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8篇)

學問君 人氣:6.48K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8篇)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1

主要講了孩子透過自身的活動去建立和發展自己的內在人格。

列舉一些感動觀點:

1、孩子的心理髮展是透過外部活動“工作”去達成的,如果缺少透過“勞作”去發展和積累孩子對於外界世界的認知,孩子的心理髮展會受到阻礙。

2、應該讓孩子自由地去活動探索世界。

3、成人對孩子所做的很多工作是阻礙,如果我們瞭解孩子是自己成長的,我們就應該退居其後,認真觀察,爲他們完成自己的發展提供幫助而不是障礙。不隨便打斷他們,讓他們自己投入地工作;不爲他們做過多的事情,讓他們自己有機會去獲得經驗。

4、認清尊重和放縱的區別。文中舉了一個例子:我們要像尊重藝術家的心態尊重孩子的工作不去幹擾他們,但當我們看到藝術家在他的工作室裏抽菸做的是與他身份鍛鍊無益的事情時我們就要發言了。

5、當一個人能沉浸在某項活動中時他就能獲得心靈的平靜,也擁有宇宙的力量,也較能發展出高尚的品行。這一切都在人的自己內心。這是很厲害的教育理念。

對我的重大影響:

之前我覺得自己要如何去做,爲孩子提供一個榜樣。這本書徹底解放了我的想法,讓我知道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依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我所做的一切想做爲“榜樣”的努力是不得其法的。對於孩子而言,我所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獨立發展,不去盲目的干擾,不去強權地影響,而是提供一個他能夠發揮他自己才能的環境,讓他自己找到他自己的路。他的內心有一個老師,讓他聽從這位老師的引導。我做好自己對他的意義不再是建立他,而是啓發他的獨立發展。所有的一切他內部人格的建立其實靠他自己完成。

下一步行動:

1、考慮爲大寶買適合他的小桌椅

2、儘可能多的讓他參與到實際家庭生活中來。能參與的家庭活動(勞動)一定讓他參與。

3、他們玩的時候我注意觀察不放任,我可以在旁邊做自己的事情,希望達成一種共同工作的狀態。當然也會有需要共同娛樂的時間。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2

《發現孩子》這本書的作者是被譽爲20世紀贏得世界承認的、給科學帶來進步的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醫生馬利亞.蒙臺梭利。翻開這本被譯爲37種語言發行的書,懷着一種崇敬的心情細細閱讀。

作者從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不同角度地爲我們揭示了 孩子這一教育中的主體的種種奧祕。同時也指出了作爲老師和長輩的我們,在照顧孩子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一些自以爲是的錯誤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時,也爲我們的教育指明瞭道路。

由於職業的敏感吧,其中有幾章論述給我留下的印象頗深。

在爲孩子提供美麗適宜的環境一章中說道美既有助於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處於疲憊的精力得到恢復。我們可以這樣說,最適合生活的地方其環境應該是美麗的,我想,這句話對我們每學期的環境布應該是最好的肯定。

還有一段話, 我們讓兒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爲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們有破損,就等於是在向孩子

們粗魯和漫不經心的行爲提出警告。這樣就可以引導兒童糾正自己的行爲,訓練他們行動細心、準確,學會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壞東西,使自己的行動變得越來越文明和有節奏,並逐漸向主人一樣成爲各種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讓環境說話,讓孩子自發評判和規範自己的行爲,把教育轉變爲一個內化的過程。這讓我感受到了環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這本書還讓我認識到了,如果實施不當的教育行爲會使我們成爲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發展的人,因爲,我們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們既是母親又是老師。因此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第一步決不是針對兒童,而應針對我們自己。老師不應再集威嚴權利於一身,應轉而以謙和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夠,孩子可能就不能順利地發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的創造力無法發揮。而我們需要把握的,就是這之間的平衡點。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3

當自己看到《教師要永遠對孩子有新的發現》這篇文章時,是被文章的一段文字所吸引的。裏面沈老師有這樣的一段文字“每每在大班的畢業典禮上,當孩子們離開我的那一刻,我最想對他們說的是:謝謝你們給予我的一切!正因爲有了你們,老師纔會一點一點的進步一點點地認識教育,感悟教育。是你們的快樂與真摯、問題與好奇、成長與進步,讓我感受到職業的魅力,享受到了工作地快樂!”想想自己現在班裏的孩子也即將要畢業,也許有很多感觸會是相同,也有些是自己沒有碰到過的。抱着這種心態我繼續的看着下文。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沈老師講述着她和孩子們的故事中的一位小朋友的故事,裏面有幾則小故事,而從這位小朋友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我班裏的孩子的縮影,他是那樣的“活躍”,那樣的招人“注意”。沈老師先是去主動地瞭解孩子的情況,從孩子的家庭,從孩子的生活環境去了解,分析孩子會產生這些想象的原因。知道孩子是由於父母的工作繁忙,孩子感覺到被疏遠,不受到關注。照成了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行爲。

