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今年的冬至是幾月幾號

學問君 人氣:3.04W

今年的冬至是幾月幾號?據悉,今年的冬至是2016年12月21日,農曆十一月(大)廿三。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今年的冬至是幾月幾號

  2016年冬至時間

  2016年12月21日 ,農曆十一月(大)廿三

  冬至吃什麼最養生

羊肉燉蘿蔔

原料:白蘿蔔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1.原料洗淨切塊備用。2.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後五六分鐘撈出羊肉。3.重新換水燒開後,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蔔入鍋至熟。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

牛膝蹄筋

原料:牛膝10g,豬蹄筋10%,雞肉50%,火腿50g,蘑菇25g,胡椒5g,味精5g,紹酒30g,生薑10g,蔥10g,食鹽5g,清湯適量。

做法:1.將牛膝洗淨後,切成斜口片。2.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適量,上籠蒸約4小時,待蹄筋酥軟時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時,剝去外層筋膜。3.火腿切成絲;蘑菇水發後,切成絲;生薑、蔥切成薑片、蔥段。4.將發脹後的蹄筋切成節,雞肉剁成2cm的方塊。5.將蹄筋、雞肉放入蒸碗內,把牛膝片擺在雞肉的面上,火腿絲和蘑菇絲調合勻後,撒在周圍;薑片、蔥段放人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紹酒、食鹽、清湯,調好湯味,灌人蒸碗中。6.上籠蒸約3小時,待蹄筋熟爛後,立即出籠,揀去薑片、蔥節,調味後即成。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

蓮藕豬脊湯

原料:連骨豬脊500g,蓮藕250g,蔥段、薑片、料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1.將蓮藕洗淨,切成厚片;豬脊髓洗淨,入沸水中氽燙後撈出,瀝乾水分。2.將豬脊髓與藕片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放入蔥段、薑片和料酒,用大火燒開後轉用小火慢燉約150分鐘至熟,撈去蔥段、薑片加入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補髓。

牛肉紅棗湯

原料:牛肉250g,紅棗20g,精鹽、料酒、薑片、味精各適量。

做法:1.牛肉洗淨切小塊;紅棗洗淨。2.將牛肉塊、紅棗同入鍋,加清水適量,放入料酒、薑片,燉至牛肉熟爛,加入精鹽和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補中益氣。

蓮藕章魚湯

原料:蓮藕、章魚各250g,精鹽2g,香油少許。

做法:1.蓮藕洗淨切片,章魚加工整理,洗淨,切小塊。2.將蓮藕片放入砂鍋,加入適量清水,上火煮至斷生,再放入章魚塊,煮熟後加精鹽調味,淋入香油即可。

功效:清血熱、降肝火。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南方簡稱冬,是一個比較大的節日。也稱其“亞歲”,就是僅次於元旦(即今之春節)。到底冬至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時候冬至?下面中國吃網除了告訴您什麼是冬至外,還告訴您一些冬至的習俗哦。

以冬至爲節日的傳統,可以朔源到周代。當時國家即有於此日祭祀神鬼的活動,以求其庇佑國泰民安。到了漢代,冬至正式成爲一個節日,皇帝於這一天舉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賀。這個規矩,其後一直沿襲。魏晉以冬至賀儀“亞以歲朝”,並有臣下向天子獻鞋襪禮儀,表示迎福踐長;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並重,百官放假數日,並進表朝賀(《東京林華錄》、《帝京景物略》等),特別是在南宋,冬至節日氣氛比過年更濃,因而有“肥冬瘦年”之說法。由上可見,由漢及清,從官方禮儀來講,說冬至是“亞歲”,乃至“大過年”,絕非虛話。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周朝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爲歲首之傳統的承襲,因冬至日總在十一月初一前後。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景象

古人認爲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爲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爲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爲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牀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爲“耗晌”,要等到“送竈”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裏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起源於中國人的陰、陽觀念。陰、陽象徵生命的平衡與協調,中國人相信冬至來臨之時,正是“陰”的黑暗

力量與陰寒本性最強烈的時候,與此同時,亦是極爲重要的關鍵時刻,只因“陽”的光明與溫暖將會逐漸取締“陰”的極寒本性。因此,冬至是一個協調及和諧的歡樂時刻。古人認爲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爲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爲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陰曆的日期則不一定,但大抵不超過陰曆的十一月。在《尚書》“堯典”中稱冬至爲“日短”,因爲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古人說:“冬至一陽生”,指的就是到冬至時盛極而衰 。相反的,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爲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着周曆曆法,認爲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這也是冬至爲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