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朗讀者第五期青春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1.98W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朗讀者第五期青春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朗讀者第五期青春觀後感

朗讀者第五期青春觀後感1

《朗讀者》自播出,備受關注。各方媒體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3。每期《朗讀者》中,邀請嘉賓朗讀的不只是文字,朗讀的同樣是人生。這些嘉賓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他們有着共同之處——人生軌跡中,擁有屬於自己的這份“遇見”。

作爲央視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董卿此次首度轉型製作人無疑成爲了衆人關注的焦點。她坦言這對她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但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聲音是一種傳遞資訊的介質。朗讀與音樂相通,都是傳遞愛的方式。在《朗讀者》中,你要做的是用心去聆聽。李雲迪用一個個樂符感染在場的觀衆,沉浸在音樂的河流中,一同感受音樂的魔力。

現場,濮存昕朗讀老舍散文中的《宗月大師》。老舍先生之所以寫這篇文章,離不開的就是老舍先生對宗月大師的感激之情,而濮存昕在小的時候是個瘸腳的人,他以一篇老舍散文節選《宗月大師》致謝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恩人——榮國威。

每一箇中國無國界醫生都要面對國外惡劣工作條件,從無畏懼條件的艱難、工作的繁重,他們無不彰顯出中國醫生的人道主義風采。蔣勵及她的無國界醫生夥伴們朗讀的是歌詞《答案在風中飄揚》——獻給在戰爭中出生的孩子。

從成都鮮花山谷走來的周小林、殷潔夫婦,因爲他們的愛情故事以及1200畝鮮花山谷走紅。他們寫日記,讀情詩,當現場他們共同朗讀《朱生豪情詩》時,他們已年過半百,但依舊一如初見。

十年前,她是世界小姐,十年後,遇見全新身份,完成蛻變。剛剛成爲媽媽的張梓琳,爲十個月的女兒朗讀的是作家劉瑜所寫的《願你慢慢長大》,在朗讀中,她將最美好的寄予送給自己最愛的人。透過聆聽張梓琳的朗讀,感受到那份愛已滿溢。

一手締造了龐大的聯想帝國,他的的父親曾對他說:”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如今,這份父愛也傳遞給了他的兒子——這是柳傳志。

一首小情詩,促使許淵衝先生與翻譯世界的初相遇。如今,96歲高齡的許老,每天依然堅持工作到凌晨3、4點,他活到老、學到老,永遠用年輕人的心態努力工作。《朗讀者》現場,許老雖然沒有朗讀,但他卻讓我們明白了:“生命不是你度過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

胡德夫傾情獻唱的歌曲《匆匆》,獻給一位從小一起長大的摯友,希望那些曾經屬於他們的美好事物,可以化爲深山裏面永遠長綠的葉子,以此紀念最至真的友情。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見一些人、一些事,而這些人、這些事讓每個人的人生髮生改變,迸發火花。

生命原本沒有意義,在於你賦予它什麼樣的價值。讓我們透過用無聲的文字,表達有聲的傾訴,一起去遇見生命中的美好,爲Ta朗讀。

朗讀者第五期青春觀後感2

一簇燭光,照亮了孫衛平貧瘠而孤獨的人生,照亮了漆黑的夜,也在他的眼前開啟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文字是用來讀的,文字是用來聽的,文字更是要用心來感受的。

哈利 波特》,是我兒子的最愛,每年,他都在期待着下一部小說的問世,哈利 波特陪着兒子度過了童年,他讀着哈利波特漸漸長大,而我也成爲哈利波特的忠實讀者。每個孩子的童年記憶裏,都有一部小說,或者一部電影,成爲永遠的記憶。我希望晨誦時的《時代廣場的蟋蟀》,或是曹文軒的《青銅葵花》,成爲孩子童年的記憶。

一個文字的種子,需要耕耘,需要灌溉。劉震雲的黑白文字成爲有聲文字――電影,這個過程,對於導演劉雨霖,本身就是一種閱讀,對於每一個演員,都是一次再閱讀。

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用聲音來表達的。孟小冬的傳人,用京劇來朗讀文字,用朗讀來表達情感,一板一眼,抑揚頓挫,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古赤壁,看羽扇綸巾,看檣櫓灰飛煙滅,觸摸歷史的脈絡。