沈老師開始關注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去主動地接納老師。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孩子與老師有了情感上的交流,從時間和次數上開始慢慢增加,慢慢讓孩子學會主動地開始交流。慢慢的從被動變爲主動,從被排斥到收到同伴的接納,孩子的個性也開始慢慢的轉變了,從一個愛“惹事”的孩子,到一個遵守常規的孩子。孩子的一點一滴的變化,都是讓老師欣喜的。

沈老師在文章的結尾處提到“發現時教育的開始。發現讓我瞭解了晨晨的興趣愛好,使我和晨晨之間有了獨有的話題和共同關注的事情,並使他能在自己的興趣點上感受與人交流的快樂。發現讓我找到了教育的時機和切入點。”這裏提醒着我們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及時的發現。

做個有心人,視乎還是不夠的,"幼兒由於年齡的特點和性格上的差異,需要我們有目的的主動發現,發現他們的需要和進步,發現他們行爲背後的原因。新的發現會使我們對孩子有新的感受和新的認識,也會使孩子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我們應該永遠有新的發現。”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4

《發現孩子》是我在這套書裏看的第一本書,所以對書中提到的蒙臺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兒童教育理論格外深刻。書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種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爲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爲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瞭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祕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與個性自然發展。她還利用第一手觀察資料和兒童之家的實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發展的規律。

再想想我們所身處的教育制度與教育環境,我們並沒有提高一個好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我們並沒有根據兒童發展的規律去制定相關的教育理論與方法,而是根據大人的意願,用自以爲是的方法來解釋孩子的行爲,用自認爲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有些家長抱着不要輸在起跑線的觀點,從小就開始爲孩子制定一個所謂培養成材的計劃,他們想方設法安排孩子參加各種早教班或者各種興趣學習班,提早給孩子進行語言、數學或其他能力的培訓,而未考慮過他們的孩子在身體及心理上是否足夠成熟去進入早教班,從未考慮過他們的孩子是否願意或者有潛力參加那些興趣學習班。

相反,這些行爲更多的是出於他們的一廂情願,或者是對他們未實現的理想寄託在他們的孩子身上,而從未考慮到孩子的發展需要。而在這樣違反孩子身心發展需要的情況下,家長的這種行爲甚至影響孩子日後智能和道德精神發展。

我們的孩子總是被力量比他強大的多的大人壓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一些所謂的教育活動,都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說暴力式的方法,以此來強迫孩子來適應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發現孩子》讓我明白,這種方式等於否定孩子作爲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這對於孩子來說是絕對不公平的,甚至是對孩子人格的一種毀滅。我們似乎很少想過孩子實際上是一個有別於大人的獨立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們所應具有的特別需要。孩子其實總是期待有人能夠聽聽他們的意見,但他們弱小的心靈卻總是碰壁,受傷。久而久之,孩子變得順從,而有時是另外一個極端叛逆。

而這些,我們大人總是歸錯於孩子,從不檢討自己的行爲。曾經有個外國教授在中國的高校演講,當演講結束後,外國教授的一番話很是發人深省,他說:我覺得很困惑,爲什麼沒有學生對我的觀點提出質疑,爲什麼當我提問時沒有人回答,爲什麼我演講結束後問大家有什麼問題時大家都鴉雀無聲。也許是我們的教育已經把孩子的個性都磨滅掉了,他們已經習慣於成爲服從的羣體,因爲大人們很少顧及他們的意見,甚至認爲對他們的質疑是挑戰他們的權威。

所以,不當的教育行爲會使我們成爲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發展的人,因爲,我們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們既是母親又是老師。因此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第一步決不是針對兒童,而應針對我們自己。老師不應再集威嚴權利於一身,應轉而以謙和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夠,孩子可能就不能順利地發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的創造力無法發揮。還是引用蒙臺梭利的話,我們教育的任務是,創造合適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5

兒童,孩子,幼兒,看到這幾個字眼時,我們常常會聯想到他們往往是需要被照顧、被包容、被保護的對象,但其實並不然。孩子“真實的一面”應該是怎樣的呢?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我們又如何做好一個幼兒教育者呢?在讀完蒙臺梭利的《發現孩子》這本書後,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瑪利亞·蒙臺梭利,出生於意大利的安科納地區,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創辦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於其在幼兒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爲總結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發現孩子》這本書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臺梭利認爲,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她描述了兒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發和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

她認爲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着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這應該就是孩子“真實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時候作爲成人的我們,常常會忽視幼兒的生命力,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爲是任性的表現,其實孩子一點也不任性,只不過是因爲我們對孩子的瞭解還不夠罷了。

在本書“對兒童的家庭教育”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實施之前,都要先觀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礎上透過不斷的試驗才能總結出來。在這章的後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寫了真實案例,在一些言傳身教中,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爲,有些大人的行爲極有可能給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賦帶來負面的影響。在與兒童的溝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行爲,並設法瞭解孩子的活動目的。走進幼兒內心,善於觀察發現孩子的真正需要,給予孩子充滿愛的關懷。

其實,作爲教師的我們常常也會找不到作爲教育者與兒童內在發展的平衡點。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師並不是幼兒成長中的領導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我們必須遵循這樣一條原則:應儘可能地把一切留給自然,才能爲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於其身體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自由還要求我們教育者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蹟。自由的原則並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導我們從幻想進入現實,指導我們積極有效地照顧兒童的原則。

