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6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00字(6篇)

學問君 人氣:1.89W

從《撒哈拉的故事》中我們能感受到自由的快樂,生命的熱度,忠貞的愛情等,爲平凡的生活注入新的動力。接下來小編本站給你們帶來《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00字(6篇)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一

讀三毛的書最開始是高中時,記得當時還是偷偷窩在寢室被窩裏打着手電筒竊讀,深怕生活老師推門進來。當時幾個通宵,一口氣讀了她的《溫柔的夜》、《夢裏花落知多少》以及《撒哈拉的故事》,淚溼衾被,對這個漂泊在異鄉的奇女子敬佩得不得了。工作幾年後,再次拿起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重讀,又讀出了別樣風味。

三毛散文的文筆閒散而隨意,毫無目的地述說着生活的瑣事,連驚天動地的愛情裏面,也夾雜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氣息。沒有生僻的詞彙,沒有冗雜華麗的鋪述,沒有旁徵博引的宏大場面,甚至連貫穿故事的主線都亂糟糟的。感覺她就坐在你對面,風塵僕僕地向你講述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這些神祕而有趣的探險故事,讓你樂此不疲,讓你牽腸掛肚,讓你欲罷不能。這兩個片段是選自《撒哈拉的故事》中《沙漠中的飯店》和《愛的尋求》,她細膩的、善抓生活細節的描寫,給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筆神奇的而溫暖的色彩。

其實我非常佩服三毛的勇氣,她能夠拋開繁華的大都市來到了貧困的大沙漠,這裏沒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沒有傢俱沒有牀,但是她與荷西卻還是生活着很快樂。因爲她以她那積極的勇氣和執着的信念,簡單並快樂地活着。在這個大沙漠裏,她留下了那麼一句話:“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多麼浪漫、瀟灑的三毛啊!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爲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三毛就是有這樣的勇氣,這樣的灑脫,這樣的真性情!流浪,要拋棄多少?克服多少?告別多少……生活中的我做不到她這樣的灑脫,但透過她的文章,我能做到的就是繼承這一種精神,這一種文化,努力地活出自己的精彩!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二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初識三毛,是在搬家時整理書架,發現一套《三毛全集》,泛黃的書頁,彰顯它經歷歲月的沉澱,那時候,年紀還小的我不懂得欣賞,隨手翻翻,見沒有圖畫就扔在了一旁。後來才知道,那是母親的書。

母親是愛極了三毛的,一提到三毛便開始滔滔不絕,講三毛寫的書,講三毛的故事,講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曾經竟一度想讓我學西班牙語,只因荷西是西班牙人。可惜,那時的我因爲叛逆,對母親一再的推薦也只是聽在耳裏,並未記在心裏。

再後來,我的閨蜜也開始迷上了三毛,買了三毛所有的書不說,還將自己的QQ名改爲了Echo,三毛的英文名。她說,三毛的文字很溫柔。於是,我開始好奇究竟是怎樣一位女子,又寫出了怎樣的文字才令那麼多人爲之着迷,爲之瘋狂。

之所以挑了《撒哈拉的故事》作爲第一本,是因爲寒假裏母親的一位朋友去了撒哈拉,我便想看看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是如何一番光景。

翻開《撒哈拉的故事》,一看便再也停不下來,她的語言或許並未有太多華麗的修飾,很樸素,但卻很溫暖。讀她的文字,就好像她在你身邊給你講自己的故事,會讓你陷入故事裏,隨着故事的悲喜而悲喜。

《沙漠中的飯店》裏三毛對荷西小小的欺騙讓我捧腹大笑;《天梯》中三毛考駕照的搞笑歷程讓我忍俊不已;《芳鄰》中描寫的那些鄰居行爲讓我哭笑不得;《娃娃新娘》描寫的可怕習俗又讓人毛骨悚然.......一本書看下來,歡喜之處有之,悲傷之處亦有之,敬佩之處有之,憤慨之處亦有之。原本荒蕪的沙漠,卻在三毛的筆下變得生動起來,變得有血有肉,令人神往了。

除了沙漠,書中另一主題便是三毛和荷西的愛情,他們雖然有着不同的生長經歷,不同的國度,不同的語言,但他們的心卻捱得那樣近。他們愛得那樣簡單,那樣純粹,那樣真實。即使處於荒蕪的沙漠他們也不曾捨棄自己的快樂、執着和幽默。

我想,這便是三毛書裏的動人之處了,很真實,很溫暖,很純粹,一如她的人,有着溫暖人心的力量。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三

車水馬龍,人山人海,我獨自走出喧囂,彷彿置身在心的另一頭——撒哈拉沙漠。

悠揚的文字風格,曲折的心靈變化,溫柔的感情故事·······正是三毛獨樹一幟的寫作風格。撒哈拉的故事就像一曲感人肺腑的曲子,無不透露着內心掙扎,訴盡心中無限事卻無法去改變現實的黯然神殤。在她的文字裏,我看到沒有知識,文明的民族的生存環境,以及另一種遠離“現代科技”的生活,也謝謝她的文字,給我帶來心靈的洗禮。

“每想你一次,天空飄下一粒沙,從此形成撒哈拉。”是唯美;“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是認真;“愛情的滋味複雜,絕對值得一試二嘗三醉。”是勇氣。撒哈拉在三毛的筆下是宮殿裏的城堡,三毛則是城堡的公主。她把她的智慧、文明、善良變成光輝,灑在城堡裏的每個角落;她用她的心靈、熱愛、感恩變成微風,溫暖城堡裏的每個人。三毛與撒哈拉有註定解不開的緣,因爲三毛是撒哈拉的綠源,撒哈拉是三毛的歡喜。

撒哈拉沙漠是大自然的奇蹟,卻也是精神文明的荒漠。三毛用一顆熾熱善良的心給撒哈拉威人帶去春風,沒有華麗的文字,宛若平時敘事一般,不管是她利用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婦女小孩,還是她爲改變當地女子缺乏知識而開辦免費的女子學校等一系列看似平平淡淡的事更像是在訴說撒哈拉威人的憂傷,一個缺乏精神文明的民族。

在《撒哈拉的故事》裏,我看到的,不僅是一顆在撒哈拉沙漠綻放的心靈,更是漂浮在人世間的善良,也許因爲我們的能力有限,但是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比任何財富都來的珍貴。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四

一直對三毛懷有一份獨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羨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灑脫不羈,愛她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直尋求自然與單純,從臺北到德國,從撒哈拉到美利堅,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個傳奇,《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楊秀。

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一定要選擇,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豔紅在沙漠裏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髮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這段故事記敘着她與荷西的幸福,記錄着瑣碎的煩惱、憂愁、快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情。三毛說她第一次見着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了各種風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雲遊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着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併攬入它的懷抱。

我想曾經甚至是現在,有很多人因爲《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讀後感《《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楊秀》。從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可以想象她在沙漠裏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象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裏會是什麼樣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着一時的衝動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爲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結的。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人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人,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援着這麼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因爲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所以我們會心生羨慕。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樸,感人。閱讀她的書,彷彿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着她遠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爲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於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擇決絕的方式去達到超脫和昇華的境界。可是不管怎麼說,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裏一直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