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狗十三》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1.86W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狗十三》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狗十三》觀後感

《狗十三》觀後感1

《狗十三》講了十二歲剛上初中的李玩,與年邁的爺爺奶奶同住。父親再婚與繼母生了個弟弟,當父親焦慮着該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兒的到來,卻意外因課業起了爭執,爲此父親決定買一隻小狗哄勸女兒。李玩將小狗取名爲“愛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爲愛因斯坦走失事情難過不止,四處尋找,所以家人爲此也不得安寧。爲了安撫李玩,家人將另一隻同品種的小狗代替愛因斯坦。李玩起初不願意接受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壓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協,接受,她越來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聽話……”貫穿在整部電影當中的,就是這一句話,這句話也許也貫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李玩的表姐,也許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聽話好孩子,成績優異,待人彬彬有禮,深諳中國家庭裏爲人處事的橫橫豎豎,她懂得如何一邊在長輩面前僞裝成一個乖孩子、一邊在私下裏遊刃有餘的爲所欲爲…

所以,在假的愛因斯坦送來家的時候,李玩的繼母給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歡上別人之後,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會上,想要禮物又假意拒絕,再懂事的去換成小男孩喜歡的蠟燭……這不就是中國教育中最受人歡迎的乖孩子麼。

“我打你是因爲愛你”,普遍來說,中國大人教育孩子是沒有定式的,發不發火、動不動手,完全取決於當天的情緒和忍耐度,這就讓中國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於一個的地雷式的存在,因爲你永遠預測不出他什麼時候會炸。

李玩和父親其實是很矛盾的,其實說實在的,我不能非常瞭解他們的感情。因爲我的父親一直是個非常溫柔的人,我的家庭對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滿,所以我無法理解這個一個離異家庭成長起來的少女。但是我能確定,李玩的父親很愛很愛李玩,爸爸離婚後擔負起了扶養女兒的義務;爲了取悅女兒給她買了一條狗,打罵女兒後又紅了眼圈跟女兒道歉;知道女兒考了高分後,非常興奮,要帶女兒去天文博物館;在妻子強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裏時卻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後在車上與女兒並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樣子。這就是一個鮮活的中國父親的形象,不輕易說出愛,愛女兒更愛家人,身上背的不僅是個人的情感,更有責任和義務。那場撕扯推搡打罵的場面是電影前半部分的情緒高潮。父親的暴怒,單手揪拎着女兒,女兒無助,慌亂,哭泣,弱小的像任人擺佈的布娃娃一樣。女兒想跑回房間,但又被父親再一次的拎回來,奶奶在旁邊緊張又焦灼的拉開勸阻着“娃娃還小嘛,娃娃還小嘛。”很幸運的是,從小到大我都沒有這個經歷,但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深深地絕望。暴力過後一切都恢復了平靜。某種意義上,暴力是不是也蘊含着某種結束與新生?彷彿一切不可解的問題與情緒的積壓在一場暴力後都灰飛煙滅了。李玩從浴室出來,爸爸一個人默默坐在沙發,轉過頭看李玩,沒有了之前怒氣,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愧意的,紅了眼眶的臉,低聲說“你過來”。然後就是那句刺痛到不能再刺痛的一句話,“爸爸打你是因爲愛你”。挺難受的'。我無比相信他這句話的真誠。親情這個東西,真的不好說。

家庭糾紛,多半是沒有明確的對錯的。

這個世界上唯一彼此不理解又相互相互羈絆的感情就是親情。大人希望我們懂事,而我們只想要快樂。什麼是懂事呢?懂事的李玩應該怎麼做呢?狗丟了我很傷心,但爺爺也是不小心的,而且阿姨還給我買了輪滑鞋,他們也挺不容易的,我應該把傷心忍下去,不吵不鬧。可是這個邏輯是大人的邏輯。小孩子的邏輯就是:我餓了我哭;我冷了我叫;我的狗丟了,我傷心我就要找、就要鬧。所以這裏面有一個核心的東西就是:大人學會了隱藏情緒,而小孩子沒有。

