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大學之道》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3.09W

以下是由本站PQ小編爲大家推薦的《大學之道》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學習參考。

《大學之道》讀書筆記

長久以來,中國人對“政治”始終抱持着又愛又懼的情結。 一方面,中國人非常熱衷於政治,只要家族成員有從政機會,不但整個家族會有揚眉吐氣、光耀門楣的得意之情,甚至整個村莊也會因此而倍感殊榮、興奮不已。因爲在朝爲官能夠施展抱負,爲民造福,當然是好事一樁。各行各業,無不以升官發財爲禱,彼此互相勉勵祝福,把職場當做官場看待。由此可見,中國人受“學而優則仕”的影響十分重大。

但是另一方面,中國人對政治又非常懼怕,常認爲政治是以詐術爲手段,目的在爭權奪利。而所謂的公共利益,只不過是一種幌子,實際上在掩飾個人的權力動機。 久而久之,大家對於政治,便採取了兩極化的看法、抱持不一樣的心態。這種矛盾的知,倘若不能加以化解,做出合理澄清,試問,社會人羣的共同事務應當如何推行處理?又該如何建立起共識,使大家能夠求同存異,在和諧的社會秩序中分工合作,謀求整體生活的安寧與幸福呢? “政”指衆人的事務,治理衆人的事務即爲“政治”。可見廣義的政治,其涵蓋面很廣。在家稱爲“家政”;在國便是“國政”;郵有“郵政”;戶有“戶政”;學校也有“教育行政”;而各行各業存在的目的,實際上也是爲衆人謀福利,因此可稱爲“業政”。 換言之,把衆人的事務推廣到極致,便可成爲創造一切人生文化價值的事業。、

我們從《論語》中可以發現,中國儒者倡導“禮讓”,然而,一旦是爲了替天下興公利、除公害的時候,就極力主張“當仁不讓”。清初大儒顧炎武更明確提出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呼籲知識分子應當把政治清明,視爲君子本來就應當盡到的責任。不像西方人那樣,只強調權利與義務的均等。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知道良好的.政治秩序,是經濟、社會、教育的根本基礎。儘管近百年來,西方學說一直強調“經濟”應該和“政治”分開、道德感化的力量不如法律那麼有效等學說。但我們心知肚明,中國人有自己行之已久的做法,可以在現代化的浪潮中,走出一條自己獨特的大道。

《大學》這一部經典,便是我國所獨有的政治哲學之精髓。以自我修養和道德感化爲基礎,把“德行”與“德政”合而爲一。採取除暴安良的做法,發揮仁者 “替天行道”(非“替天行道”)的精神,從而建立起百姓安和樂利的生活,並引導整體社會走向止於至善的正道。以五千年的歷史爲鏡,更印證了《大學》之道是 “經”,意即根本不變的常則。歷朝歷代不論實行哪一種體制,只要能夠真正據以實踐者,皆能締造出良好政績,獲得百姓的擁戴。 “經”是根本,本立而道生。每個時代有其不同特性,我們不可能回到從前,然而,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方向正確、方法有效、方式合理,併發揮中國固有的“持經達變”的精神,必能“繼舊開新”,走出一個現代化的中國。

現代化的中國,既不是全盤西化,也不是恢復古代體制,更不是什麼“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因爲這些想法,都已經被證明了根本行不通。 “本立”實際上是我們研讀國學的最大好處──把原來的“立國之本”搞清楚、弄明白,然後自然而然地,就能做到“道生”──生出在現代可行的道來! “國際化”不應該是“西方化”,而“現代化”則必須是“中華文化的現代化”。這是一點小小的心意,敬懇各界先進朋友,不吝賜教爲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