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跨過鴨綠江觀後感(通用7篇)

學問君 人氣:1.12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跨過鴨綠江觀後感(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跨過鴨綠江觀後感(通用7篇)

跨過鴨綠江觀後感1

電影《跨過鴨綠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詩性”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影片兼具史實性、藝術性、思想性,從國際視野出發,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視角講述,從中央領導的戰略思維、志願軍將領的戰場謀略、前線志願軍戰士的浴血奮戰等多個維度,再現了東西兩線和五次戰役中一場場可歌可泣、蕩氣迴腸的戰鬥,全面還原了71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歷史,全方位呈現出我們爲贏得這場艱苦卓絕、震撼人心的偉大戰爭的最後勝利所做的犧牲和努力,弘揚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權霸權、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鋼鐵意志和頑強品格。

作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出品的首部故事片電影,《跨過鴨綠江》濃縮了總檯“鍛造精品,重塑高地”的格局和情懷。經過十個月的努力,電影《跨過鴨綠江》在堅持歷史縱深、國際視野、美學品格、史詩風範的基礎上,優化內容、打磨細節,基於歷史背景與事實,強化有利於調動觀衆情緒的故事場景,在追求史實性的基點上展現藝術的表達力,力求達到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平衡與交融。

有別於同類型同題材電影,電影《跨過鴨綠江》引領觀衆走近真實的`英雄,重返真實的戰場,整部影片猶如一本“影像”歷史,具有極強的歷史揭祕感和現場還原感。定檔主海報將戎裝嚴整、彙集成鐵流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這一氣吞山河的歷史畫面定格。人物版海報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目光如炬、神態堅定,方寸之間彰顯大將運籌帷幄的謀略和底氣,密切關注着朝鮮戰場的每一項戰報。志願軍38軍軍長樑興初、50軍軍長曾澤生、63軍軍長傅崇碧三位軍長戰場指揮、知難而上的剛毅神態也在海報中生動展現。同時,鏡頭還深情致敬了不容忘卻的英雄們:抱着炸藥包衝向敵羣的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口的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烈火燒身也不暴露目標的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以石頭充飢死守陣地、率領全團浴血奮戰,打出志願軍軍威的戰鬥猛將範天恩,展示出一線戰場的極度殘酷,彰顯出革命先烈“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偉大品質。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到國際格局的波雲詭譎、一線戰場的慘烈恢弘、複雜戰事的瞬息萬變,更能感受到我軍應變之迅速、應對之從容,經歷了殘酷戰鬥的戰士們哪怕犧牲,也要高傲地聳立在自己的陣地上,爲身後的祖國和人民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鐵血長城!感天動地的英雄羣像,深深震撼着無數觀衆。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威望,奠定了新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爲中國贏得了和平建設的環境,使中國人民志願軍經受了現代戰爭的鍛鍊,特別是取得了現代條件下依靠劣勢裝備戰勝優勢強敵的寶貴經驗。同時,我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鍛造出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忠誠精神、國際主義精神構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將永遠成爲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電影《跨過鴨綠江》用光影紀錄歷史,再現了71年前的硝煙烽火和可愛可敬的革命先烈,有溫度、有亮度、有濃度地傳遞家國情懷。讓觀衆感懷先輩們捨生忘死捍衛國家主權的同時,將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重要意義、歷史經驗和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到不斷的探索和創新中去,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跨過鴨綠江觀後感2

這幾天在看抗美援朝記錄片,被志願軍的精神和犧牲深深得感動着,他們確實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爲了祖國的和平,很多人永遠的留在了朝鮮,上甘嶺戰役中,那些在坑道中咬着牀單死去的傷員,那些一聲都不敢發出痛呼的傷員,黃繼光,邱少雲,一個個鮮活的在我的腦袋中來回浮現,幾乎數次淚流滿面,最近我經常跟父親爭論,爭論人性中的自私,爭論天下皆爲利,兩個人爭來爭去,現在我真爲自己的淺薄和無知感到羞愧,但是其中我覺得欣慰的是,我說我愛我的祖國,愛這個社會,即便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人,很多現象都不值得去愛,但是,我們的父輩用自己的鮮血爲我們換來現在的生活,我有什麼資格不去愛她,與守護她呢,我的祖國人們勤勞,勇敢,聰明,努力,我又有什麼資格去嫌棄她們呢?

