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爲你而歌第十四部觀後感範文「精編」

學問君 人氣:2.29W

電視系列片《爲你而歌》(第十四部)。該片共20集,它的主要作用是作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要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學習宣傳先進事蹟,引導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和首善意識,踐行黨的宗旨,弘揚擔當精神,銳意開拓進取,爭做“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爲”的合格共產黨員,爲建設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作出更大貢獻。下面是本站整理的關於爲你而歌第十四部觀後感範文,歡迎借鑑!

爲你而歌第十四部觀後感範文「精編」

爲你而歌第十四部觀後感範文一

在隆重慶祝建黨95週年的日子裏,我們收看了北京臺播出的電視片《爲你而歌》。觀後,在我們這個年輕的羣體裏,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它深深地感動着我們,激勵着我們。片中集中展現了新時期共產黨員的風采,他們在爲社會建設發揮着積極的作用,他們是這個時代的楷模。有這樣一羣優秀的共產黨員就工作在生活在我們身邊,極大的激發了我們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的熱情,我們爲他們自豪,我們爲他們驕傲。《爲你而歌》爲我們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最讓我難忘也是最讓我感動的是朝陽區香河園街道西壩河西里社區黨員葉如陵的事蹟。一位71歲的老人,以一位黨員對社會高度的責任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在社區崗位上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葉如陵同志有着恪守信念,無私爲民的高尚情操。1970年1月,年輕醫生葉如陵,響應祖國“支邊”號召,帶着新婚護士妻子,參加醫療隊,來到了西藏,深入到海拔5200米的煤礦。三年後,援藏的同伴陸續返京,他卻選擇了留在西藏,志願服務邊疆。在這裏,他成爲了一名信仰堅定的共產黨員、主任醫師、業務副院長、醫療系教授。正是懷着對黨的無比忠誠,把整個身心,年輕歲月獻給了藏區人民。

葉如陵同志有着一心爲民,持之以恆的價值追求。帶着主任醫師的職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葉專家,一頭扎進爲社區居民提供醫學服務的義務勞動中。對居民的醫療諮詢,葉如陵總是帶着微笑,有問必答,有求必應。隨後將自己家庭電話公佈,開設起醫療諮詢熱線,成立“葉如陵團隊工作室”,義務爲居民量血壓、看病諮詢、心理撫慰。正是這樣一個共產黨員的人生定位,全心全意,無怨無悔的爲社區居民服務10年。

葉如陵同志有着服務祖國,奉獻大衆的道德準則。葉如陵是北京年齡最大的志願者。2006年,爲迎接奧運,他受聘爲朝陽區紅十字會衛生救護培訓中心首席講師,成爲一名社會志願者。僅第一年,他就走進28個單位,義務講課282節,有4000多名受訓救護員聽過他的課。2010年,70歲的葉老出現在上海世博會上,從早上6點半,一直工作到晚上10點。就是這樣一個志願者的道德追求,使得71歲的葉如陵依然活躍在志願服務的前線。

《爲你而歌》是新時期黨建成就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揮着自己的光和熱,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用辛勤勞動的汗水,爲人民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我們要向他們學習,無私奉獻,敬業奉獻,以實際行動爲鮮紅的黨旗增光添彩!

爲你而歌第十四部觀後感範文二

看過《爲你而歌》專題片,爲之感動之餘,更爲我們黨有這樣的好同志好乾部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而這些人,我最欽佩的是溫鐵軍。

我是農民的後代,我深知農民的疾苦,而溫鐵軍被稱爲“中國農民的代言人”。他認爲,中國的“三農”問題源自兩個主要矛盾,一是人地關係緊張的基本國情,一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體制矛盾,這兩個矛盾在相當長的時期是無法化解的。他對“三農”問題的理解和解決路徑是“農民、農村、農業”。他希望透過組織反映9億農民數量上的優勢,改變現在的利益分配格局。他道出了無數農民朋友說不出的苦衷和希望。

比之其他研究三農問題的學者,溫鐵軍是一個實踐中的研究者,一直堅持用“腳”做學問。他最大的特點便在於走出書齋,其足跡不僅遍及中國的窮鄉僻壤,而且延伸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在世界各地和中國的田間地頭調查研究,並參與、主持過一些實驗。他的雙腳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土地上穿行,他對“三農”問題的認識與農民的苦難交融在一起。被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譽爲“中國農民的代言人”。

由此可見溫鐵軍不是書齋裏的學問家,而是“出水纔看兩腿泥”的實幹家。有了他的代言,中國農民的現狀才能清醒地爲社會所共知;有了他的試驗,中國農民纔看到了改變他們生活的成功實例。他是一個徹頭徹尾地社會改革家,又是能將理想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實幹家。

這就是溫鐵軍,一個農民最忠實的朋友。

這就是溫鐵軍,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實幹家。

爲你而歌第十四部觀後感範文三

2009年6月30日晚,我觀看了BTV-1大型專題報道,爲你而歌《綠色北京的踐行者》——關於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孫逢春的`專題報告,報道使我們瞭解了一名黨員爲了黨的事業,爲了祖國建設而奮鬥的感人事蹟。

孫逢春,現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是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科技奧運”電動客車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孫校長在16歲時便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積極地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爲了增長專業知識和技能,八十年代曾到德國攻讀博士研究生,學成歸國後用所學的專業知識一直在進行科研工作,爲祖國的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1994年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純電動大客車,經過10餘年的創新性研究,實現了我國的純電動客車技術產業化和規模化示範執行。

2008奧運年,爲了實現對奧組委的承諾——讓五十輛純電動車行駛在奧運中心區,孫校長和他的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覈心技術問題上,美方對我們擡高了價位,而孫逢春深知中國沒有核心技術是不行的,從此,他和他的團隊開始了辛苦的創新之路。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悉心研究,終於研究成功第一臺新型電動車。可這時候,有人提出問題了,稱電動車充一次電要幾個小時,走不多遠就又沒電了。針對這一問題,孫逢春帶領着團隊一起努力攻克,又是多少個辛勤的日夜,經過一次次的分析試驗,終於解決了電動車充電時間長、耗電量大的問題,進而達到十分鐘之內便能完成充電工作,更安全更可靠的目的。純電動汽車終於開上了北京的大街,它噪音低、無污染、潔淨、舒適。奧運中心區使用上了這種新型純電動車,爲幾萬名記者、運動員、教練員以及奧運會的官員服務,是科技奧運、綠色奧運,綠色奧運和人文奧運的集中體現,是北京奧運的一個亮點工程之一,同時也爲研發環衛電動車奠定了基礎。

孫逢春副校長,時刻牢記黨的教導,努力搞科學創新,帶領着他的團隊又完成了下一個目標,電動環衛車已經在西城區率先投入使用。師傅們說開上這種車工作乾淨、舒適、環保。爲了給新中國成立60週年獻禮,不光純電動車上市,電動環衛車也上市了。孫逢春說:作爲一名黨員,要認認真真做事,做好每一件事。在科學實驗的道路上,他不怕失敗,也從不氣餒,始終帶領着團隊進行刻苦研究,經過不懈的努力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實現了科研成果,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五四獎章”、“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理工大學“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表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還要做出新的努力。

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這就是一名黨員的奮鬥精神。把黨時刻放在心中,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爲了祖國的科學發展建設,不斷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孫校長是我們所有人學習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