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作文彙編8篇

學問君 人氣:1.82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由來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作文彙編8篇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1

你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嗎?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開始 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冷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即成爲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清明節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掃墓。今年清明節前後,我們學校組織了春遊,就是去革命英雄紀念碑。我們帶着太陽帽,拿着小白花,浩浩蕩蕩地拉到了革命英雄紀念碑,在那裏,有許多高大的石碑,石碑上有很多烈士的名字在上面的,我們低着頭,來到長清樹面前,把我們的小白花寄在長清樹上,默默地看着長清樹上的小白花……依依不捨在離開了革命英雄紀念碑……

這是我們紀念已故先人的節日,也是我們中國非常傳統的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2

今天是清明節。清明節也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我國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3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

春秋時代,有人要殺害晉國國君的大兒子重耳。重耳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

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幾天幾夜找不到吃的東西。重耳坐在地上嘆着氣說:“我死了是小事,晉國的百姓又有誰會關心他們呢?”介子推一聽這話,想到重耳在苦難中還不忘百姓,心中十分感動。他咬咬牙,偷偷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當重耳知道這件事時,感動得流着淚說:“你這樣待我,我將來怎麼報答你呢?”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只希望你將來作個好國君,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介子推早已帶着老母親躲進綿山裏去了。

重耳帶人搜山,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有人出主意說:“從三面放火燒山,逼他們從沒有火的一面逃出來。”重耳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下令燒山,但始終不見介子推走出綿山。大火熄滅以後,重耳才發現,他要報答的人,已經被燒死在一棵老柳樹下了。

重耳非常後悔,他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樹下,爲忌菸火,他命令全國的老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爲寒食節。

第二年,重耳帶領羣臣去綿山祭奠,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身穿素服,登山致哀。重耳來到墳前,發現那棵柳樹復活了。重耳望着這棵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他恭敬地折下一根柳絲,編了一個圈戴在頭上,還把那棵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把這一天定名爲“清明節”。

從此,重耳始終懷念着介子推,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使老百姓們安居樂業。爲此,寒食節、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過節之時,人們喜歡用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還把柳枝插在門前、溝邊的泥土裏。哪知這清明柳遇土就生根,插在哪裏活在哪裏,沒幾年,漫山遍野佈滿了柳蔭。

直到現在,清明節戴柳插柳的風俗仍然在中國民間流行着。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4

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爲清明節氣。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雖然作爲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爲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作爲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資訊,象徵着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關係。禁火是爲了出火,祭亡是爲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入宋唐代開始,寒食與清明並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趨都市化的時代,也是民俗向娛樂方向發展的時代。爲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特地規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盛世清明圖景。

之後,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爲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併到了清明節。到了明清以後,上巳節退出了節日系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個清明節。與其他傳統大節不一樣,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清明從節氣上正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可謂順應天時,有助於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驅散積鬱寒氣和抑鬱心情,有益於身心健康。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5

又到了清明節,我想起了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寫出了人們悼念已逝親人的沉悶氣氛。

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說起清明節不得不提起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一天重耳餓暈在地上,跟隨他的介子推, 四處找食物也沒找到,眼看重耳奄奄一息,介子推忍痛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餵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重耳做了國君之後,就封賞所有跟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沒有封賞介子推,介子推便隱居綿山。後來,有人向重耳諫言說“要是沒有介子推,大王那有你的今天,介子推纔是最大的功臣啊!重耳一聽,十分慚愧,便派人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深山,不肯接受封賞,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那知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仍不肯出山,在這場大火中活活的燒死掉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禁忌菸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的食物。現在清明節取代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掃墓也稱爲上墳,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4 至4月6日。掃墓時,人們要帶紙錢、水果、酒、食品、鮮花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燒掉,爲墳墓添上新土,然後磕頭,祭拜 ,最後 吃掉酒食。

至今,清明節已成爲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被國家列爲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天,便於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祭奠親人。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6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重要節日之一,在這個季節裏,很多人都會掃墓以及外出踏青。相信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明節由來是什麼,下面與大家來分享清明節由來。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晉文公。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這一天就定爲清明節了,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食物,這就是寒食節來源,也就是清明節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7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時候。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8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我國傳統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農諺。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祭祀節日,是祭祖與掃墓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一種活動。

漢族與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