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城南舊事電影觀後感參考範例

學問君 人氣:2.14W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爲大家分享了城南舊事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

城南舊事電影觀後感參考範例

城南舊事電影觀後感1

在這部中,所有的人都很善良,無論是小偷、瘋子還是保姆,其中總是可以看到陽光和光明,有時,一點也感覺不到舊社會的黑暗,然而難過的地方總是有的。那個瘋子本來是個好人,因爲丈夫是進步大學生,被政府抓走了,自己的女兒也下落不明,於是就瘋了,其他人都怕她,雖然她最後找到了女兒,又打聽到了丈夫的消息,一家人就要團聚時,卻和女兒一起被火車撞死了。

那個小偷偷東西,也是爲供弟弟讀書,最終弟弟拿到了小學文憑,兄弟倆非常高興,弟弟不知道哥哥爲他偷東西,結果第二天,哥哥就被警察抓走了。

這兩個人,一個瘋子,一個小偷,都可憐的是,在幸福離他們這麼近時,他們卻都永遠得不到了。

宋媽也是個盡職盡責的保姆,在林家賺得的工錢全寄回鄉下的家裏,這一年,她正想回去看自己的孩子時,卻得知兒子掉河裏淹死了,女兒也被賣了,家裏的孩子全沒了,一家團聚的幸福也沒了。

主人公目睹了所有的事,最後父親也積勞成疾而死,一家人又將遷往臺灣,在父親的墓上和宋媽告別了。

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幸福也就在快到來時,破滅了,幼小天真的主人公在看到這一切後,也就長大了。

城南舊事電影觀後感2

今天我看了,《城南舊事》可以讓我更深的瞭解這個故事,去理解作者的心。

讓我感到最感動的地方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還有惠安館。在英子小時候她認識的第一個朋友應該是秀貞,別人後中說出的“瘋子”確是英子的好朋友,因爲英子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她會用另一個眼光,用其它的角度去看待她,從而認識了秀貞。而妞兒是英子在和宋媽去買菜時看見了給家人買東西的妞兒,可是店裏的老闆卻讓妞兒唱一段戲才能走,而恰好被英子看見了,英子一把搶過來遞給了妞兒,從而認識了這個唱戲的妞兒。

在英子參加畢業典禮時,她唱着驪歌,那首歌英子終生難忘,因爲在裏頭她擁有這她的離愁···驪歌的樂音在英子的腦海裏回想着,一縷哀愁淡淡,一抹相思沉沉···惠安會館的“瘋子”秀貞,飽受養父養母虐待的朋友妞兒,爲供弟弟上學而偷竊的“小偷”,從小在悽風苦雨中生長的蘭姨娘,朝夕相伴的奶媽宋媽,還有身染重病的慈父……小英子的思緒成爲了落淚,久久縈繞在時光與命運的變遷之中。夾竹桃零落滿地,她的童年在伴隨着驪歌的陪伴下結束了···

而在爸爸的花兒落了的最後一刻,英子來醫院看望爸爸,爸爸蔫蔫一息的躺在牀上,有氣無力地看着英子問道:“那次打你,你恨爸爸嗎?“英子果斷的回答道:“不恨···”爸爸得這女兒對他的看法時,他慈祥有充滿溫暖的微微一笑,滿足的閉上了眼睛。落花下···一個女孩,在夕陽的餘輝裏靜默着,正如她衣襟上的那朵沉默的夾竹桃···

城南舊事電影觀後感3

這一部《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寫的,她出身於臺灣而自身在於北京,這些寫的他自己在北京之中發生的事情。也可以說這一部電影和一本書實在是太讓人感動了。

這一部電影是在於二十一世紀的一部電影,這原本是從一本是中的感動故事都映在在了這一部電影,獲得了榮譽當然是“金雞百花獎”看了這是我流進了眼淚,給了我許多身邊的啓發。這一位小女孩是主人公,她活在一個很富有的家庭之中並交了一位朋友叫妞兒她小時候被拋棄在北京中,而被一位演雜技的人收留了她和妞兒去其它城市表演雜技並轉一賺錢。

有一次,主人公正在等自己的朋友是,一直在等待着自己的夥伴兒的影子。終於有一天,小女孩並發現了敲門聲正好開啟來一看原來是妞兒,妞兒身上全部都是傷口,她說是因爲她有很多天沒有練武術所以她被她的爸爸打了許多個傷痕,“我”還知道了有的時候她的爸爸還去打她的媽媽,總覺的這個爸爸很兇的!還有一件事當然是我家的保姆因自己的孩子丟失了,所以到鄉下和自己的'丈夫過農家生活。還有一次,有位媽媽正在找自己的“小櫃子”後來找到了妞兒,原來她身上的傷疤跟那位媽媽說的一樣,並帶着妞兒去找她的媽媽。

英長大了,正在開畢業典禮,“我”把爸爸給“我”一封信交給了小日本手上,當“我”回家時,鄰居告訴“我”爸正在醫院中,當“我”發現寺廟裏爸爸種下的花全部枯萎了。那個時候我發現我該獨自生活了。

溫暖的一幅場景,從容描繪了一個勞德孩子的心。

城南舊事電影觀後感4

爲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老師爲我們播放了《城南舊事》。

——電影中的主人公小英子記敘了自己在北京度過的童年時光:她結識了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做朋友,其實她並不瘋,只是因爲丈夫回老家沒有回來,孩子又被他媽送人了,所以傷心過度。而小英子呢,幫秀貞找到了孩子,但母女倆在回老家的途中雙雙喪命在火車輪下;小英子而後又結識了一位小偷,他並不壞,只是爲了供成績優異的弟弟上學纔不得已走上犯罪道路的,但小英子不小心說漏了嘴,讓便衣把他抓了個正着,使他鋃鐺入獄。最後,爸爸因爲革命運動操勞過度,撒手人寰,宋媽也被她的丈夫接回了家——英子從此長大了。

使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在電影的結尾,父親去世可,家裏唯一的經濟來源沒有了。就在這時,屏幕上出現了七次楓葉的變換,配着悲傷的音樂,代表着時間一次次的變遷。宋媽走了,小英子也走了,宋媽騎在毛驢上,英子跪在馬車上,扭着頭,彼此不捨的望着,直至化作模糊的一點,消失在一片悲哀之中。

家人走了,英子父親的墓並沒有冷清,有不少當代進步青年來主動弔唁父親,在父親的墳頭放上一束花,再鄭重的鞠三躬,來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尊敬與懷念。可見,當時小英子父親的信仰與地位,更體現了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英子的父親只能暗暗地幫助熱血青年們,鼓勵他們,支援他們,直至病死。

電影中小偷的角色也讓我記憶深刻,那個人(書中代之小偷)在弟弟的畢業典禮上高高興興地撫摸着弟弟的頭,一副很滿足的樣子,弟弟卻不知道哥哥供他讀書的錢是偷來的。那個人告訴小英子,讓她好好學習,不要像自己那樣沒出息,要幹這樣的勾當才供得起弟弟讀書。其實,從此看出了學習是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學習是爲自己而學,並不是爲他人而學……

電影看完了,看着眼前劃過的演職表,心裏想了很多很多,這時,同桌又哼起了那首《離別歌》,曲調中的悲傷又一次涌上了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