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關於三月三的活動和吃食

學問君 人氣:3.19W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上獲悉:每年農曆“三月三”將成爲廣西公衆假日,自治區全區放假兩天。以下,本站小編爲大家分享關於三月三的活動和吃食,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關於三月三的活動和吃食

關於三月三的活動

侗族:三月三花炮節

三月三花炮節是侗族人民傳統的體育盛會,至今已有上百年曆史。這天,湘、桂、黔交界的侗、壯、瑤、苗、漢等族的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裝前來廣西 三江富祿地區赴會。後生們紛紛向姑娘們贈送糖果,哪個姑娘得到的糖果最多,她便是最受人們喜愛的姑娘。搶花炮是花炮節的主要活動。待炮聲一響,那個圈有紅綠布條的鐵圈衝上天空,立即成爲全場注目的焦點,場上上百名隊員爭相搶奪,搶走花炮的選手意味着智勇雙全,他們不僅能獲得長者頒發的獎品,也會得到姑娘們的青睞。花炮會上,大家聚在一起吹蘆笙、對歌、唱彩調、看侗戲,鬥牛、鬥雞、鬥鳥等,到處是一片歡樂的景象。在三月三這天,布依、彝等族要宰牛殺豬祭祀竈王和山神,同時還要掃寨趕鬼,外人絕不能在這天進寨,否則被認爲是破壞掃寨。

“三月三,耍西山 ”是昆明 民間傳統習俗。這天,彝、白、傣、苗、哈尼、納西、僳僳等民族的青年男女,身着節日盛裝,呼羣約伴,到西山踏青遊春,大家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節日的歡樂,日暮興盡方歸。

黎族:三月三愛情節

海南 黎族在農曆三月要過“愛情節”,這最初本是黎族美孚支系特有的節日,後逐漸發展成爲整個黎族的節日。它的形成與黎族的婚制有着極爲密切的聯繫。這天,必定舉行篝火歌舞晚會。篝火旁,黎家姑娘、小夥和着節拍,跳起歡快的“檳榔舞”和“竹槓舞”等。待月上中天,“山戀”開始了,男女青年在山林裏、溪水邊,三五成羣的.對歌擇偶。中意的便雙雙離羣,互贈定情信物,小夥子將耳鈴或手鐲爲姑娘戴上,姑娘則將自織的七彩腰帶系在情郎腰間。這種對唱情歌擇偶的傳統已延續了兩千多年。現在的“三月三”,除傳統歌舞外,還有經貿交流等活動。

布依族,於這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畲族,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歡度“烏飯節”。

在廣西壯鄉,到處都是歌的海洋。歌墟,是壯族人民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性聚會,它是以對歌爲主體的民俗活動。

瑤族以三月三爲“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關於三月三的吃食

1、艾葉餈粑

清明前後,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爲鮮嫩的時節,由於農曆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餈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將採摘回來的艾葉洗淨,煮過以後剁碎,與糯米粉、黃糖混合後舂勻,捏成一個個墨綠色的扁圓形餈粑。最後用芭蕉葉墊底,放進蒸籠蒸熟,即成軟綿香甜的艾餈,艾餈裏面的餡可鹹可甜。

2、雞屎藤

農曆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農曆三月初三,在僑鄉江門家家戶戶都有吃“雞矢藤”餅的習俗。先將其葉子洗淨,與糯米一同磨碎,拌入煮溶的糖水,搓成粉團,壓成餅狀。部分還會在餅面印有“福、祿、壽”等吉祥字。用雞矢藤葉做出的餅甘涼可口,別有風味,食後清熱解毒。

3、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壯家人把五色糯米飯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

