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廣西三月三手抄報內容

學問君 人氣:1.79W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曆三月初三爲隆重。以下是爲大家分享的廣西三月三手抄報內容,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廣西三月三手抄報內容

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tuán]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爲“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爲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曆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裏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裏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爲“上巳”,漢代定爲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爲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裏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農曆三月三也是通靈人士,如女巫、神漢等宴請鬼神的日子。在這一天通靈人士常聚在一起歡慶,並擺宴席宴請鬼神,以感謝他們賦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壯族三月三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爲“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遊節。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羣衆爲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透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爲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居住在桂西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藍、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襬上五色的米飯等貢品,男女老少圍着布棚唱歌,趕歌圩,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兜裏,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還要“碰蛋”。

關於壯族三月初三的由來有好幾個歷史故事:

壯族神話故事-特掘掃墓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嫗,沒有子嗣,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後不肯離去,老嫗便對小蛇說:人畜有別,我們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捨棄你的尾巴。後來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斬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於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壯語裏是男的意思,“掘”在壯語裏是短尾巴的意思,人們就把老嫗叫做“乜掘”,“乜”是壯語母親的意思。從此,乜掘就把特掘當成兒子一樣養着。現在壯族還遺留有相關的風俗,就是把新買小雞小鴨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幾根,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嫗一樣去掉動物的野性,成爲人類家裏的一員。其實這一風俗和傳說反映的是遠古人類馴養動物,從野生到家化的遠古記憶。沒有尾巴也反映人類從從原始人進化成文明人的歷程。

後來,老嫗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嫗入殮後,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裏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麼給她盡孝。小蛇彷彿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和小蛇一起捲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峯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後,後來每逢三月三前後,大明山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暴風雨或者下冰雹,當地的人就認爲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人們爲了歌頌乜掘的偉大品質和傳頌孝道,便給這位老嫗乜掘立廟,人們爲了表達尊敬,在壯語裏將之稱爲“妲婆廟”、或者是“姥婆廟”(羅波廟),漢文裏統稱爲“龍母廟”。當地的壯族人也開始崇拜蛇,對蛇也是敬而遠之,忌諱殺蛇和吃蛇。伴隨着隨着壯族的祖先駱越民族的文化傳播和影響,蛇的形態後來就融入中華圖騰龍的形態裏,所以後來特掘就成了龍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龍,因此特掘又稱爲掘尾龍。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聖墳,成爲了古時候壯族人心靈的信仰,認爲人死了,靈魂也會飛回大明山。所以,大明山又被認爲是祖宗的墓,變成了壯侗語民族神話信仰傳說裏的聖山。所以說大明山地區的壯族人才是真正的“龍的傳人”。乜掘於是就被尊稱爲龍母,各地祭拜的神廟都朝向大明山。

之後便有了壯族人傳統上掃墓的時間定在三月三。人們會在三月初一的時候,採楓樹枝插在門縫和窗縫上,三月三的時候還會做五色糯米飯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龍母廟。

壯族歷史故事-賽歌擇婿

其中一個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纔出衆的青年爲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壯族歷史故事--劉三姐

另一個是在壯鄉廣爲流傳的,是爲了紀念劉三姐的。講的是因爲歌仙劉三姐以歌爲劍,反抗地主,爲人民爭利,在山上砍柴時被地主割斷山藤,墜落山崖,大難不死,被阿牛一家救起,用山歌又開始與地主的對抗,各地的人民奔赴那裏劉三姐對歌,同時與阿牛在藤樹下對歌結成連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