如果教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師能夠把自己的所學暫時放置-邊能謙虛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導當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師懂得耐心等待,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

《發現孩子》這本書帶我真正地瞭解到作爲新時代的教師,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學之道的老師,才更懂得用比強迫壓制更有效的辦法來陪伴孩子,毫無疑問,這有賴於隨時的觀察以及持續的付出努力。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6

《發現孩子》這本書介紹了蒙臺梭利教育理念,讓我知道了更多瞭解孩子、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方法。在蒙臺梭利的觀念裏,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做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這本書讓我瞭解更多的兒童特性,懂得怎樣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對學習充滿熱情,積極努力地去學習,下面摘錄一些讓我受益的觀念。

“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爲他們上學做準備,而是爲了他們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證孩子的安全,建立一個保護孩子的環境很重要。有時候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爲是任性的表現,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有些時候孩子並不是任性,只是因爲我們對孩子的瞭解還不夠罷了。大人的行爲極有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孩子的模仿力很強,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蒙臺梭利主張“大人絕不應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導孩子時,總會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這是不對的。對孩子的行爲活動、舉止,成人都不應過多去幹預,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爲孩子不聽指揮、吵鬧而訓斥孩子,不讓孩子和我們在一起時,這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讓大人覺得歡心舒適的事對孩子也照着做準不會錯,這樣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們必須儘可能的把一切留給自然,讓孩子自己選擇,才能爲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於他們身心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我們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發現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蹟,儘量放開手讓孩子自由探索。

作爲教師應該尊重孩子的自由並對孩子有信心,孩子越專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師需要的是引領開發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識灌輸給孩子。真正理解教學的道理比強制孩子學習更有效,更能引導孩子全面發展,以上是我的收穫,感謝大家的閱讀。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7

我有幸閱讀了《發現孩子》這本書,作爲雙重角色——教師、媽媽的我受益匪淺。

對孩子,作爲老師或家長,我們要做的首先是細心地發現和培養孩子的潛質與特長,給他們創造充分的條件,提供適宜的土壤,使他們能夠成爲一個人、一個最好的“自己”。如我班有個女孩,很有才氣,只是有些膽小、不自信,站起來回答問題或讀課文時,聲音極小,說話就臉紅。爲了讓她有信心,根據她愛唱歌的特點,在一天上午,我對她說:“老師知道你很喜歡唱歌,能表演給大家看嗎?”她靦腆地看着我,不表態。我用充滿信任的語氣對她說:“你的聲音最好聽了,我們都很想聽呢。”她點點頭。放學的時候,我請她上臺來,她聲音雖然還是小,臉紅紅的,但她認真地去唱歌,我藉機表揚了她,並讓同學們爲她鼓掌,從此她變得大膽自信多了。

關注孩子的成長時,作者總結的“精神上的力量”,不僅僅指你會欣賞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援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範,給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這一點我深有同感。作爲老師,因爲你就是學生的一本教科書,你的形象始終給孩子提供着最貼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爲和精神情緒,以及你的人格品質,這些都構成了一種豐厚的精神內容,會不知不覺地成爲無處不在的暗示教育,成爲孩子的課本,孩子們時時刻刻在閱讀着我們,當他們越長越大時,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參照能力就越強,所以孩子時刻注視着我們,你是什麼,要比你說什麼更有力量。

讀了這本書,我更加意識到: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孩子的成長是誰也無法代替的,我們要想辦法激活孩子的內因,張揚其個性,促使其發展。因爲所有的教育資源中,孩子是第一位的。在關注孩子的成長中,要有形象可感的語言,人格魅力的感化,教育情境的薰陶,心靈之間的交流,彈鋼琴般的點撥,使孩子健康成長,使教育行之有效。老師們,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孩子們的祕密,那麼最終,每個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8

瑪利婭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傑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創立的蒙臺梭利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着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蒙臺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響整個世界的教育體系,關鍵在於她在總結盧梭、裴斯泰格齊、福祿貝爾等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觀念,其中《發現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難管。其實,這一切源於我們不太瞭解孩子,孩子就像新大陸,早就存在,只是沒有被發現而已。《發現孩子》一書就介紹了了解孩子的方法,揭示瞭如何培養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展現了蒙臺梭利的兒童觀。在該書中,蒙臺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正如蒙臺梭利所言:“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爲他們上學準備,而是爲了他們的生活。”

蒙特梭利認爲,在成人的嚴格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需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滿足的。孩子的要求不僅包括身體上的,還包括心理上的,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了,孩子以後的智力水平和道德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然而,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延伸,自己實現不了的理想,自己做不到的優秀,通通期望孩子替他們完成。孩子在他們眼裏是沒有想法,沒有自己理想,沒有自己性格,只是實現他們理想的工具。他們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早教班和興趣班,全然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究竟適不適合上早教班,也從未考慮過孩子對特長班有沒有興趣。當然在意識上,他們認爲他們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好,孩子只要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就能夠成爲人生贏家。然而結果往往是,越是聽話的孩子的人生越是慘不忍睹。由於受到成年人的忽視和壓抑,很多孩子都不能自由健康的發育成長。正因爲如此,父母和教師必須努力去了解未被自己認識的兒童,並解除自己對孩子的壓抑,把他從所有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成人只有對兒童進行了足夠的瞭解,纔不會誤解兒童,也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式對待兒童。