所以後來,當叔叔笑意盈盈的夾了一塊紅燒狗肉給李玩,李玩沒有大鬧,她說:“謝謝叔叔。”然後慢慢咀嚼把狗肉和苦澀都一起吃掉了。

我們終將長大,在無奈中變成了大人模樣。

《狗十三》觀後感2

這個一部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一部片子。影評已經很多了,只想寫下自己的一些觀感。

沒明白爲什麼評分這麼高,排片卻這麼少,很多電影院只有一兩場。片子很平淡很細膩,但反應出了中國家庭絕大多數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李玩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住一起,爸爸買了一條狗給她,她給它取名愛因斯坦。爺爺買菜遛狗的時候把狗弄丟了,後媽另買了一條,說是丟了的狗,但它並不是愛因斯坦,李玩慢慢接受了這個事實,而後狗咬傷了弟弟,被送走。李玩也逐漸變成了一個懂事聽話的大孩子。但懂事真的這麼重要嗎?一條狗對於孩子到底意味着什麼?大人真的知道孩子要的是什麼嘛?

“你怎麼一點都不懂事?!”“娃長大了,懂事了”。這兩句話,反覆在電影中爸爸和爺爺奶奶的口中出現,當李玩和家長的意願衝突時,就是不懂事,而當李玩考了全年級第一,拿了全市物理獎的時候,就是懂事了。很諷刺的是,每當懂事的時候,總會有些事會發生。拿了年級第一,正好趕上弟弟生日;拿了獎狀,第二隻愛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麼?真的這麼重要嗎?還是說懂事只是家長想要減輕自己負擔的一個說辭?家長在外工作這麼辛苦,回來你還不懂事?!那所謂的懂事和真正的長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罵,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這兩套標準,就是讓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嗎?其實我們自己長大的過程也就是這樣的,當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實施,但父母得知,總會跟你說不行,不現實幼稚。可能確實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們有錯嗎?他們沒錯,只是不適合成年人世界的規則罷了。那就應該去澆滅他們的想法,強行安排上覺得正確的事情嗎?

“你到底要什麼?你說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給你去摘!你要啥?!你說嘛!”這是當愛因斯坦走丟之後,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歸喝酒,奶奶出門尋找迷路回來後,李玩的爸爸情緒激動,問李玩的話。孩子到底要什麼?喜歡什麼?很多家長其實並不知道。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僅搞錯了展覽的時間,也因爲酒局使得李玩錯過了展覽;到底是不是愛因斯坦,沒有人在乎,只不過是一隻狗罷了,爲什麼你還要“無理取鬧”?!李玩強行喝了牛奶,吐了,爲了不讓爸爸難堪,吃了狗肉。小孩揹負的不夠多嗎?家長覺得自己工作壓力大,揹負着一家的生計,孩子的未來。可是孩子揹負了什麼,想要什麼,又有幾個家長會在乎?李玩要的不是愛因斯坦這條狗,要的是陪伴,要的是在乎她的心,並不是真的在意愛因斯坦是不是會回來,而是你們找都沒有找就告訴我,愛因斯坦沒有了,沒有人在乎她的感受,那隻不過是一條狗,再買一隻一樣的不就行了,又有什麼區別?可是對於李玩,它的意義不一樣,愛因斯坦是她用拌飯喂大的,走丟的不是一條狗,還是她的寄託,而家長先是用旱冰鞋轉移她的注意力,又用另一條長得一樣的狗,妄圖平息這件事,根本不在乎李玩脾氣的真正原因。而在她決定接受第二隻狗狗後,因爲弟弟被咬傷,又被送走,多麼的悲哀。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先是被爸爸搞錯了時間,又因爲酒局而錯過了最後的觀展時間,她內心的失落失望,也沒有人在乎,不過就是一個展覽,沒有大人的生意重要,不過是一件小事罷了。

