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機械戰警電影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2.73W

機械戰警,光聽名字以爲又是一部像變形金剛、蜘蛛俠之類的爆米花電影,看完才發現其實是一部現實主義傑作,在我心中可以與《接觸未來 Contact(1997)》、《千鈞一髮 Gattaca(1997)》並列的偉大科幻片。

機械戰警電影觀後感

觀影過程中想到了如下問題。

1. 你支援機器警察嗎?

故事的背景是2028年,片中的科技都很樸實(完全沒有在空中飛來飛的汽車這樣的噱頭),這時機器智能已經很成熟,人們面臨一個選擇,應該允許機器代替警察上街執法嗎?有意思的是,人工智能專家,谷歌工程總監雷-庫茨韋爾預言2029年智能機器人將超越人類,和電影的背景年代非常接近。如果你覺得這想象起來還是太遙遠,那麼不妨看看生活中已經發生的現實問題:應該允許無人駕駛上路嗎?事實已經證明,無人駕駛汽車安全性遠遠超過人類駕駛員,google汽車在自動駕駛狀態下行駛50萬公里無事故(僅有的一次是在等紅綠燈的時候被後面的汽車追尾),即便如此很多人還是心存疑慮,就是信不過機器。事實上目前無人駕駛汽車面臨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合法性。無人駕駛汽車不會疲勞駕駛、不會醉駕、不會在開車的時候玩手機、也不會因爲看路邊美女而分神(是不是和電影裏說的機器警察不會有偏見、不會衝動很相似),即使會發生事故,只要機率和損失遠小於人類駕駛,我個人認爲,是沒有任何理由反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所以從一開始,我就堅定的站在電視主持人和Omni公司一方,如果民衆也這麼想就好了,主角墨菲就不會被犯罪分子報復,Omni的頭兒最後也不會死。故事的悲劇就來自於民意的悲劇,當Omni的頭兒被逼問“當機器警察殺害兒童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只能回答“沒有任何感覺”的時候,民意沸騰了,民意卻無視Omni反覆強調的“機器警察不會對無辜兒童下手”。正如某篇評論裏說的:民意就是用來操縱的。

我相信,若干年後,當機器警察變成現實問題的時候,會有更多人認識到這部片子的價值。

2. 商業利益與政治陰謀

好萊塢電影裏,大財團基本上總是與政治陰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在於,表面上的反面人物--Omni公司的大boss,片中最具悲劇色彩的角色,你很難說他是個壞人。Omni公司確實是想掙大錢,但是商業利益和造福民衆並無衝突(也許你會認爲Omni的最終目的是透過機器警察來統治地球,但是片中絕無此意)。不知道有多少人認爲Omni的頭兒Sellars是個大壞蛋,仔細想想,Sellars的每一步決策都是非常理性的,都是儘可能在法律的範圍內謀求正當利益。法律不允許機器警察,那就把人裝在機器裏,透過這種方式讓民衆逐步接受機器警察。又是狡黠的,至於到底是機器在操作還是人在操作,沒有必要讓民衆知道(是不是有點蘋果的把用戶當傻瓜的意思,據說劇中還出現了喬布斯的經典臺詞,用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投票關鍵時刻讓墨菲“休假式治療”,以及What is bigger than hero? A dead hero,都堪稱在當時情境下最正確的決策。Sellars絕對算一個極其優秀的CEO。只是不該做出讓墨菲死亡的決定,也許Sellars只是把墨菲當做了半人半機器的'怪物,認爲這算不得殺人。難道墨菲最後一槍把Sellars幹掉就是正確的嗎?總覺得Sellars罪不至死吧。

3. 你的決定真的是你的意識做出的嗎?

我覺得劇中最大的一個梗就是把墨菲改造成了“一旦面罩放下,就完全由程序接管一切,墨菲的意識只不過像車上的乘客一樣,被帶着往前走,程序還能影響墨菲的大腦,讓他以爲所有的決定都是自己做出的。”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簡直樂壞了。編劇一定讀過關於意識科學的着作,我似乎看到編劇藏在屏幕後面,壞壞地對觀衆說:“小樣兒,你以爲自己的決定是由你的意識做出的嗎?”

下面的引用內容摘自《意識新探》一書。“所有用二元論來解釋意識的嘗試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始終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來說明它是如何與世界或大腦交互作用的,除非用魔力來解釋。”“那麼意識是不是完全沒有作用呢?副現象論就是持這種觀點的一個派別。它認爲意識不起任何作用,只是一個副產品或伴隨現象。”(注:這是不是和車上乘客的說法很像?)“...這(電刺激實驗)似乎表明有意識的體驗在刺激開始足足半秒後才產生。它意味着意識必須遠遠滯後於真實世界裏發生的事件,因此在對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作出反應方面意識也就毫無用處。如果事實果真如此,我們爲什麼意識不到這個延遲?利貝特本人用事後推定或主觀預期現象來解釋箇中原因,...我們會把事件的時間往前推,...因此我們感覺不到意識的任何延遲。”“1985年利貝特報告了一個數十年後仍在爭論的實驗。他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人自發和故意地彎曲手腕時,是什麼引發了這個動作?是有意識的決定在行動,抑或某個無意識的大腦加工過程?...(實驗發現)大腦準備運動的過程比人有意識決定行動的時間至少早1/3秒。從大腦的角度看,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

對意識理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人的意識》《意識新探》兩本科普讀物。

回到電影,根據上面的理論,即使是墨菲真人在進行槍戰,在這種激烈的戰鬥中,也不過是大腦這臺自動機在自動對外界環境做出反應,每一個事件(比如扣動扳手)在約0.5之後才被意識到,然後主觀上認爲是自己有意識的做出的決定:是“我”在決定開槍還是不開槍。換成電腦控制,其實沒有太大差別,只是比人腦快了太多。

4. 民衆有保持愚蠢的權利嗎?

片中的民衆看起來是愚蠢的,從開始的無視數據和證據,卻很容易爲一些煽動性的話語而沸騰,到後面把墨菲作爲英雄而瘋狂崇拜,再到最後又取消了已經透過的機器警察法案,都表現出極大的非理性。

近年美國民衆的“反智”現象越來越嚴重,而政客們爲了迎合大衆也故意發表一些反科學的言論。“事實上,在共和黨初選中落後的候選人往往會借發表反科學言論,來提高自己在民調中的排名。”“儘管科學爲美國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今天的美國卻似乎正在棄科學而。...美國最新一輪總統選舉中,幾位競逐公職的主要政黨候選人卻採取了一種只能形容爲“反科學”的立場,比如反對進化論、否認人類活動引發氣候變化、抨擊疫苗、反對幹細胞研究,等等。一位共和黨前州長甚至警告:共和黨有淪落爲“反科學政黨”的危險。這可不是選舉年中的故作姿態,而是反映了美國目前日漸擡頭的一種反理性傾向。”

另外,有研究表明,給選民看總統候選人演講的文字稿、聽廣播、或者電視直播,同樣的內容可能會得出完全不一樣的支援率,選民似乎更關心總統候選人的外貌而不是其政治觀點。

未來社會,科學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而需要更高素質的民衆,如果民衆寧願保持愚昧(比如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仍然有1/4的人不知道地球是圍着太陽公轉),又如何能夠恰當地對公共事務做出決策呢?

5. 導演站在哪一邊?

毫無疑問,劇中的電視主持人就是導演的化身,主持人說的話就是導演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