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感恩演講稿>

【精選】《勵志與感恩》演講稿四篇

學問君 人氣:1.21W

演講稿可以提高演講人的自信心,有助發言人更好地展現自己。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演講稿,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勵志與感恩》演講稿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勵志與感恩》演講稿四篇

《勵志與感恩》演講稿 篇1

從記事的時候起父母就教我要做一個感恩的人。在朦朧中意識着這句話的存在,卻不知這句話的真諦。慢慢的,春去秋來,我在記憶中不斷的成長,也慢慢的感悟到了感恩的力量。

因爲感恩——我們幸福。

學會感恩,小時候的我住在一個山美水美還能盡情放歌的山野。那裏有懷化郊區特有的一道風景——鴨尾巴山。話說鴨尾巴山,只要住是鴨嘴巖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山,鬱鬱蔥蔥的山頂上傲岸挺立着十來顆常青樹。那時的我們無拘無束,享受着大山帶給我們無盡的歡樂,卻熟不知這幾顆樹是幾個感恩的老者種下的,很多年以前有這麼幾個人年輕個個是登山愛好者,每逢週日不論颳風下雨他們都會集合在一起一起攀爬這座山,雖然這山不是很高也不是很險,但是他們在爬山的過程中享受着友誼帶給他們這羣年輕人在繁忙且壓力繁重的工作外帶給他們的安慰和快樂。有一次一個人提議在這光禿禿的山頂上種上幾顆樹作爲他們的友誼之樹,一是爲了彼此的友誼見證,二是爲了後人能在登上山頂後能在這好好休息,有一個避陰之處。當每一個人氣喘吁吁登到山頂坐在樹下休息的時候都會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前人留下的一片綠蔭。然而這些感恩的人正爲鴨嘴巖這個小小的城鎮做着自己的點點貢獻,我們見證着這個小鎮的發展和變化。因爲大家都報着一顆感恩的心。因爲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對我們有恩情。

懂得感恩,翻着泛黃的相冊,上小學了。我的第一個語文啓蒙老師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女人,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總是讓我羨慕不已,說慣了懷化的方言要學習標準的普通話真得下翻功夫,我們在老師孜孜不倦的教導下成長,她把畢生的學識無悔的教給了我們,而我們長大後毅然選擇教師這個崗位。把她的品德和學識繼續傳揚。

懷着感恩之心,長大了——成家了——工作了。看着自己和兒子照片上歡樂的笑臉,看看離我遠去的父親那最後慈愛卻又帶着深沉的臉。再看看曾今和母親相依爲命走過的艱苦日子。感謝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裏曾今給我舉手投足間關心過我的恩人。每個人從哇哇啼哭的那一聲起就註定了被受恩惠,這是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在自己快樂的時候,父母會和你一起笑,無論他們有多忙,在自己青春期遇到煩惱和苦悶的時候,父母會耐心的給你解讀疑惑,會和你一起探討青春的節湊。我們的成長總會伴着煩惱,那是青春留下的印記,這些印記是也是感恩的動力,因爲我們長大了,自己的父輩們卻老去。

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懷着感恩之心。當我們去感受生活,我們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是美,到處都是和諧與溫馨。感恩是一種胸懷,一種氣度,一種風範。能夠長揣感恩之心的人一定更容易被人接納,被人視爲朋友,她也會用真心去彙報你,這樣也就少了虛假,少了猜忌,少了嫉妒。給人玫瑰,手有餘香,只有會感恩的人才會享受這種人生交際的佳境,纔會真正的得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和幸福。

做一個感恩的人,去感恩身邊的每一個熟悉和陌生的人!

《勵志與感恩》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 《學會感恩,收穫快樂》。感恩是人們感激他人對自己所施的恩惠,並設法報答的自己情感。它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優秀品質,是一種道德情操。有人說,一個人最大的不幸,不是得不到別人的“恩”,而是得到了,卻不知如何報答。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只會把別人的給予當作理所當然,只會一味索取而不知回報,他的生活會因體驗不到別人給予的快樂和爲他人創造的快樂而枯燥乏味。

作爲一名學生,我們生活在陽光和甜蜜之中:父母給我們提供了豐厚的物質條件,老師爲我們傾盡了他們的心血,學校爲我們提供了優美的學習環境,偉大的祖國爲我們構建了和諧安定的社會氛圍,我們要感恩父母,感謝老師,回報祖國。感謝父母賜予了我們生命,感謝父母的無私付出和養育之恩,對父母長輩多一份體貼、多一份關懷、多一句問候。我們要感恩老師,感謝老師對我們的啓迪和成長的幫助,感謝老師的辛勤付出和教誨。

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太多的能力來回報這些愛我們的人,但這足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回報他們,這是我們最好的回報方式。心存感恩,我們纔會收穫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樂,纔不會怨天尤人,纔會朝氣蓬勃,遠離煩惱。只有充滿博愛之心、仁慈之心、善良之心、同情之心、才能達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的美好境界。