看似溫馨的家庭,小孩的內心確實無比的寂寞。李玩雖然是電影的主角,但卻感覺她是如此的沒有存在感。爺爺奶奶把她當小孩寵着她,只要三餐吃飽。爸爸只要她成績好,什麼都可以滿足她,但她卻只想知道狗的下落。李堂作爲她的閨蜜,卻也只是看大人眼色,並不會和她站在同一戰線。愛因斯坦丟了,沒人在乎;買來的不是愛因斯坦,沒人在乎;弟弟昭昭生日時,她就像一個局外人,沒人在乎;她愛看的展覽,沒人在乎;她準備的演講,沒有人在乎;她不喝牛奶,沒人在乎;而大人在乎的,只是你有沒有吃飽吃好,你成績好不好,家裏人和不和睦,外面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你的狗是不是原來那條狗。

反過來說,大人也有大人的無奈和心酸,李玩問爸爸,“你和媽媽是怎麼認識的?”爸爸泣不成聲,並且不想讓李玩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不是一個好爸爸”,大人又何嘗不想陪伴小孩,但是大人也是有心無力,無可奈何。所以總希望孩子懂事,可以分擔他們的壓力,希望他們不要鬧騰,在家乖乖的,不惹事,不鬧心。我們已經從小孩變成了大人,李玩也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懂事,變得不讓人操心,也逐漸去理解大人的世界。

“這種事以後還多着呢”是整部片子最心酸最無奈的一句話。只是告訴你,你就慢慢習慣吧,畢竟你也改變不了什麼,就受着吧,忍着忍着就習慣了。畢竟人世間有太多你無力改變的事情,漸漸的你也就變得冷漠,變得和大人一樣了。

李玩在電影中一直提到的平行宇宙理論,其實是她覺得自己遺憾的一個彌補,她覺得在另一個宇宙中的李玩會過得更好。她問“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她和父親說的“不該用一個謊言去彌補另一個謊言”她和父親說“應該讓昭昭和奶奶道歉”,其實都是小孩天真直率的表現,不懂得僞善不懂得忍一時風平浪靜。而生活漸漸的也就磨平了她的棱角,當她最後看着弟弟昭昭的時候,也許她也懂得怎麼做一個大人了。

片中還有青春的荷爾蒙,躁動,不羈,和懵懂的愛情。李玩可能比別人更冷靜,更快的成長了。與其說是青春片,不如說是一部家庭片。那在看電影的我們,是不是也“長大”了,“懂事”了呢?希望在這個世界中,你長大的慢一些,快樂一些吧。

《狗十三》觀後感3

這是一部講述一個女孩成長的故事。 自小父母離異的李玩被爸爸寄養在爺爺家,跟爺爺奶奶長大。爸爸爲了李玩能夠進入一個好的高中強制給愛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語組,這招致李玩的不滿。爲了緩解緊張的父女關係,爸爸送了一條狗。李玩開始對小狗厭惡,然後同情,接受,照顧,喜歡,最後依賴,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託與要好朋友。

狗丟了,家人弄了一條一模一樣的狗來糊弄李玩,令李玩怒不可遏。爺爺因爲小狗被李玩推倒,摔斷了腿,多年不出門的奶奶因爲尋找李玩迷了路,爸爸爲此大動肝火,李玩在丟狗的委屈中知道自己的任性妄爲給親人帶來的傷害,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知道狗可能找不回來了。於是開始接受這個現實,丟狗讓李玩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不僅僅只圍繞自己轉,個人感受固然重要,他人的感受亦是十分重要,亦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積極學習,積極生活。