父親老是說覺得活着真沒有意思,又說他活的也夠本了,家人不懂,抱怨父親說這樣的話至子女於何地,不懂現在的生活這樣富裕,這樣平穩,爲何老是覺得活着沒有意思,而我突然好像稍微有點懂了,父親出生在1955年,他的三爺是烈士,他的爸爸從小就被日本人綁在吊繩上要他說出三爺的下落,父親因爲生在烈士的家庭倍感驕傲,從小接受的都是這種精神,他的父輩的犧牲是爲了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爲了讓每個人都能平等的活着,所以在父親的心目中,利益反而淡化,人性中的自私在這種大無畏的面前也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爭執,我說的人性中的自私和涼薄他不是不懂。他是更加嚮往那樣的生活。

最可惜的是父親這一輩子沒有當兵,爺爺死的早,家裏沒有壯勞力,他作爲家裏最大的孩子,必須和奶奶頂起這個家,他的一生,平淡安寧,但他心中一股火,一股精神,這股精神不在乎他是不是軍人,不在乎他能拿到多少錢,不在乎他現在吃什麼東西,住什麼房子,在家人輪番勸說和洗腦下,孤獨的支撐,倔強的站着,這就是我的父親,你說他傻麼?不,那些爲了抗戰勝利的人們都是這樣的,有這樣的信仰支撐着,纔有了我們今天的生活,這個多麼寶貴,而我一度想要去改變他,再一次爲自己的無知而感到羞愧。

現在社會發展太快,快的我們早就不提革命前輩,早就沒有了犧牲自我的精神,人性中的自私,趨利避害的本性,以及高速發展的社會,每個人都在想多掙點錢,多兩套房子,無可厚非,人的本性,但如果有一天國家需要我的話,我會二話不說的獻上我的生命。

跨過鴨綠江觀後感3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爲祖國,就是保家鄉”,這熟悉的歌曲、有力的`節奏,是20世紀50年代一場振奮人心的回憶。

“它”是一段歷史,雖已漸遠,但仍需“保持戰鬥”。那一年,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爲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捨生忘死、浴血奮戰,最終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一場場戰役中涌現出的一位位戰士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都是“最可愛的人”。新時代的我們雖未經歷過那些戰爭情景、傷痛和離別,但是作爲中華民族的兒女,在新時代前進的步伐中,需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用行動、用知識、用智慧、用我們那顆熱血強國之心,在自己的領域中時刻做好“戰鬥”準備,並克服一切困難、勇往直前,更要用我們的知識、我們的頭腦來打敗“未來的敵人”,爲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它”是一種精神,雖已跨紀,但必須“牢牢鎖住”。這種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然而,在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在各種形勢錯綜複雜的背景下,堅定理想信念、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精神,始終是我們站穩政治立場、抵禦各種誘惑的決定性因素。新時代要求我們,在“趕考”的路上,要時時牢記使命,補足這“精神之鈣”,方能鍛造“金剛不壞之身”,才能爲時代巨輪揚起風帆,劈波斬浪乘風遠航。

“它”是一代傳承,彌足珍貴,而不能“隨波淡忘”。從70年前,波瀾壯闊的戰爭中鍛造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到70年後,舉國同心、同舟共濟、捨生忘死、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從“戰火紛飛、硝煙瀰漫”到“突如其來、悄無聲息”的每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中,無疑都經受着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也都吸納和融注了“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精神。從歷史到現在,從戰鬥到奮鬥,我們要一如既往在新時代道路上承前啓後,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上闊步前行。

“它”是一筆財富,極爲寶貴,更不能“任性丟棄”。雖然在抗美援朝中,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但是我們打出了霸氣,贏得了世界的尊敬,也爲我們贏來了和平發展。但是,70年後的今天,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未來的道路上,免不了還有許多險灘、暗流,而這筆財富,是激勵我們更加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也使我們更增強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們也必將凝聚起這筆財富的力量,共同繪製新時代的宏偉藍圖。

跨過鴨綠江觀後感4

自央視熱播《跨過鴨綠江》這部電視劇,我幾乎每一集都在認真收看,並且是含着眼淚看完這部電視劇的,其中有感動、有心痛、更有對侵略者刻骨銘心的仇恨,有些場面我真的不忍直視,太慘烈了。

影片再現了七十年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那一幕幕真實震撼的驚心動魄場面,情景再現,把我們又帶回了那槍林彈雨,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在武器裝備強我數倍的美軍面前,我志願軍戰士靠的是堅強的鋼鐵意志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的次進攻。