在這本書中,讓我頗有感觸的是讓孩子成爲自己的主人這一章。幼兒園活動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促進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新教育主張以個人爲本位,使每位幼兒成爲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致力於爲幼兒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注意早期幼兒的潛能開發和個性化教育,爲每一個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爲每一個幼兒的多元智能的發展創造機會,使他們全面、和諧發展。讓孩子成爲自己的主人,首先,要求我們對待孩子的時候要去除不適宜的干預和指導。此外,我們還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自主權。一個沒有被尊重的孩子學不會尊重別人,一個沒有被愛的孩子學不會愛別人。這是如今父母們都瞭解的道理,然而卻仍有那麼多人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只看到所謂的“道理”和“規則”。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過: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學會尊重他人。在家裏,父母要從小就把孩子當做獨立的社會人來養育。這樣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會就能夠成爲獨立的社會人,並具有“後生可畏”的勁頭。

在第14章新時代的老師中,蒙臺梭利提出教師要給孩子以正確示範,在這裏老師只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給孩子提供並教他們使用教具,之後,孩子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和意願主動學習了。她還認爲尊重孩子不是放任自流。蒙臺梭利教育法中所提倡的尊重,可不是無條件地包容孩子的胡鬧和許多錯誤的行爲。她認爲,幼兒必須在自由的基礎上培養紀律性。自由和紀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自由活動是形成真正的紀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紀律也必須建立在自由活動的基礎上。蒙氏教育精髓在於培養幼兒自覺主動的學習和探索精神,尊重兒童的自由發展,重視兒童成長髮展的各種敏感期教育,藉助蒙臺梭利創立的適宜兒童成長的教具,激發幼兒天賦本能。而中國國內目前的教育環境不鼓勵大膽創新質疑,大多數老師過於迷信權威。老師不應再集威嚴權利於一身,而應用謙和的態度來幫助孩子。

我們作爲幼兒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好好學習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時刻鍛鍊自己的觀察能力,只有在全面觀察兒童,真正瞭解兒童之後,才能給予兒童適時必要的幫助。此外,我們還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有關兒童身心發展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質。努力讓自己成爲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9

最近我閱讀了《發現孩子》這本書後,對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瞭解。本書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書揭示瞭如何培養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認爲,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精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爲此她一直致力於打破已有的教育傳統,去尋求瞭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書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爲他們上學作準備,而是爲了他們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書中提到任何一項教育制度的推行,絕對必須先從建立一個能夠保護孩子的環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於成人,也終於成人,這就是生命的歷程。只有孩子生活領域中所經歷的愛,纔是人類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種自我犧牲、無怨無悔的奉獻之愛。

有時候,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爲是任性的表現,其實孩子一點也不任性,只不過是因爲我們對孩子的瞭解還不夠罷了。大人的行爲極有可能給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賦帶來負面的影響。

蒙特梭利主張:“大人絕不應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幫助孩子做手腳運動時,明顯是將大人的動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這是一個普遍的錯誤,應對他們的行爲不加干預讓孩子依照自己的稟性去工作、活動。教育者的首要素任應是去觀察孩子的人格,並對之予以尊重,當因爲怕孩子吵鬧而不讓孩子和我們在一起時,我們就表現出對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裏,讓大人覺得歡心舒適的事對孩子的也照着做準不會錯。

我們必須遵循這樣一條原則:應儘可能地把一切留給自然,才能爲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於其身體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自由還要求我們教育者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蹟。自由的原則並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導我們從幻想進入現實,指導我們積極有效地照顧兒童的原則。

如果教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師能夠把他的所學暫時放置一邊能謙虛一些不把他的指導當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師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

孩子越專心就越能從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發自內心地遵守紀律。要達到專心的地步,需要經歷三個不同的步驟:準備期,有具體目標的工作和能讓孩子的內在發展得到滿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個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沒辦法專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爲。

蒙特梭利教育體系的基本方針,在於利用各種不同的感官教具喚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領、開發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識灌輸給孩子。

作爲新時代的教師,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學之道的老師,才更懂得用比強迫壓制更有效的辦法來引導孩子走入正軌毫無疑問,這有賴於隨時的觀察以及持續的付出努力!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10

《發現孩子》這本書是蒙臺梭利教育觀念的一個很好的介紹,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臺梭利認爲,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在本書中,她描述了兒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發和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

我看完這本書後對之中的一章“讓孩子成爲自己的主人”頗受感觸。文中說孩子的活動過程可用個曲線圖來表示。在紙上畫一條平行線,表示孩子在處於休息狀態,平行線以上表示有紀律的活動,平行線以下代表隨意亂玩、沒有規律的活動,而曲線的方向則表示時間的長短。兒童之家做過這樣的實驗,當孩子進入教室後,通常先安靜一會,接着纔開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線是先往上,畫到代表有規律的活動部分。

然後孩子玩累了,活動開始變得有點混亂,這時候曲線會畫到平行線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接下來,孩子會換一項新的活動,曲線圖又會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動規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時又會跌倒平行線以下。

