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托爾斯泰傳》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1.4W

想起看《托爾斯泰傳》初衷是因爲大學時期孟凡君老師的強烈推薦,他說這是一部讓他“看得死去活來”的作品,他說“托爾斯泰是俄羅斯的靈魂”,於是決心一看,2012年七月九日借書,到十一日,我已看完兩遍。

《托爾斯泰傳》讀書筆記

該書是有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所寫,全書共十八章,從不同階段來寫托爾斯泰的變化,回過頭來看卷首的“永遠的俄羅斯,永遠的托爾斯泰”,不由得心潮澎湃,它以高度的概括性概括了全書的大致內容,再一次爲永生的鬥士——托爾斯泰而感動,震撼。

第一章:難忘的童年,羅曼.羅蘭爲我們講述了作爲平凡人的家人對托爾斯泰童年產生的影響,儘管那時並看不出什麼,但卻使他擁有一個純潔的心靈,使他成爲一個擁有愛的人,一切一切都暗示着一個未來的天才即將誕生。他關切他人,在五歲時就感受到“生活並不是輕鬆的娛樂,而是件繁重的任務”。

第二章:青春的沙漠,這一時期主要指的是托爾斯泰在喀山讀書時期,他自稱這一時期爲“青春的沙漠”,那是愚蠢的強烈的狂風吹起來的。他在自己的作品《青年》中有大量關於那些年發自內心的坦誠。

托爾斯泰不是完人,他心理、品性都有問題:他孤僻、暴戾、狂熱,時而迷惘和絕望,往往反覆無常:作爲斯多葛禁慾主義者沉迷於身體上的自身摧殘;作爲一個伊壁鳩魯享樂主義者放縱自我;相信生死輪迴跌入虛無主義差點發瘋。他不停的分析自己,試圖在虛無中尋求真理,這樣的分析曾使他丟掉宗教信仰,但他心中卻始終是有信仰的,即便在迷霧中探索的過程中他無法言明那信仰究竟是什麼,但我深信,那纔是孜孜不倦的求索態度。

這一時期的他擁有善的夢想,他對待窮人有一種平等,他“堅信一個人的命運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而另一方面又由於少年激情、暴飲暴色和強烈自傲的膨脹,他不再是個完美主義者而變爲物質主義者和實際主義者,他希望取悅於世人。直到他回到了鄉村生活,再次與農民一起時,他才又重新開始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觀察世人,他又充滿了夢想和愛,正如《一個地主的早晨》所記敘的那樣。

第三章:逃入軍隊,四章:高加索的故事及第五章:賽瓦斯托波爾:戰爭與宗教,羅曼.羅蘭寫到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滿腔熱忱的投入軍營,在賽瓦斯托波爾軍中服役,恪盡職守,卻發現了戰爭的惡和虛榮,軍人的極端激情、虛榮和悲痛沒能逃脫他的洞察力。而第六章在聖彼得堡的托爾斯泰又發現了文人的卑鄙、虛僞和邪惡,他們自以爲屬於一個特權的、高等的種性,自以爲是人類之王。這些在托爾斯泰看來,都是不可原諒的。

第七章:愛的奇蹟 第八章:在婚姻的庇佑下 以及第九章:心靈之作 第十章:思想鉅變

愛的奇蹟孕育了《家庭幸福》(1859)(創作於婚姻的最初三年),後來兩部鴻篇鉅製《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相繼問世,前者被稱爲最宏偉的時代史詩——現代的《伊利亞特》,後者則爲其心靈之作。羅曼.羅蘭在書中說到“《戰爭與和平》裏面充滿了大量活生生的面孔和激情,而孵化這波瀾壯闊的人性海洋的,是一顆泰然掀起又平息風暴的至高心靈。”我想,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那種精神也正是托爾斯泰本人走向成熟的徵象:他不再只關心個人命運的浪漫史,而是熱心於大衆,他有一刻俄羅斯的心,他平靜卻高尚。對於《安娜.卡列尼娜》,我想之所以說他是托爾斯泰的心靈之作,就在於此時的托爾斯泰想借作品表達出來的不僅僅是反侵略的俄國衛國戰爭背景下宮廷上層貴族的自私貪婪、虛僞墮落或是爭權奪利,他仍然是在思考、探索,他探索真理並始終相信其存在。在思想鉅變中,作者敘述了列文(即托爾斯泰自身的化身)的悲痛,他深切的感受到生命沒有信仰的虛無,信仰不是科學,而是藝術,而只有過着信仰的生活信仰纔有意義。與此同時,他也闡釋了自己的信仰,如基督教的教義所言,他相信只有全世界都達到幸福,幸福纔有可能在世間存在。所以,他決定用自己的行動來履行愛的職責,他要愈加增加心中的愛,從而“與日俱增的幸福,並在另一個世界獲得更完美的福祉。”

第十一章:關心社會現實 ,托爾斯泰在莫斯科期間,他第一次接觸到了文明之中隱藏的瘡痍,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心中擁有信仰,但他卻做不到愉快,因爲他沒有法利賽人那種僞善的、自我滿足的信仰;因爲他沒有神祕主義者那種自我主義,不像他們那樣完全沉浸在自我拯救之中而不考慮他人的拯救,因爲他真正懂得愛,他不能在做出行動前使自己內心安寧。托爾斯泰於1884~1886年期間寫出《我們應當做些什麼?》這標誌着他要開始的艱難旅程的第一階段,此時他爲了社會的動盪而捨棄了相對安寧的宗教的沉思。