長津湖一戰打的異常慘烈,戰士們冒着零下四十幾度的嚴寒,並且,衣着單薄,忍着飢餓,爲了堅守陣地,身臥在冰雪之中,最後成爲一座座冰雕,此情此景令敵人見了都爲之動容。

在第六次戰役,敵人動用了飛機、坦克、大炮,霎時間,空中,有敵軍的飛機狂轟亂炸;陸地,敵人動用幾十輛坦克,數百門大炮,向我陣地瘋狂掃射,由於敵人的火力太猛烈,爲我軍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造成諸多障礙,只有打掉敵人的火力點,我軍方能展開對敵人強大的戰略攻勢,情急之下,黃繼光同志冒着敵人炮火的威脅,毅然決然的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搶口,直至壯烈犧牲,用一腔熱血爲後續部隊開闢了前進的道路,贏得了這次戰鬥的勝利。

上甘嶺戰役尤爲激烈,敵人在坦克、飛機、大炮的掩護下,開始向我陣地發起攻勢,面對數倍之敵,武器之精良的美軍,我志願軍硬是靠不怕犧牲和敢打敢拼的精神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子彈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彎了,就用石頭砸,最後與敵人同歸於盡。戰士們以勇猛無畏的精神迫使敵人節節敗退。這就是我們的志願軍戰士,他們以血肉之軀,擋住了敵人的鋼鐵洪流,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強大的敵人,把敵人打到了三八線之外並守住了三八線。

在上甘嶺戰役中,邱少雲所在部隊擔負的是潛伏任務,敵人的一顆燃燒彈燃起了他身邊的枯草,頓時熊熊烈火向他撲來,此時邱少雲身邊就有一條小河,只要他往河裏稍稍滾動一下身體,火就會被很快熄滅,但是火一旦被熄滅,我軍就會暴露目標,後果不堪設想,爲了大家的安危,爲了戰鬥的勝利,爲了那一份堅守,邱少雲紋絲不動,直到壯烈犧牲,火舌吞噬了他年輕的生命。這一幕,我真有些不忍直視,內心極其難過,我的熱淚在奔涌,我的心靈在震撼。我在想,他當時該有多痛啊!邱少雲同志,他是以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爲代價,贏得了這次戰鬥的勝利。

抗美援朝中涌現出的英雄層出不窮,邱少雲、黃繼光、楊根思……正是有了這些敢於犧牲,不畏強敵的和敢打敢拼的勇士們,才能極大的削弱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最後贏得這場戰爭的決定性的勝利,在毛主席親自部署和彭德懷將軍親自指揮下,我們終於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結束了長達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迫使美軍不得不重新回到談判桌前,再次開啓談判條約,並宣佈無條件投降。

抗美援朝戰爭,彰顯了我軍英勇頑強不畏強敵,敢打敢拼的鋼鐵意志,這一戰,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萬衆一心的頑強品格;這一戰,讓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這一戰,人民軍隊戰鬥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勝的血性鐵骨;這一戰,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打出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再一次證明,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帝國主義,妄想在東方海岸線上架幾門大炮,就想侵佔一個國家,征服一個民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和平是人們心中永遠的嚮往,然而,和平是千千萬萬個像邱少雲、黃繼光等英雄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爲什麼戰旗這樣紅,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爲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我們珍視和平,熱愛和平,當我們盡享和平之光時也絕不會忘記爲國捐軀的英烈們。如今,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幸福安康,這一切,正如英烈們所願,我們可以告慰那些長眠於地下的英烈們,你們可以安息了,我們會永遠捍衛你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之光。

跨過鴨綠江觀後感5

在此之前,展現抗美援朝的作品多爲電影、紀錄片,在電視熒屏上很少見。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以宏大的氣勢和格局,填補了這一空白,該劇由唐國強、丁勇岱領銜主演,孫維民、王志飛、劉之冰、王挺、王同輝、劉濤、韓棟、連奕名、趙波等實力演員聯袂出演。

堅守飛虎山、激戰黃草嶺、血戰鬆骨峯、寒戰長津湖、上甘嶺戰役……《跨過鴨綠江》從中央領導決策、志願軍將領指揮、前線志願軍戰士血戰等多個維度,再現了一場場可歌可泣、蕩氣迴腸的戰鬥,全面還原了70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70年前,爲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着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跨過鴨綠江觀後感6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氣質,政黨也是如此。精神氣質既是先天的、穩定的,又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因後天條件影響而不斷調整變化。

