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有關清明節的資料

學問君 人氣:1.74W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下面跟着小編來看看有關清明節的資料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有關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節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爲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爲同一個節日,成爲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揹着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爲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羣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爲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爲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爲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爲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爲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爲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爲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爲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

古有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爲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爲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爲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爲“介休”,意爲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爲著名旅遊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爲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爲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爲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爲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關於清明節。

清明節祭文悼詞

各位長輩,各位宗親:

大家上午好!

xx素裝,長河靜默。

在舉國上下全體炎皇子孫清明祭祀先祖的日子裏,我們xx包氏宗親代表,今天聚集在福一公墓園,集體祭祀我們共同的祖先,表達全體xx包氏裔孫對祖先的孝思之情,緬懷先祖的偉功大德。

現在,我宣佈:xx包氏裔孫清明祭祀先祖儀式開始,鳴號三聲!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全體xx包氏裔孫爲報答祖先的養育之恩,遴選老中青六位宗親代表爲福一公掃墓。

大家鼓掌歡迎!

我國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歸鄉掃墓,“盡思時之敬”。

新世紀以來,國家從20xx年開始,規定清明節爲法定節日。

今年是第三個法定清明節,是我們xx包氏家族首次集體墓祭祖先。

擊鼓奏樂,禮祭先祖!

宋朝時期,包拯曾孫忠五公惜別父母雙親,遠離家鄉合肥,赴涇川任教授,在江南發展繁衍,四支奕葉雲仍,公德昌也。

其次子包康時任參軍副帥。

他從硝煙瀰漫的戰場,來到魚米之鄉的長河之濱、鬥xx下——觀前居住,繁衍包拯正脈,成爲xx包氏始祖,仙遊後被敬葬涇縣花墳頭。

康二公生養閏、開、關三子,經泰公、環公,歷四代,至福一公(又名應龍公)。

福一公恢拓基業,富冠鄉邑。

xx包氏西分和東分宗親,均爲福一公後裔。

今天我們齊集在這裏祭祀先祖,深切感懷各位列祖列宗的大恩大德。

敬奉供品,祭祀先祖!

古代中國,尤其儒家文化是禮樂並重的。

禮主敬,樂主和。

掃墓祭祖是禮,主敬主哀;踏青郊遊是樂,主和主樂。

禮與樂,哀與樂,原本是相生共存的。

哀也罷,樂也罷;敬也罷,和也罷,都發自內心,緣於情,都可以歸結爲一個“誠”字。

擊鼓奏樂,虔誠祭祀!

清明到,兒盡孝。

清明墓祭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盡哀的實際行動。

讓祖墳紙幡飄飄,以表達和寄託全體xx包氏宗親對祖先的孝思親情。

敬插標旗,寄託孝思!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所謂“慎終”,便是“葬之以禮”;所謂“追遠”,則是“祭之以禮”。

儒家聖人認爲,喪禮和祭禮,有助於民風淳厚。

清明祭祀具有“報本、追遠、崇德”的意義。

敬獻花籃,感恩祖德!

鳴號三聲!

祭者,教之本也。

百善孝爲先。

清明祭祀是緬懷先祖功德、弘揚宗族良好家風的極好機會,是維持倫理教化、培植孝道的重要手段。

首先,請“xx包氏裔孫清明祭祀先祖活動組委會”副主任、副主祭官、“池州包氏文化研究會”主任玉採宗親宣讀祭文!(鼓掌歡迎)

請“xx包氏裔孫清明祭祀先祖活動組委會”榮譽主任、榮譽主祭官、池州包氏文化研究會榮譽主任、xx包氏續修宗譜復建宗祠重大奉獻宗親根良老先生講話!(鼓掌歡迎)

請“xx包氏裔孫清明祭祀先祖活動組委會”主任、主祭官、池州包氏文化研究顧問委員會主任、貴池區包拯精神傳承研究會主任熙枝宗親講話!(鼓掌歡迎)

鳴號三聲!

淨手敬香!

燃燒紙錢!

燃放鞭炮!

三躬禮拜!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火光映紅了我們的臉堂,紙灰在天空飛揚,燒紙燃鞭的氣味在墓園瀰漫,情感的波濤在胸中激盪。

在這“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日子裏,是哀是樂,是悲是喜,大家感受不竟相同。

我們走出城市,走出村莊,走進田野,走進墓園,祭祀先祖和亡人,寄託哀思,表達親情。

當先人在世時,我們如有對不起的地方,此時心靈是否有破碎之感?!讓感情盡情地釋放吧!釋放痛苦,釋放思念。

後悔也有益!

清明祭祀的基調,是偏於哀的。

哀能動人。

緬懷失去和感嘆凋零,只是因爲太愛這生命與美好。

我們今天舉行清明墓祭,不是在緬懷和感嘆之中沉淪,而是要在此中警醒,更加善待我們的人生。

厚死重生,是吾國先民的優良傳統。

厚死原是爲了重生,這是清明的精神之所在!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生,教之以禮,事之以禮。

長河枕xx期盼我輩重着色,福公臥月形福祉吾族再騰飛。

全體xx包氏宗親,短暫的清明祭祀先祖的儀式雖然結束了,清明的精神應發揚光大。

一年二十四節氣,唯清明被國家定爲法定節日,這其中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在緬懷先祖、祭奠亡人的時候,要不忘生者,把孝心和關愛更多地投注到健在的老人身上,纔是我們最真誠、最感恩的做法。

將來,當我們面對墓碑時,纔會沒有遺憾和內疚,才能心安理得!

讓我們進一步弘揚孝道,關愛老人,敦宗睦族,爲建設文明、和諧、美麗、富裕的新家園而共同努力吧!

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和配合!感謝祠堂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大力支援與協助,感謝爲本次活動做出貢獻的各位宗親!特別感謝包氏姑爺、祠堂村委會主任嚴立平先生爲活動所做的大量工作!

現在,我宣佈:xx包氏裔孫清明祭祀先祖活動勝利結束!

祝各位長輩,各位宗親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子孫興旺,財運亨通!

祝大家一路順風!再見!

TAGS: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