楊利偉的第一次飛天,讓時間的刻度畫上了深深的一筆,飛入太空的那一刻,瀕臨死亡的那一刻,在太空看到地球的那一刻,返回地面安全着陸的那一刻,天地九重,獨一無二。

每一次的聆聽,都是一次文字的體悟,聽着朗讀的聲音,文字變得生動,彷彿鍵盤上流動的音符,跳動着,活潑地在春天裏朝着我們迎面走來。

朗讀者第五期青春觀後感3

對於綜藝節目來說,到底如何才能夠俘獲觀衆心靈?《朗讀者》的成功可謂一個標本,其實天津衛視開播的《愛情保衛戰》也是一個成功案例。透過這些成功的綜藝節目的例子,不難總結到其中的規律,即綜藝節目唯有從觀衆的實際訴求出發,懂得觀衆的需求,才能夠真正走進大衆的心靈世界。尤其是像《朗讀者》這樣的創新的電視綜藝節目,爲綜藝節目帶來的啓示更可以推而廣之,成爲衆多綜藝節目的示範者。

其一,真實。

像《朗讀者》這樣讓名人名家朗讀的方式,其實更像是《見字如面》的那種真實。人們緣何去觀看一檔電視節目呢?筆者以爲,真實性應該是首要原因。如果沒有真實在裏面,只是純粹空洞的娛樂,是不能直抵人們的內心深處的。《朗讀者》切中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從真實入手,懂得觀衆的真正訴求,這樣的綜藝節目才能夠走得長遠。

其二,情懷。

很多時候,我們談及所謂的情懷,但未必瞭解其中的真正價值。筆者以爲,所謂的.情懷乃是一種深層次的關懷,比如對於人性的關照,對於所有的人生存狀態的關照。這些關照其實就是最好的情懷錶達。對於電視綜藝節目來說,如果只是追求收視率,反而是捨本逐末。所以,《朗讀者》做到了情懷。未來的綜藝節目若想脫穎而出,需要的就是恪守情懷的底色,讓觀衆能夠體會到一檔電視綜藝節目的不變初心。

其三,文化。

如今我們進入到快節奏的時代,各種消費品都呈現碎片化。對於此,我們或許應該懂得,《朗讀者》的出現其實是浸透着深層次的文化撫慰內涵的。

名人眼中的名篇,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一種啓迪,能夠從中感受到無窮的魅力。如果一檔綜藝節目沒有文化積澱,沒有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入手,往往就會迅速腐朽,被人淡忘。所以,《朗讀者》啓示了我們綜藝節目應當如何延續,如何才能夠推陳出新,贏得觀衆的認可。

不難發現,在消費者至上的年代裏,一檔電視綜藝節目能夠火起來,說明它抓住了人們內心的真正訴求。望電視綜藝節目能夠用好《朗讀者》帶來的"啓示錄",從真實、情懷、文化等多元因素出發,獲得真正成功也就現實可期。

朗讀者第五期青春觀後感4

一簇燭光,照亮了孫衛平貧瘠而孤獨的人生,照亮了漆黑的夜,也在他的眼前開啟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文字是用來讀的,文字是用來聽的,文字更是要用心來感受的。

《哈利 波特》,是我兒子的最愛,每年,他都在期待着下一部小說的問世,哈利 波特陪着兒子度過了童年,他讀着哈利波特漸漸長大,而我也成爲哈利波特的忠實讀者。每個孩子的童年記憶裏,都有一部小說,或者一部電影,成爲永遠的記憶。我希望晨誦時的《時代廣場的蟋蟀》,或是曹文軒的《青銅葵花》,成爲孩子童年的記憶。

一個文字的種子,需要耕耘,需要灌溉。劉震雲的黑白文字成爲有聲文字DD電影,這個過程,對於導演劉雨霖,本身就是一種閱讀,對於每一個演員,都是一次再閱讀。

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用聲音來表達的。孟小冬的傳人,用京劇來朗讀文字,用朗讀來表達情感,一板一眼,抑揚頓挫,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古赤壁,看羽扇綸巾,看檣櫓灰飛煙滅,觸摸歷史的脈絡。

楊利偉的第一次飛天,讓時間的刻度畫上了深深的一筆,飛入太空的那一刻,瀕臨死亡的那一刻,在太空看到地球的那一刻,返回地面安全着陸的那一刻,天地九重,獨一無二。

每一次的聆聽,都是一次文字的體悟,聽着朗讀的聲音,文字變得生動,彷彿鍵盤上流動的音符,跳動着,活潑地在春天裏朝着我們迎面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