經過努力,李玩英語考了第一,激動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爸爸,歡天喜地地以爲爸爸會獎勵自己爲自己慶祝一下。爸爸明知電影本週不上映卻還要表面歡喜地帶李玩去,實際上只是無法開口而編造一個謊言騙李玩去參加兒子的一週歲生日。宴會上,看着爸爸忘情地給弟弟唱生日歌慶生,李玩懂事地拍着手慶祝,迎合地笑着,笑容裏帶着羨慕,努力而尷尬地笑着,笑裏帶着對愛的渴望,笑容漸漸消失,退出人羣獨坐到沙發上。考了好成績本來今天是主角的,無緣無故殺出一個素未謀面的弟弟,搶走了本屬於自己的幸福時刻,自己還要爲他慶祝生日。憑什麼,爲什麼,自己想要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被強制去做,自己拼命努力懂事只是爲了得到本應屬於自己的東西卻求而不得。我就是不高興,不開心了,我不願陪笑了,我想一個人靜靜。這裏是李玩的第二次成長,自己的喜怒哀樂不應強加在別人身上,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幸福要建立在自身之上。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玩得了省物理競賽一等獎之後很淡定,沒有跟周圍的人說。

李玩陪新弟弟玩,弟弟不小心哭。公園想陪弟弟玩,卻被後媽制止。李玩明白無論她對弟弟再好後媽都不會在內心認可他,她想對弟弟好,是自己想對弟弟好,並不是爲了討好後媽。陪酒,吃狗肉,做這些不願做的事都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陣痛。最後一次成長,是關於遇見的狗是否是愛因斯坦,其實這隻狗是不是愛因斯坦對李玩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她已經長大了,已經會照顧自己了,已經學會了如何被愛以及如何去愛人。

片尾李玩的哭泣,我想要表達的是成長過程中積累的委屈的宣泄,宣泄狗丟了,被大人欺騙,接受弟弟,敬酒,吃狗肉這些種種無能爲力但必須接受的事情所積累的委屈。成長是痛苦的,成長意味着我們要接受一些我們看不慣接受不了還改變不了的事情。李玩的故事就是這麼一個過程,看不慣看不慣的東西,不接受不能接受的東西,力所能及地去改變這些事情。

我堅信李玩會有一個美好幸福的人生,因爲她懂。

《狗十三》觀後感4

前幾天跟同學去電影院看了電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歡看國產電影,一開始對這部電影就抱有期待是因爲另一個去看過的同學跟我說看了之後感覺很喪。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是平淡的述說着發生在一個13歲的少女身邊的事情,但卻在中國千千萬萬的家庭之中不斷的上演着。很多人說如果看完《狗十三》你沒有找到共鳴說明你生活的很幸福。

電影中李玩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從小跟着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爺爺奶奶很愛她,但他們關注的都是李玩有沒有吃飽穿暖,從來不會深入孩子的內心關注她的內心世界,她的爸爸也是,遇到問題只會用吼的方式讓她屈服。他們不理解一條狗對李玩的意義所在,甚至用成年人的方式又買了一條一樣的狗來冒充愛因斯坦。當李玩發現這個“愛因斯坦”也像自己一樣無助的時候最終接受了它,但爸爸確因爲它不聽話又要把它送去狗肉店。答應李玩要去天文館卻因爲應酬而爽約,在打罵了李玩之後又給她道歉展現出慈祥的父愛,就像打了你一耳光又給你一顆糖吃。

很多父母尤其是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給你錢花,要買什麼都給你,但愛從來就不是如此的簡單,愛是陪伴,愛是理解。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想法,大人們總是習慣以自己認爲正確的方式來解決與孩子之間的分歧,不懂得傾聽,認爲小孩子什麼都不懂。

李玩在大人的世界中一次次的抗爭,卻一次次的以失敗告終。慢慢的,她也開始改變,變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但她卻再也不是那個爲了找“愛因斯坦”而撕心裂肺痛哭的自己了。或許我們有一天會在這樣那樣的抗爭與妥協中一步一步的長成了大人模樣,但我卻更希望我們永遠都不要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