所以在活動中如果老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師能夠把他的所學暫時放置一邊;如果老師能謙虛一些,不把他的指導當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師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老師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處尚未被發現的潛能時,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現在的大班孩子對自主性遊戲非常感興趣,但往往一腔熱情堅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興致,當對自己選擇的活動不再感興趣,就會跟同伴鬥嘴或去逗弄坐在旁邊的同伴,想着換一項活動,當他對每一項活動又失去興趣時就會到處亂走,或者煩躁地來到老師身邊,有的孩子還會獨處不再參與活動。如果老師也能以上述說的方法對孩子進行仔細地觀察、分析,不急於對孩子加以指導,強加給孩子一些規則,那麼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一定能找到適合他活動的內容。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儘可能地依據孩子的天性來讓他有發展的可能,這樣,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11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可爲什麼蒙臺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經久不衰,風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樣獨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開蒙臺梭利的《發現孩子》,又有了新的體會。蒙臺梭利關注兒童、欣賞兒童、培養兒童,首創“兒童之家”,系統進行教育實驗,不愧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教育家”。她認爲“天性的全部祕密就在於孩子的心靈”。在本書中,她努力尋求瞭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瞭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透過蒙臺梭利系統的的教育實驗,產生了驚人的變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而今,我們的學校教育對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麼他們的發展水平是不是應當遠遠超出他們呢?可實際情況呢,制度與應試的枷鎖、個性與情感的忽視、實踐與創新的缺失、重認知輕情感、重精英輕大衆……現實問題深深困擾着我們,我們的教育應該怎樣達到最優化?

班級授課制下,幾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級裏的四五十個孩子的教育教學,要求孩子們遵守相同的制度,學習相同的課程,接受相同的測試。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調皮頑劣,可謂是個性迥異。在相同教學模式下的每個班級裏,每個老師也都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幾個耳熟能詳的後進學生名單,然後從各個側面剖析其種種行爲和表現,以及給教師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記得剛剛工作的幾年,爲了讓孩子服從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要求,我常常會利用老師的“權利”,重複着“我是爲你好”的論調,對屢次犯錯的小朋友,時而苦口婆心式的說教,時而狂風驟雨式的批評,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爲,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們表現得守紀律,但效果卻不明顯。自己筋疲力盡,孩子卻依舊老調重彈。一次,老師不在,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自由散漫讓我大爲吃驚。和兩個男孩交流,終於弄清了爲什麼老師在時他們會溫文爾雅,老師不在時就會“大鬧天宮”的原因。他們認爲,要守紀律的原因竟然是“因爲不守紀律老師要批評的。”看來,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規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靈,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還會失去與孩子交流親近的機會。這,一定不是我們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良好行爲表現的最終目的,是因爲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爲害怕懲罰或希望獎勵纔去做。我們更應該努力探索智慧的藝術的教育方式。當孩子言行出現偏頗時,觀察、理解、引導和幫助他們,而不是再以建議、勸告、命令和質疑等方式橫加干涉。

蒙臺梭利認爲,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爲未來生活做準備”。所以,我們必須從長遠考慮,轉變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爲素質教育,由關注知識轉變爲關注孩子情感、品行發展,爲孩子一生的成長奠基,爲孩子的未來生活做準備。而不是隻看到眼前,只關注學習效果和外在表現。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尊重與平等的方式,像引導成人那樣,盡力透過內在指引來征服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需要,採用適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級孩子情緒變化大,老師可以將教育內容滲透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中,再加上藝術化的教育方式,力求達到教育的最優化。“親其師,信其道”,當孩子認爲老師很在意自己的時候,他們的行爲上會更加努力。愛和教育是孩子成長必要的“養料”。

蒙臺梭利還認爲“如果身體上的關懷能令一個孩子享受到身體健康帶來的快樂,那麼智慧和道德上的關懷就能將其引領到更高層面上的精神快樂。”作爲教育者,我們不但要像親人一樣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更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世界。傾聽他們的想法,瞭解他們的需要,認同他們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時,教育者應當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不斷探索引領孩子智慧成長和道德養成的策略。精心設計各種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活動中矯正他們的各種不良習慣,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

相信只要我們教育者善於去發現孩子們的“祕密”,那麼最終,每一個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12

蒙臺梭利創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當代幼兒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以孩子爲中心,批評成人自以爲是做法,呼籲成人尊重孩子,讓孩子自由的成長,不能剝奪孩子做事的權利。認爲成人一切阻礙孩子發展的行爲都是犯罪,孩子的權利應有法律的保護。蒙氏教育早期智力開發,她認爲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夠決定孩子的一生。

因此強調成人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瞭解孩子的需要,透過滿足孩子的需要促進他們的健康快樂塑造自己的獨立個性。寒假期間我閱讀了《蒙臺梭利家庭教育全書》中的《發現孩子》部分,雖然閱讀了兩遍,但是覺得自己並沒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諦,下面我就淺談我學習後獲得的一點點感受,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1、讓孩子自由的做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成人的附屬品,有着屬於他們自己的權利。然而,家長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認爲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比小孩好,於是強迫孩子按照他們的方式去思考、觀察、行動和創造。學校也以成人的思想方式爲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認爲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制度,往往卻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麼,使孩子成爲最無辜的受害者。