作爲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從實踐出發,用不同的精神形式,踐行自己的“最初心”,完成了時代賦予的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在捨身赴難的革命時期,共產黨人爲求人民解放和民族獨立,鑄就了開天闢地、堅定理想的“紅船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鬥的“井岡山精神”,自強不息、勇往直前“長征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團結統一、堅持鬥爭的“抗戰精神”,永不停步、團結高效的“西柏坡精神”,堅持真理、無畏犧牲的“紅巖精神”……在革命中,各種形式的精神表現,詮釋出共產黨人不畏艱險、堅守信念的鬥爭精神,實現了使中華民族擺脫落後捱打而站起來的初心和使命。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篳路藍縷的建設時期,共產黨人爲探索建設新中國,鑄就了不畏強敵、英勇鬥爭的“抗美援朝精神”,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大慶精神”,熱愛祖國、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的“紅旗渠精神”,親民愛民、迎難而上的“焦裕祿精神”,愛憎分明、公而忘私的“雷鋒精神”……在建設中,各種形式的精神表現,釋放出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實現了使新中國擺脫貧困落後而富起來的初心和使命。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在大刀闊斧的改革時期,共產黨人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鑄就了敢爲人先、勇於革新、奮發有爲、相容並蓄的“小崗精神和特區精神”,萬衆一心、衆志成城、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抗洪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勇於攻堅、開拓創新、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載人航天精神和塞罕壩精神”……在改革開放中,各種形式的精神表現,展現出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的改革創新精神,實現了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強起來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來時根、方行萬里路。共產黨員個人的精神氣質會隨着實踐和歷史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作爲的共產黨員們,既要原原本本繼承前輩們的革命精神、鬥爭精神、改革精神、創新精神,也要從“心”出發,培育和涵養出新的時代精神,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勇往直前、奮發有爲。

跨過鴨綠江觀後感7

作爲一部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電影《跨過鴨綠江》用“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全景記錄,使得作品有如一本“影像”歷史。大到風雲詭譎的國際格局和戰役佈局,細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羣像和戰鬥故事,都有極強的歷史揭祕感和現場還原感。

同時,作品在追求史實性的基點上展現藝術的表達力,力求達到歷史真實和想象真實的平衡與交融,有溫度、有亮度、有濃度地傳遞家國情懷。

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先後投入三個多師六萬餘人的兵力,發射炮彈一百九十多萬發,投擲炸彈五千餘枚,山頭被削低了兩米。電影《跨過鴨綠江》不僅高燃再現了這場悲壯的戰役,還用鏡頭深情致敬了不容忘卻的英雄們:以身體堵住敵人機槍眼,爲衝擊部隊開啟道路的黃繼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戰鬥,用盡最後一口氣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孫佔元;在全班戰友傷亡的情況下一人斃傷敵人280餘名的新戰士胡修道……視死如歸的壯烈與堅守陣地的頑強,使得上甘嶺成爲中國人永遠敬仰的精神高地。

帶領觀衆重返真實場景,回顧立國之戰,正是爲了讓觀衆感同身受地體會英雄的勇敢無畏、勝利的來之不易,珍惜我們當下的幸福生活,更以史爲鑑,從中汲取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力量。

有別於同類型同題材電影,《跨過鴨綠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詩性”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作品。影片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視角講述,全面展示了從戰前國際形勢的快速演變到板門店停戰協議的簽署,涉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對戰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的整個抗美援朝戰爭過程。

影片不僅具備東西兩線和五次戰役的全時空格局,陸續展示了兩水洞、黃草嶺、飛虎山、三所裏、鬆骨峯、長津湖、漢江、鐵原、上甘嶺等標誌性戰役和戰鬥,宏觀勾畫出史詩般的戰事全貌,還呈現了突襲戰、防禦戰、運動戰、陣地戰和坑道戰等多場不同特質的戰鬥場面,多角度還原了戰士們浴血奮戰的身影。

在講述國際格局突變時中、蘇、美三國領導人作戰指揮思想博弈的同時,影片展現了毛澤東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略思維,也展示了以彭德懷爲統帥的指揮員們的戰場謀略,以及全體志願軍戰士用生命捍衛和平正義、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方位呈現出我們爲贏得這場艱苦卓絕、震撼人心的偉大戰爭的最後勝利所做的犧牲和努力。

如此超大的體量,在國產電影領域堪稱罕見。項目的難度和強度、內容的濃度和密度可想而知。作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出品的首部影片,《跨過鴨綠江》濃縮了總檯“鍛造精品,重塑高地”的信念和熱情。近年來,總檯在製作推出優質內容的同時,不斷擴充創作題材及體裁品類,努力完成破圈層的爆款傳播,將“總檯出品”這個金字招牌打磨得更加閃亮。

在已經上線的電影《跨過鴨綠江》預告片中,激烈恢弘的戰爭敘事、感天動地的英雄羣像,深深震撼了無數觀衆。彭德懷司令員用軍禮向戰士們致敬,經歷了殘酷戰鬥的戰士們哪怕是凍死,也要高傲地聳立在自己的陣地上,爲身後的祖國和人民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鐵血長城,這是最壯闊的軍容,亦是最盛大的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