道教的創始人。在我看來,老子是悲觀的。他生活在一個混沌的世界中,心早已冷酷無比。對於我這個天性樂觀的人來說,我不解爲什麼他想要人們歸“樸”,歸“無”,爲什麼覺得人類歷史是一個墮落的過程而不是在發展。他與孔子一樣留戀於過去的生活。爲什麼?爲什麼要感嘆過去?生活永遠都是現在時。對於那些一直沉浸於過去的人,他們絕對是不適合生活於現代。過去是黑暗的,未來永遠是光明的,它永遠都會向你招手,與你擁抱。爲何不享受現在照耀在你身上的陽光而去懷念那些本不屬於你的烏雲與黑暗呢?

老子推崇無慾,孔子說過“無欲則剛”,“無慾”真的這麼重要嗎?我同意老子的觀點,“無慾”則無盜,則無爭,則民心不亂。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老子與此同時也是有欲的,何嘗不是呢?我們貴爲“高等動物”就是因爲我們能思考,會思考,因爲我們有“欲”。我們摒棄我們的優點而不用,做一隻“普通動物”,又是想要做什麼呢?“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老子那智囊般碩大的大腦中的那麼多的智慧,他有棄其如敝履嗎?並沒有,因此我認爲老子與孔子的想法大同小異,因爲孔子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認爲,這就是自私的表現。如今,人人都能用自己的智慧來爲這個世界作出貢獻,來爲這個世界創造美好的明天,因爲“人之初,性本善”。

寂寞聖哲讀後感三

有路可走,卒歸於無路可走,屈子是也;

無路可走,卒歸於有路可走,莊子是也。

  ──題記

這本書名爲《寂寞聖哲》,聽起來給人一種高深莫測,不同於世俗的那一縷高尚。寂寞也許就是聖者心中偶然的心境,或許會是聖哲們思想上的富有,他們的靈魂走上了修短有命的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中遵循着自己心目中的那一絲耐人尋味的寂寥。這似乎就是聖人處世爲人的一種心境,心境越深,寂寞就越深,寂寞越深,心中的大義凜然就積蓄的越深。積蓄的越深,就有一種超脫於世俗的清潔高尚

寂寞就像枷鎖一般,讓屈原變得疑竇叢生。

寂寞就像哲學一般,讓莊子變得大徹大悟。

屈原承受着世間最悽慘的孤獨。他是詩人,他用他的的卓越才華,是在向屈辱的世界發泄上天的不公,在旁人看來,他彷彿是與這個黑暗的世界在較量,但沒有人明白,是他心中的那一孤寂,讓他超脫了世俗的平庸,如今,那精彩絕倫的楚辭,就是他高尚的見證。最後,“無路可走”的他帶着悲憤離開了人世,去追尋他所向往的寂寞。孤偉自死,社會依然,四語之中,函深哀焉。

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場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這是莊子的“哲學困境”《莊子》是一本歷來都被關注的對象,在古代不難知道那些備考的士子在睡覺時,頭枕莊子,做一回化蝶之夢或南柯一夢,夢醒之後,體會“莊周小夢迷蝴蝶”的樂趣,這無爲是一份夢中的哲學。

孔子者中華文化之中心,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孔子的一生都在追尋,他追尋能實施他主張的人,他追尋昔日東周的昌盛文明,那饄鎲踏踏的馬蹄、那阡陌間的奔走見證了他追尋的寂寞,正是那樣的寂寞的苦旅,給予了這個民族,這個國家,“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賴孔子而開”,他是我們民族的聖人,這是不可估量的文化瑰寶。

老子是哲學家,充滿了大智慧,但他揹負了歷史的痛,在這顛倒的哲學界,孤獨的他走了,只留下了一部道德經作爲我們精神上的慰藉,他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爲他的心中有道德,他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爲他的心中充滿了智慧。

總而言之,思想家內心的確很寂寞,而哲學一旦被現實拒絕,其寂寞就不可名狀,我想這是來自哲學家內心深處的獨白,這也是讀懂現實的真諦,看透寂寞後的真諦……

寂寞聖哲讀後感四

暑假裏,我回到老家,鄉音雖未改,但故友已不在,連本用來打發時間的手機也用不起來。百般無聊之下,只能取出這本名爲"寂寞聖哲"的書來消磨這點滴時光。

書的封面爲綠色,下面卻是灰色,讓人有種穿越古今、一望千年之感。心中的煩躁化爲一種寧靜。原本以爲這種書肯定晦澀難懂,估計只能靜讀兩章。可是細細一讀後才發現,作者的語言樸實而又精彩,而且對書中人物進行了客觀而又全面地分析,並沒有像以前讀的那些書一樣,一味的讚歎或一味地批評某人。他帶着我領略了老莊的風采,孔孟的儒道,墨子的兼愛非攻,以及才華橫溢的屈原,讓我這顆寂寞無聊的心和聖人來了一次遠隔千年的呼應,讓我在寂寞中充實自己,遠離喧囂,洗滌心靈。

