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中秋節的來歷和中秋節拜月的來歷

學問君 人氣:3.06W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拜月的來歷,你瞭解嗎?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的來歷和中秋節拜月的來歷,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的來歷和中秋節拜月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衆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爲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爲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拜月的來歷

拜月即拜祭“月神”,也就是平時老百姓說的“嫦娥”。古人透過祭拜的形式,祈求團聚、康樂與幸福。“拜月”是從秋分祭月這一古老禮俗演化而來的,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羣臣祭月的禮制。按習俗,女子拜月,男子觀禮。

嚴格地說,“拜月祭”,有兩次。一次是在“秋分”日,目的是“迎寒”。立秋之後,陰氣漸盛,古人在這一天晚上舉行祭祀活動“拜月祭”。又月亮屬陰,代表的是“寒”,所以謂之“迎寒”。唐人陸德明在爲《周禮》“圭璧以祀日月”一句作的釋文中說:“祭日月,謂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指秋分晚上祭月。但古人最重要的一次“拜月祭”,是在農曆八月十五晚上,是日是中秋佳節。此風延續至今。

拜月是對月神的崇拜活動,宋代以後開始流行。唐代確有賞月風尚,但未見拜月習俗;宋代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舉有好功名,女子則祈求擁有美麗容顏。隨着時代演進,明清以後纔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拜月儀式大體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戶外設月神牌位,擺上供品如瓜果、月餅等,然後叩拜,祈求月神給予福佑。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爲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衆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爲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節如何拜月?

因時代、地域不同,“拜月祭”俗,大同而小異。一般的家庭是:在庭中陳瓜果、月餅供月,進行祭拜,然後賞月。如嘉靖河南《固始縣誌》:“中秋列瓜果酒餅,男女望月羅拜,已而歡飲,謂之玩月。”《帝京景物略》又曰:“於月出所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這些,都是家庭祭拜的形式。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爲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竈”的俗諺。潮人謂拜月爲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臺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裏的大埕祭拜。

拜月,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願是尋求一個好夫婿。潮汕是個僑鄉,不少婦人的丈夫遠隔重洋,於是婦人託月寄意,更爲情切。正在上學的小孩喜歡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其讀書聰明,成績優秀。

有時大人還要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井心水”(剛從井裏打上來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

由於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以中秋節又叫“女兒節”。爲何又名“女兒節”?過去八月十六這一天,女人要回孃家看看。而且老北京有句話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竈”。因爲過去講究月亮屬“陰”,所以拜月都是女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