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老子的智慧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1.62W

  篇一

老子的智慧讀書筆記

光陰荏苒,年復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難免使人疲憊和麻木。而讀書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醫治慵懶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書,每每讀來總會感受到國學經典的魅力,而每有會意,便會欣然一爽。

《道德經》比《易經》好讀,若沒有註解我根本讀不了《易經》,而老子的話則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章,《易經》八八六十四卦,我認爲,從總體上講,《易經》是一個大系統,嚴謹周密,無所不容,充滿相生相剋和辯證,探討天地人的客觀規律,不絕對什麼,在無形中提高了我們的認識及預測未來的能力。《道德經》也構建了一個大系統,那就是關於道和德,即天之道、聖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透過大量的辯證、對比、反覆、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爲而不爭的聖人之道,提出負陰抱陽、以柔勝剛、清靜無爲的處事之德,老子是在爲世人解答社會生活中諸多的疑惑,進而快樂又自信地爲道爲德、爲聖爲人。至於《論語》,從小到大讀過的片段也不少,給人的感覺都是些仁義禮的論述,像某某人說的,都是些吃人帶血的文字,於我的吸引不大,不過我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言多必失。

老子教給我們充分認識客觀世界的辯證,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間的辯證,不僅如此,他還說得格外地形象。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當然也有很多醜陋。真善美是我們都喜歡和追求的,那麼假醜惡呢?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知道這一點,一個人就會對凡事有包容。我們總想世上沒有壞人,這可能嗎?要知道壞人滅不了,也要相信好人會不斷涌現。我們總想消滅貧窮和兩極分化,可是沒有貧窮,哪來所謂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萬塊錢,我口袋也是十萬塊錢,穿一樣的衣服,這有意思嗎?世界之可愛,在於其多樣性,在於其差異性,在於其變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有點像愚民之冶,但說的句句是客觀事物的辯證。一個單位喜歡評先進,職工當然就要爭鬥了;我們在故宮或是博物館存放了奇世珍寶,當然就會有小偷瞄上了;我們的改革開放大潮,給大家創造了大量的賺錢的機會,慾望橫流,民心就亂了。老子從諸方面對此進行了反覆認證,既然凡事都有兩端,得此必失彼,過於追求則必有所失,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爲而治的觀點,提出了聖人應該有的狀態,是“爲腹不爲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道德經》。

世界的辯證也不是靜止的,而是存在發展之中。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意思是說老天爺颳大風下大雨都不會長久,總會有雨後彩虹,何況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銳多”、“金玉滿堂”,能夠守得住嗎?物壯則老,極強終衰,老子從來都是反對以一種剛強、圓滿的狀態,他認爲這必定不是長久的狀態。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它還能裝多少水呢?你若想再攀高一層,那你必定不應該在最頂層,所以在很多時候“以退爲進”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們也可以此辯證地看待發展中的事物。美國很強大,他能一直強大嗎;一個人現在很得志洋洋,會不會有落魄的時候呢;表面上你與人無爭,但到頭來別人能爭得過你嗎?反之亦然。這就是老子的不爭哲學,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說不敢爲天下先,而實際上呢,他開啓了人們的視野,開創了道家學說,是爲一代先師。

“上善若水”,《道德經》不少章節都是說水之善,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又該學習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說“水善得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說水滋養了萬物,如人體就有大半水,但水卻從不爭上,生而不有,它從來不說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萬物的主宰,相反,所有髒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淨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麼都能改變水的形狀,但“抽刀斷水水更流”,一切改變都是徒勞的;積少能成多,水彙集江海成爲百谷王,是其“善爲下”的結果。這樣看來,柔弱是勝於剛強的,老子說剛強是死的特徵,柔弱則是生的特徵,“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時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彈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風吹即動,但死了就硬了、枯了,這就是“柔以勝剛”的道理。

老子闡述的觀點也有不少令很多人驚訝。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是呀,爲什麼我們說要樹立榮辱觀,因爲社會主義大道正在廢棄;爲什麼出現五花八門的騙術,因爲人類太聰明,有很多智慧和高科技;爲什麼我們評選十大孝子,因爲社會出現了不少六親不認的現象;爲什麼抗日時期有所謂的忠與奸,因爲國家昏亂,而國家一帆風順,一切遵循“道”在執行的時候,是用不着忠不忠的。關於民,老子說了兩句話也讓我記憶深刻,他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是呀,國家和政治雖爲階級統治的工具,但統治者能不能少拿出這些來威脅人,動不動就關人抓人以死來嚇唬人,這點在如今的拆遷、計生、嚴打等問題上是要尤其注意的,所謂“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也。

《老子》爲世人倡導的清靜無爲、爲而不爭之道並不爲衆人特別是主流社會認同,這或是老子本身負陰抱陽的定位,也正是它的生命所在。老子在七十章中更是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說“知我者希,則我者貴”,聖人有時也是孤獨的。是呀!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但人們能抵制社會的紛繁誘惑嗎?還是葉落的時候才歸根,人老的時候才還鄉,年輕的'時候總是要到外面闖一闖的,讀到最後終是可以在《易經》中尋得答案,萬物由弱而強再到弱,由柔而剛再至柔。上班的時候讀《論語》,閒暇的時候讀《老子》;得意的時候讀《論語》,失意的時候讀《老子》;年輕力壯的時候讀《論語》,年老力衰的時候讀《老子》;在城市讀《論語》,在鄉下讀《老子》;反之亦然也。

  篇二

最近學生課程在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我對老子的思想是比較嚮往與崇拜的,於是讀了一本書,林語堂的《老子的智慧》,對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淨化我們的思想和靈魂,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老子的智慧可以開啓我們的智能,教人如何處世;老子的智慧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

感悟一 萬事定要順其自然

人生在世,終止結果皆爲一死,萬事不能強求,要順其自然發展纔好。名與利皆爲過眼雲煙,追逐金錢,就會受金錢的束縛;追逐功名,就會受功名的束縛。只有拋開名利,才能超脫於種種名利之外。平平淡淡纔是真。淡然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吧,你會從寧靜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 萬事要堅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過

人生也就60年,萬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過,太強求。爲什麼要把自己搞的那麼累呢,現代人,壓力太大,抑鬱的很多。從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爲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沒有着落。當一家人因爲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時,你說這種奮鬥的過程難道就沒有幸福的感覺嗎?在瑞典,就算是最壞的打算,一輩子什麼也不幹,他的收入也很可觀,所以,他們有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到底上帝要他降臨人間是來幹什麼的。其實生命中奮鬥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往往要感嘆事事的不如意,其實我們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嗎?做人要樂觀,要容易滿足纔好,這樣纔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