下面來看看作者眼中的聖人。首先是老子,老子在一些動畫中給人的印象就是“腦袋大,皺紋多”的一個看似仙風道骨的老頭,所以作者在開頭就喚醒了我們的記憶:"他碩大的頭顱內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智慧,他額際密密的皺紋中不知隱藏着多少陰謀與陷阱。”前一句我看懂了,老子肯定是個有智慧的人,但是後一句提起了我的神,一位聖人怎會有陰謀和陷阱?這使我對下面的內容來了興趣。原來啊,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在那陰冷的書館裏讀着一些令人心痛的文獻,當他走出收藏室,他已洞穿了人生的厚壁,看看這現世人間,已經混亂無道,正如歷史書中那麼糟糕,於是他決定離我們而去,走之前便留下了傳誦至今的《道德經》,一種看透紅塵,無爲而治的思想便躍然紙上。一些人對這種思想大罵不已,可是他們卻可曾想過,一個已看透這顛倒的世界的人,能夠想出無爲而治的思想已經不錯,正如書中所說:“與其批評老子提倡一種不健康的人生哲學,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種不健康的生存環境與文化傳統。”

再說說大家更爲熟悉的孔子。開篇作者又用孔子的頭來打趣孔子:“生而迂頂”,讓我不禁懷疑是否古今聖人的腦袋都異於常人。這當然是玩笑之語,但孔子的影響不可謂不深,我們的國家在他的儒道下前進了兩千多年。雖然如此,但孔子在當時是很不得意的。他的時代,混亂不已;他的思想,君主們看看也只是笑笑不語;他雖然有衆多學生,可最終走的走,散的`散。但是他正是一個在寂寞中努力實現主張的癡人,一生舟車勞頓,爲扞衛心中的禮義奔走在諸侯國之間,也正是如此,才區別了聖人和凡夫俗子。

看完了令人生畏的老子,一生壯志難酬的孔子,不如再聊聊作者筆下豪情四溢,雖勇猛卻常懷仁慈的遊俠墨子。看過《秦時明月―諸子百家》的人都見識過墨家的機關術的厲害,墨子好似一位獨行俠,腰中懷短劍,眼中充滿堅毅。作者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劍俠,而且是最偉大的劍俠。你可曾想過,一個精通機械,武藝高強的人會拿起手中的武器,爲黎民而戰,不,也不是戰,僅是防守;你可曾想過,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會徒步行走幾天,爲的只是心中的愛。墨家有儒家的仁,卻擁有儒家沒有的勇;他有堪比法家的武器,但法家的武器是指向人民,而墨家的武器是保衛人民。真可謂仁勇兼有。即便如此,墨家也只是紅遍一時,這又是爲何呢?因爲他們一味強調守,卻沒發現進攻纔是最好的防守。

古代的聖人,他們所倡導的思想,有其先進的鋒芒,也有黯淡的陰影,我們應該從其身上學習到優點,也要完善自身的不足,人生乃是一場寂寞的修煉,我們應該在寂寞中充實自我,寂寞使人美麗,聖人在寂寞中成聖。從以上的聖人的經歷來看,作者所倡導的乃是一種寂寞寧靜的心境,一棵樹、一個月的高尚心境,在喧囂中變得寧靜,在寂寞中尋找精彩。

寂寞聖哲讀後感五

名爲寂寞聖哲,有些神祕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聖人的處世哲學,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種由心靈養成的大徹大悟,浩然正氣也就積蓄得越深。

這是一個向讀者介紹先秦諸子百家的不同視角。透過這本書,看到的是作者對先秦聖哲們的立體感知,是一種不失滿腔熱情,卻如白描畫細細勾勒的細膩感。

聖哲們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會出關而去,一去杳然?莊子怎會與同一時期的孟子擦肩而過?孔子又怎會在長年累月的遊說中奔波?寂寞,他們卻甘之如飴。沒有寂寞,怎會有他們世紀性的哀嘆,沒有寂寞,他們怎會傳下給千秋萬代的警示?當數千年後的我們腦海中想象他們的形象時,出現的是一位位極具風骨的翩然智者。他們在自己的思想領域中構建自己的“存在”,在夢中尋找着自己的家園。用作者的話說,他們是一意孤行,這一意孤行中充滿的卻是光明磊落,坦坦蕩蕩。

寂寞,也許是偶然的心境,也許是一段時期的心態。然而聖哲們的寂寞耐人尋味。他們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們的尊嚴帶他們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尋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學。“沒有道德感的人是沒有道德痛苦的,沒有良好的文化薰陶的人往往也就沒有文化負擔。當然,受過文化薰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沒有文化負擔。&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