一個在受成人約束和限制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無法得到滿足的。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發展。在成人的束縛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現自己的權利,也失去了真實的自己,此外還不得不去適應處處壓制他們的生活環境。而這一切在成人看來是孩子在社會上生活首先應該學會的。然而,對於孩子作爲獨立的生命個體而言,這是絕對不公平的。因此,成人應該尊重孩子自由選擇做什麼,怎麼做的權利,讓孩子在這方面的到充分的自由。

2、尊重孩子的生命,愛護孩子

孩子的生命和心靈都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成人悉心的呵護。剛剛降臨至這個世界的孩子,他們是十分的無助和脆弱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適應這個世界。自孩子從母體出來的那個時刻開始,孩子就脫離了母體安全舒適的環境,從而進入一個非常陌生的、充滿了危險的世界。對於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的嬰幼兒而言,這樣的環境令他們非常的恐慌,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適應這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這就需要成人的幫助,盡心的呵護他們,爲他們提供適合他們生存的條件。此外,還要爲他們提供清潔的環境。

3、創造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

孩子在0—6歲的早期教育史非常重要的,如果在這個時間段對孩子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孩子們就有可能很好地適應這個世界,並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爲世界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個適合道德環境包括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環境。這個環境能夠使得孩子收到最小的限制,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4、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的願望是簡單而平凡的,他們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雙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夠以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從孩子的各種行爲表現上可以看出,他們不僅希望自己能夠模仿成人的行爲習方式,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透過努力將自己“塑造成人”。這也是他們的天性和使命。成人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這也是對孩子的尊重。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13

蒙臺梭利說,一個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學家的“犧牲精神”,必須有研究人的興趣,將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更加緊密地結合,而這種讓步在某些人看來似乎是一種苦難、一種生命的扭曲、一種犧牲,但是當教師們獲得了某種“科學家精神“的時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觀察中體驗到快樂了。

教師,就是設法把科學家的自我犧牲精神與教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誠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靈魂中來,從孩子身上學習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學習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師。

教師施展才華的舞臺——學校,應該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給幼兒自由發展的地方。老師不是權威,而是以愛和啓示來引導孩子,支援與幫助他,解開束縛的枷鎖。解放孩子的心靈。

向來只有詩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鵝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孩子的成長應該是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因爲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於觀察大自然,比如照顧植物或者小動物可以輕易地引發孩子的興趣。兒童都有一種關心他人的渴望,正是這種本能的滿足感賦予其快樂。

這本書中最可貴的就是蒙臺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規,尋求瞭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並對如何做一名老師有了新的定義。在蒙臺梭利的觀念裏,教師不是授課的機器,在教育中,教師失去了主動性,而把主動權留給了孩子。對於教師來說,他已經被一種包含教師及多種不同教具的複雜結合體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師的輔助工具,而轉變爲孩子的“助手”。所以教師要對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長時間地親自用它,在使用過程中預見孩子在操作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或者蘊含其中的樂趣,然後儘自己所能的向孩子進行解釋可能會對教具形成的種種感覺印象。

在教導孩子運用教具時,教師必須清楚的做兩件事,第一,讓孩子接觸教具,並向其傳授使用要領;第二,對那些能夠自己正確的辨識差異的孩子,教師應該干預並啓發他們。蒙臺梭利認爲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着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

尊重孩子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活動,並試圖瞭解他們的活動目的。蒙臺梭利認爲,每個兒童都應得到應有的尊重。正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干涉或者阻礙了兒童的行爲,比如,兒童在自己穿衣服時,成人覺得他穿的過慢,於是抓起衣服,替那個笨拙的小傢伙穿上,高高興興地想和他出去玩,可是殊不知這個小傢伙本來是在認真探索怎麼樣穿衣服的,現在被搞的玩的興致全無,心裏鬱悶,其實這也是對兒童的不尊重。不能因爲他小,表達能力不夠完善,而剝奪了他行動的能力。我們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活動意願,試着去了解孩子,瞭解他行爲的原因,並且支援與鼓勵他。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不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在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爲了保護孩子不受到傷害,家長們總是神經緊張的看護這他們,當他們要拿一個花瓶時,常常喝止他“別動”擔心花瓶會破碎,碎渣會傷到孩子,久而久之,那個說“別碰”,這個說“不行”,孩子勢必會變的膽小,慢慢失去承擔責任的勇氣,做什麼事都要尋求別人的同意再做,養成對他人的依賴感,這樣的教育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索的精神,他們的創造力是無限的,不要埋沒了孩子的天性,讓他自由的探索,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我們必須時時警覺和孩子之間的相處之道。因爲孩子的感情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細膩敏感。我們應該學會觀察兒童、傾聽兒童。作爲成年人,我們似乎很少去傾聽兒童的想法,總是以爲自己的想法的對的,於是不顧兒童的感受,去幫他決定什麼該做,什麼不做。長此以往下去,家長與兒童之間的溝通會越來越困難,所以何不試試做一個小聽衆,傾聽我們的孩子他有什麼想法、什麼困撓,在傾聽時,我們蹲下身子,甚至比孩子蹲得還低,用心地聽,注意看他的眼睛,聽他的語氣,觀察他的表情。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你對他的愛和信任。