第十二章和十三章:藝術的良知 藝術與科學

托爾斯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學校工作後又熱心於宗教,家人甚爲失望,夫妻雖相愛卻因此互相折磨,他孤獨,他渴望得到原諒和支援,卻以絕望告終,但自身的信仰還是使其藝術得到了新生,他還是堅信自己生命的意義,即“應當唯一的靠我自身的光亮生活,而且要把這光亮在人們面前高高舉起,讓他們能夠看到它。”後者闡述了托爾斯泰對於藝術和科學的看法,他相信科學和藝術的永存,相信“真正的科學是關於人類真正福利的科學,真正的藝術是關於所有人真正福利的知識的表達。”

十四章:巔峯時刻 十五章:藝術的“聖經”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已進入一種宗教的寧靜,開始反省自己的人生,他的作品變得更加冷淡客觀,更背離自己的生活(指的是他的藝術不再現實的生活,更多的是回憶),在《復活》(藝術的“聖經”)中,他描寫了衆多自己並不熟悉的人物形象,如罪犯、革命者,也描寫了時間的污濁,然而對待一切,此時的托爾斯泰都給與同情、理解。他,這位藝術家是仁慈的上帝,他洞察人心,他看到了他們的悲痛、淚水,在《復活》中托爾斯泰塑造的涅赫留多夫不是英雄,而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物,他從物質主義到與內心抗爭到精神劇變,此處,我們注意到,那個人,就是托爾斯泰自身。《復活》不僅是主人公涅赫留朵夫內心的復活,更是年老的托爾斯泰反思一生並總結昇華自身精神的體驗。

十六章:孤獨的鬥士 十七章:老年的悲傷 托爾斯泰雖因爲宗教的原因停止發表自己的作品,但是作爲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從未停止寫作。此時的托爾斯泰雖已享譽俄羅斯,在世界範圍內也有一定地位,但他依舊孤獨,黨派疏遠他,所有國家拒絕他,教會驅逐他,家人亦是不理解他,他備受折磨。書中摘錄的一段托爾斯泰寫給妻子的信,感人至深,看得流淚。他說到自己受着現實生活與精神信仰的矛盾,他想以離去的方式來減輕大家的痛苦,他要出走,60歲的時候迴歸森林,像一個印度教徒那樣。他懇求妻子的原諒,他銘記了35年來的恩愛,他不怪她,因爲他們所有的矛盾只是因爲信仰不一樣,而他又不能強求她和他具有相同的信仰。他說他會珍惜妻子給他的`一切,他愛她……他終究是凡人,他終究不能鐵石心腸,他終究沒有離開妻子,可是,他的心理上又是愛上帝和愛家庭的雙重摺磨,他的日記讓人看得心碎,他譴責自己的怯懦優柔,直到有一天突發絕望,一個人奔跑至無名修道院,最後病倒在一座無名小城,再也沒有起來。而他,在彌留之際也在抽泣着訴說,他想着世上千百萬受苦受難的人未得到解脫。

最後的一章:人類的良知 這是羅曼.羅蘭對於托爾斯泰一生的總結,托爾斯泰的一生儼然一個戰場,一個維持了42年之久的戰場,充斥着光榮與混戰的戰場,那最初令人陶醉的自由;暴風雨的黑暗中各種情感的衝突;高加索和塞瓦斯托波爾年代喧囂和騷亂的青年時期;隨之而來最初幾年的平靜生活;愛的幸福、藝術的幸福、自然的幸福,那些在藝術家心中已成過去的宏偉戰場……但這一切對於托爾斯泰來說都不夠,他要把自己拋向大地,他要把自己一直堅強不屈地重新開始。他要在幸與不幸中沉迷,在死亡與不朽中沉迷,他要捨棄自己的生活而爲走向永恆的生命而熱情吶喊,他要追尋自己心靈的安寧……托爾斯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盧梭的影響,在思想方面兩人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二者各自堅持自己的信仰,但不一樣的是托爾斯泰卻在對於自己過去生活的罪惡時血淚嘩嘩流下,他不像盧梭那樣認爲自己“善超過惡”,他怕把自己的罪惡暴露於世人的面前。而事實上,他的身上又到底有什麼罪惡呢?

永遠追求真理和愛的人類偉大藝術家-----托爾斯泰,爲了愈益遙遠的理想奮鬥一生,他是偉大的、永恆的,而他從未覺得自己有什麼異於常人之處,他喜歡的自稱“我們的兄弟”。

所謂傳記,想來並不能夠細細的涵蓋一個人的一生,而只是簡略的概括,看完《托爾斯泰傳》後,突然覺得一直以來托爾斯泰在內心的感覺變了許多,他偉大卻從不自以爲自己偉大,他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堅守信仰,爲之奮鬥終身,讓我感動,讓我動容。寫下這讀後感不爲什麼,我想,在托爾斯泰的博愛面前,所有世俗的個人主義都該低下自己的頭,作爲平凡的個體,也許做不了什麼對衆生有益的事,但是我想,我,總還是從中收穫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偉大的藝術家,他將高舉真理和愛的火炬,於冥冥中,照亮世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