傳說古時候壯家村寨有個青年叫特儂,外出幹活總是帶着糯米飯。而山上的猴子總是把糯米飯搶去。有一次,特儂隨手扯了楓葉驅趕猴子,卻發現自己掐楓葉的手被染上了黑色。他靈機一動,回家後把楓葉浸泡到糯米飯裏蒸煮,製成了黑色糯米飯。猴子看見一大團黑乎乎的東西,以爲是毒物不敢碰。特儂吃了黑色糯米飯,口不幹不燥也不膩倦,反而覺得渾身是力。後來,壯家人都學着特儂做黑色糯米飯,後又逐漸用黃梔子、紅藍草等做成了黃色、紅色、紫色糯米飯。

4、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與傳統習俗有關。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民間又稱爲“鬼節”。傳說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遊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爲,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爲邪惡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這種美好心願代代相傳,使這種千年舊俗延續至今,演變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風俗。

做蒿子粑的蒿子,是青蒿的俗名,又名香蒿、花蒿,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能食用的野生天然植物。春天,輕風和煦、萬物復甦。據醫書介紹,蒿子有清熱、瀉火、利溼、解暑、平肝、安神等功效。看來,蒿子粑“粑魂”雖是傳說,祛病健身之言卻是不虛。

5、薄餅

農曆三月初三吃薄餅,是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一。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一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一邊迎鄭軍,一邊製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後來民衆就用薄餅在農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做薄餅單是餡就足夠忙活好長時間,但是更關鍵的是需要薄餅皮做支撐。薄餅皮不但要薄更要勁道,這樣包着餡料就不容易破裂。吃時將餡料放在薄餅皮上,捲成竹筒狀,非常味香可口。因爲質量好的薄餅皮很Q,所以也有很多人喜歡單吃薄餅皮。

6、春餅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種食俗,就是吃“春餅”,把面趕成薄薄的餅,把雞蛋煮熟剝去皮,搗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蒜泥,把薄餅捲起來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經有了小蔥,用春餅卷小蔥吃。

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個有趣的春餅來歷故事:相傳宋朝年間,一個書生名叫陳皓,有一位賢慧的妻子叫阿玉,兩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陳皓專心致志讀書,但常忘記了吃飯。這可急壞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做春餅這個辦法,春餅既能當飯,又能當菜。陳皓邊讀書邊吃春餅,餐餐吃得香,讀書的勁頭更足了。不久,陳皓赴京趕考,阿玉又製作春餅並用油炸,給丈夫當乾糧。結果,陳皓得中狀元,高興得把妻子做的春餅乾糧,送給考官品嚐。考官一吃,讚不絕口,頓時寫詩作文,稱之爲“春捲”。

7、薺菜煮雞蛋

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漢族在這日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於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淨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溼、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8、烏米飯

畲族,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歡度“烏飯節”。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爲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烏米飯的習俗。

烏米飯驅邪扶正,健身暖胃,加上獨有的楓香味、烏黑油亮的顏色,再配以炒香並搗碎了的花生米及臘腸等配料一起蒸煮,吃起來味道相當美味,是一道深受市民青睞的傳統美食。

9、壯糉

寧明壯糉是用糯米、豬肉等煮製成的一種大糉粑,是壯族“三月三”特製的傳統食品。

壯家糉子起源於宋代,叫“風莫”。它是一種特大的糉粑。大年夜,姑娘們便把煮熟的“風莫”從鐵鍋裏撈出來,以備正月食用。正月十五,出嫁姑娘都要回孃家吃風莫飯,父母開啟風莫,分給全家人。兒女須將風莫吃完,以示孝敬父母,祈求父母高壽。

10、水菊粑

每年農曆三月三,在安慶太湖縣、潛山一帶,有吃水菊粑的習俗。水菊又名鼠麴草,清明菜、寒食菜、粑菜,四五月開細小的頭狀花。在我國的華中、華東、華南及西南各省的原野、田坎、路旁均有生長。春季可以採摘嫩莖葉洗淨,拌入糯米麪中,蒸熟或者油炸食用,西南各省稱作“清明粑”。

爲了讓水菊粑的味道別具風味,有些村民在做粑時,還喜歡用粉絲、肉末等配菜加上蔥薑蒜末做成餡,包在水菊粑裏,放在鍋爐裏蒸着吃。

TAGS:三月 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