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看了讓我心生愛慕,兒童之家一個班裏50到60個人,混齡的,因爲蒙臺梭利認爲年齡小的孩子會模仿年齡大的孩子,向他們學習,這樣反而會變的更好,雖然一個班人很多,但是他們真的就像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不會干涉幼兒的活動,只是爲他們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蒙臺梭利很注重幼兒感覺的訓練,觸覺、聽覺、嗅覺,甚至對溫度和重量的感受,她都有準備一套教具與教學模式讓幼兒得到反覆訓練,她的細心與耐心溢於言表。

在《發現孩子》這本書中,作者舉了很多的例子,形象生動的把每個孩子的行爲、表情、思想都寫了出來,用實際的例子來證明她的理論,更加有說服力,讀着此書,彷彿“兒童之家”就在眼前,兒童之家裏聰慧伶俐的小傢伙們活靈活現,蒙臺梭利的這本書值得細細品味,認真揣摩,由於時間的緣故,這次只是匆匆讀過,各中的理論知識還沒全部熟練掌握,這樣的好書應該要讀個幾遍才能真正領略到作者的一片心思吧。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14

兒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會持續到生命終止時,在其他階段無法做到這一點。幼年時期獲得的感覺印象及習慣,一旦被忽略,以後永遠都無法補救。敏感的階段爲以後獲得完美的品行打下了基礎,而這些品質在年齡稍大些後就很難獲得,或者說永遠都得不到了。兒童透過對世界的觀察,開始學會區分差異並歸類。

兒童具有一種使自己達到更高層次的傾向,喜歡享受更高層次的快樂。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圍環境的傾向,觀察周圍的各種事物,傾聽人類發出的各種聲音。正常的兒童會拒絕其他人提供的幫助,希望自己解決問題。

讀和寫是兒童在學校裏遇到的第一個障礙,由於肌肉的感覺在一個人的兒童時代是最爲發達的一種感覺,寫字對於兒童來說十分容易。閱讀是將符號轉化爲可理解的意義,這種能力要到較晚才能獲得。

在一個人的孩童時期,他的運動機制就已經確立了。六七歲兒童的手已經失去了寶貴的運動敏感期,四歲的兒童在爲確立各種走動機制進行着不可抗拒的、無意識的努力。肌肉運動知覺記憶是幼兒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記憶。四歲兒童的心理髮育正好處於一個敏感期,正在經歷一個極具生命力的創造時期,到了5歲,敏感期開始消退,創造期就要結束。四歲以上的兒童會對寫字產生極大的興趣,有的從3歲半就開始學習寫字。

語言的發展開始於2—5歲這個感知覺極爲發達的年齡,只有在這個年齡段,一個人才能獲得獨特的語音語調,在以後是無法獲得的。一個人在兒童時期的言語缺陷,到了成年以後就無法根除。

幼兒習慣把每一個新加入的物體都數成1。

一個人的教育需要透過自己自發的努力,在不理會他人干預的情況下得到完善。事實上,干預一項已經完成的工作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爲它阻斷了表達的內在驅動力。

由於身體的協調能力,兒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進行有節奏的跳躍,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覺。至少5歲的兒童才喜歡富有節奏感的運動。只有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才能理解音符的價值。

兒童的任何活動都不能以隨心所欲的方式表現出來。它必須是兒童內心希望從事的活動,對這種活動他有一種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點一點完成。這是一種賦予兒童的生活以秩序的東西,並且爲兒童的成長開闢了無限的可能性。

在動作和學習慾望之間存在一種密切聯繫,動作雜亂無章的孩子不但沒有學會如何做動作,他們恰恰是那些心智沒有恰當培養,遭受精神飢餓之苦的孩子。

兒童知識的增長源於一種練習的重複,並非來自於對新東西的最初理解。同樣的練習也不能在每個年齡段都一再重複。重複應該與需要相符。

兒童0歲至2歲時,他們的吸收性心智開始發揮作用。3歲的時候,他們的運動神經開始發揮作用。

蒙臺梭利的教育藝術遵循兒童生理和心理髮展規律。它的來源是感官教育,真正的核心在於對孩子心理的探索。西方特有的《聖經》文化爲她的教育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教育之花在敬畏宗教的城市和鄉村盡情地開放。

蒙臺梭利的教育藝術見證了人類靈魂按照真正的天性得以形成和發展,揭示了生命的祕密:天性的全部祕密就在於孩子的心靈。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15

“促使世界進步的內在驅動力,往往都隱藏在人類的心靈之中。”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一個的兒童,不是一羣動物或一片植物。興趣和熱愛猶如陽光和空氣爲教師的工作供給營養。

教師必須喚醒心中崇拜自然的愛意。喚醒心中觀察兒童研究兒童的興趣。喚醒心中從事工作的目的——爲兒童未來的生活做準備,而不是爲兒童學科考試分數或等級做準備。當然,在兒童適宜的成長環境裏,教師有責任指引兒童的行爲,讓兒童處於停頓靜等未來生活的狀態是錯誤的。

