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2016國家公祭日是哪天

學問君 人氣:2W

2016國家公祭日是哪天?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透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2016國家公祭日是哪天

  

  2016國家公祭日時間:2016年12月13日 農曆 十一月十五

國家公祭日的由來

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即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4年2月25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說明決定,爲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2月27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透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從1994年開始,江蘇、南京都會在每年的12月13號舉行哀悼儀式,包括撞和平鍾、敬獻花圈等等,但是這些目前都是停留在地方層面。決議草案的透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的紀念上升爲國家層面。

國家公祭日節日意義

以中國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其世界意義在於,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爲鑑、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共同消除了威脅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惡勢力,壯大了人類的進步力量,促進了全球的民族解放運動,對世界和平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艱苦卓絕,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屬於人類的浩劫,3000萬人口傷亡、6000億美元損失僅僅是冰冷的數字,造成30萬人死難的南京大屠殺也僅僅是日本法西斯極端殘忍暴虐的典型案例之一。

如果以全球視角審視中國擬確定和設立“兩日”的立法舉動,就會不難發現其蘊含與釋放的重大世界意義,而不僅是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凝聚力量、奮力拼搏的應有國內啓示,當然更非煽動舊有國恨家仇的民族主義象徵。 企圖否定和美化法西斯主義罪惡侵略歷史,企圖挑戰與顛覆二戰戰後國際秩序,企圖污衊和攻擊人類反法西斯勝利成果,企圖漠視或泯滅中國人民抗戰犧牲與貢獻; 此類歷史修正主義、歷史翻案之風,都是絕不允許的,都是必被堅決反對的,也都是必然失敗的。

歷史觀絕不僅僅是如何看待歷史、如何看待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具體問題,而更是具有什麼樣的歷史觀,就會具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可以說,安倍政權領導和推動的日本右傾化行徑是歷史的倒退、時代的逆行、對公理的挑釁。因此,其也必然引起了周邊有關國家和西方主流社會的強烈批判與堅決反對。

爲二戰歷史確定國家紀念日和設立國家公祭日早已成爲國際慣例。二戰後,相關國家每年都會定期在諸如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館等舉行國家紀念與公祭活動。

“對歷史閉上眼睛者看不到未來”,這是永遠保鮮的普世格言。

公祭活動第一次上升至國家層面。這種國家級別的紀念儀式,不僅強調着現代中國人不忘日本侵華之恥,更是在爲整個世界恢復、儲存歷史的真相和尊嚴。

“國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稱爲“國祀”,在中國,向來是先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傳》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歷朝歷代,在複雜的.禮儀中,始終凝結成一個不變的核心,一個最根本的認識。如果說過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個文明成熟程度的話,大家對一段歷史的復原以及回憶,乃至將其定格、固化爲一個“公祭日”,反映的則是整個民族的成熟與強大。

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都對現實有着巨大的警鑑價值,而對歷史銘記,就是樹起了一面鏡子,無論是對企圖顛覆歷史的人,還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這個鏡子隨時折射提示,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的“國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國人對自己同胞的記憶、緬懷,是對國人應有歷史價值觀的培養;大而言之,是中國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貴遺產,是中國人就此確立與國際社會相處的尊嚴方式。

“國家公祭”雖然只有一天,但公祭的意義需要也一定要延續,這在國外也有先例,比如,美國的老兵日會對老兵提供一系列優惠活動,以此增加老兵福利;以色列則在陣亡將士紀念日限制娛樂活動……凡此種種,都是在增加普通民衆對國家公祭的感性認識,有利於普通民衆對歷史的參與和審視,如此進一步將“國家公祭”的實質細化、落地,方能使“國家公祭”先形成民族習慣,再化作民族精神,使每個國人都可以在此薰染之中,逐漸具備大國公民的精神氣質。

2016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活動安排

第一大類

羣衆性主題教育活動

在國家公祭日前後和公祭日當天,我省共安排12項羣衆性紀念悼念活動。其中,公祭日前後有6項活動:

一是舉辦《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該展覽已於10月22日在法國岡城和平紀念館開展,持續到國家公祭日之後。

二是開展“衆籌聲音、講述歷史”傳承歷史記憶志願行動。11月初至12月底,招募志願者講述南京大屠殺史實,有關音頻資料將以電子讀物和繪本形式出版發行。

三是舉辦網上悼念活動。11月上旬至12月底,國家公祭網、新華網、中江網、荔枝網、龍虎網、南報網等新聞網站和新華炫聞、交匯點新聞、“荔枝新聞”等移動客戶端開展聯動,共同推出國家公祭專題專欄。

四是舉辦重溫歷史公益徒步活動。11月22日,在南京國際安全區設立之日,組織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國際安全區史研究專家和大學生代表,徒步考察拉貝紀念館、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部等舊址,重溫歷史,緬懷國際友人。

五是舉辦公祭海報高校巡展。

六是舉辦死難者遺屬家庭祭告活動。12月1日至30日,組織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或親屬家庭,舉行祭告儀式。

在國家公祭日當天,除了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外,同時安排6項悼念紀念活動:一是舉行下半旗儀式。二是南京市部分區同步舉行悼念活動。三是舉辦國際智庫交流活動。四是組織“世界和平法會”。五是舉辦“燭光祭”活動。六是全國抗戰主題紀念館和部分城市同步舉辦紀念活動。

第二大類

推出相關出版物

主要組織省及南京市出版單位,運用最新研究成果和史料實證,出版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殺歷史以及與國家公祭有關的圖書、電子出版物。一是出版文獻史料圖書。包括《人類的記憶》叢書(中文版),《南京不會忘記》叢書(10本)等。二是出版電子出版物。包括《國家公祭日—不可磨滅的記憶》《城殤》等。

第三大類

舉辦系列文化活動

主要展演展播反映南京大屠殺和抗戰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專題片和影視作品。一是組織優秀文藝作品演出和影視劇展播。二是播出原創專題片和廣播劇。三是舉辦專題音樂會。12月11日至13日,在南京保利大劇院,舉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和平之聲”音樂會。

第四大類

組織系列新聞行動

主要包括:12月3日至13日,新華日報推出國家公祭日倒計時專題攝影報道;12月8日至13日,省廣電總檯推出“銘記歷史、留住記憶”等系列報道。此外,羣衆雜誌和羣衆網開設理論研討專欄。

 


TAGS:公祭 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