感恩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愛和希望。作爲一名小學生,我們要學會把來自各個方面的關懷和愛,化作我們學習道路上的動力和信心。在平時,不要去和他人進行物質上的攀比,不要去趕一些所謂的時髦,不要總是抱怨自己的大腦不如別人的聰明,不要分散了我們在學習上的注意力。我們要專心致志,努力學習,學會從父母、老師的讚揚聲中找到我們的信心和力量,得到鼓勵和幫助;學會在我們的'學習中去尋找學習的快樂和興趣;學會在學習中樹立目標,在比、學、趕、幫、超中找到我們的恆心和毅力。當我們在努力做這些的同時,也培養了我們的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種情感,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個人,不管他的起點與終點相距多遠,只要他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就一定能成爲一個不斷進步的人,一個能擁有親情、友情的人,一個生活快樂、幸福的人!

最後,我想有三句話與同學們共勉:

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它會讓我們擁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常懷一份感恩之情,它會讓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奮勇前進;常懷一種感恩之念,它會讓我們的生活灑滿溫暖的陽光。

謝謝大家!

《勵志與感恩》演講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現在離家很近,請讓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給她。宣子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爲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後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一次,靈公想殺宣子,靈輒在搏殺中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脫險。宣子問他爲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時,他不告而退。這個知恩圖報的故事後來成爲典故,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就引用了它: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潦倒時,在城下釣魚,漂洗絲絮的老婦中有一位見他飢餓,便拿飯給他吃,一連幾十天如此。韓信感激,說將來一定會報答她。她卻凜然說:男子漢連自己都不能養活,我伶憫公子纔會送飯,哪裏圖什麼報答!韓信以後作楚王時,找到那位漂母,贈她千金。

《世說新語》:顧榮應邀赴宴,見烤肉者垂涎,便將自己的那份讓給他吃。同席者恥笑顧榮,他說:一個人整天在烤肉,怎能讓他連烤肉的滋味都嘗不到呢?後來戰亂四起,他逃難南遷。每到危難之際,總有一個人隨身保護他,顧榮問起原因,才知道他就是當年的受炙人。

古往今來,象這種知恩圖報的事例太多太多,我也不一一例舉,感恩與報恩之間的感動讓我們的意識不斷地得到提純,我們感恩母親、我們感恩老師、我們感恩朋友、我們感恩他人、我們感恩社會!

現代社會中感恩的意義已經更加的廣泛,對於一般平民百姓來說,就是慶幸自我的豐衣足食後,對身處困難中的人們以一種憐憫與慈悲並想去關愛的心態。簡單的來講就是想爲他們做點什麼的心態。感恩對於已經佔有絕大多資源的富人來說,就講究一種獲得與回報的心態,想爲社會、百姓做點什麼的心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回報社會的心態。當然也有少數天性涼薄的白眼狼、爲富不仁者。受國恩不報者,國棄之,受民恩不報者,民唾之!

我國已經是世界上的大國,經濟的騰飛,國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少數人也富裕起來了,但國民的素質還是參差不齊,建設和諧社會也需要每個公民的公民意識的覺醒,要具有一箇中國人的基本素質,懷着對我們偉大祖國的感激之情,以一箇中國人的良知去回報我們的國家和人民!自5.12地震以來,我們看見了我們的團結、我們的抗爭、我們的凝聚、我們的良知、我們的感恩、我們的感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無數個感動的瞬間讓我們催然淚下,也讓我們振奮與自豪,我們能夠挺起胸膛驕傲的向世界說:我們華夏民族是感恩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理,是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學會了感恩,你就會感到快樂和幸福。

讓我們去感恩祖國和人民吧!祖國是大家庭,我們在這個大家庭生育成長,她是泥土,我們是花草;她是天,我們是雲;她是海,我們是水珠;我們是因她而生,我們也可以爲她而亡,因爲我們是中國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勵志與感恩》演講稿 篇4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感恩父母》。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着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精神遺產,更是我們初中生必須具備的品質。而我們最應該感恩的人便是我們的父母。

回憶歷史,我們總被這樣的故事感動着:古代孟母,爲了兒子能夠成大業,不惜三次遷居,爲後人留下了“孟母三遷”的佳話。近代,著名抗日將領馬敬齋的母親被捕後,面對日本人的威脅,毫不畏懼,毅然讓兒子繼續抗日,隨後絕食而死。馬敬齋寫下了“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志,繼續鬥爭”的誓言。這一個個事例,一首首愛的讚歌,不正體現了父母們的偉大嗎?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從古至今,從偉人到平民百姓再到我們身邊的同齡人,有多少人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 黃香九歲溫席,李密陳情報祖母,花木蘭替父從軍、失去父親僅8歲的唐銀花安慰失明的母親說:“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

親愛的同學們,在我們成長的日日夜夜中,我們有多少次去靜靜地感知過親人給予我們的愛,有多少次向親人訴說過我們對他們的愛,又有多少次用語言和行動去報答過對親人的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