“兒童正處在一個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礎的時期。”教師應該具備科學家的精神觀察和研究兒童行爲直接資訊,觀察兒童智慧生命被喚醒時的表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兒童。

教師應到當允許兒童自由發展,不應打亂兒童順應心智發展規律的的成長秩序,認識到兒童”身體和精神層面的解放‘’纔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獎勵與懲罰是教師用來束縛兒童“迫使孩子鞏固認識世界規則”的權威,“使孩子們遵從自己的意願。”容易激發兒童的畸形心理。在學校裏,只有表現良好的兒童纔有可能得到獎勵。“這隻會造成孩子們的驕傲、嫉妒和敵對心理,不會產生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的努力、謙虛和愛。”教師應該‘’以愛和啓示來引導孩子”,“任何兒童都應得到獎勵。”

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嫉妒和敵對心理如何激發兒童畸形心理。一個學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場。母親問她:“考了一百分爲什麼大哭?”女兒說:“因爲還有一個同學也考了一百分。”這種嫉賢妒能的心態讓孩子丟掉了謙虛和愛,教育也失去意義。

透過孩子,審視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

“他將從孩子身上學習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說,他將從孩子身上學習如何完善自我,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師。”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16

考慮到我們所處的教育體制和家庭教育環境,我們並沒有改善一個良好的環境來“刺激和促進孩子的內在潛能,使其按照自己的規律實現自然的自由發展”。

我們沒有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制定教育理論和方法,而是根據成人的意願,用自以爲是的方法來解釋孩子的行爲,用我們認爲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

有些父母持有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從小就開始制定計劃,所謂要做有出息孩子,安排他們的孩子參加各種早期教育類或各種興趣課程,提早給孩子進行語言,數學,或其他能力訓練,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孩子是否在生理和心理上足夠成熟的進入早期教育,不會考慮他們的孩子是否願意加入興趣班。

相反,這些行爲更多的是出於自己的一廂情願,沒有考慮到孩子的發展需要,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寄託在孩子身上。

在這種違反孩子身心發展需要的情況下,父母的這種行爲甚至會影響孩子日後智力和道德精神的發展。

看完《發現孩子》後,我明白了這種方式等於否定孩子作爲獨立個體的存在,這對孩子是絕對不公平的,甚至是對孩子人格的一種破壞。

我們似乎很少認爲孩子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孩子們其實總是期望有人能聽他們的意見,但他們脆弱的心靈總是碰壁,受傷。

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們變得聽話了,有時甚至到了另一個極端——叛逆。而這些,我們成年人總是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從不檢討自己的行爲。

也許我們的教育削弱了孩子們的個性,他們已經習慣於成爲一個順從的羣體,因爲成年人很少考慮他們的意見,甚至認爲質疑他們是對他們權威的挑戰。

因此,不當的教育行爲會使在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成爲最可能危害孩子個性發展的人,因爲父母是最接近孩子的人,

教師不應再樹立威嚴的權力,應以謙虛的態度幫助孩子。用蒙臺梭利的話說,我們教育的任務是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孩子的內在潛能,使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規律實現自然的自由發展。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17

瑪麗亞·蒙臺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兒教育家。她獨創的“蒙臺梭利幼兒教育方法”也深深地影響了全世界。

最近,我還仔細閱讀了她的經典早教書籍《發現孩子》,這本書揭示了理解和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臺梭利認爲,每個孩子都需要觀察、反應、學習、專注,甚至獨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點,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發和利用他們天生的學習熱情。

在這本書中,讓我感受到的是“新時代教師”該如何做,作爲一個初學學前教育的人,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誇誇其談的長篇大論,而是貼近我們教育生活的實例,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有了這樣的指引,就像在黑暗中有一盞燈照亮前方的路。書中提到“教育應探索合適的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孩子自然學習。”雖然我們也潛心學習教學方式,但總是片面和膚淺的。當然,我們必須相信教育就是要找到正確的方法,我總是在抱怨今天的孩子們是多麼的難教,因爲我們沒有爲孩子們找到正確的方法。

蒙臺梭利教學法的成功之處在於它能讓孩子自發地學習,且是建立在孩子性格的基礎上。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會把教育的責任定義爲“教”。事實上,這一觀點與事實大相徑庭,因爲每個老師的責任遠比這更重要。教師有責任引導孩子的精神發展,所以他們在觀察孩子的時候不應該侷限於理解他們。教師的觀察最終應該幫助孩子的能力呈現出來,這也是觀察的目的。

我認爲在新時代當老師是不容易的。首先,我認爲老師必須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在哪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完全正確。其次是尊重學生。對於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教師必須時刻注意觀察孩子並謹慎安排學習環境。愛和洞察力無疑是教師的法寶。所以在活動中如果老師能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師能把他所學的知識暫時放在一邊;如果老師能謙虛,就不要把他的教導當作必要;如果老師有耐心,他一定會在孩子身上看到新的變化。只有當老師等待孩子發現他自己未發現的潛力時,孩子的不安纔會平息。

《發現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18

《發現孩子》,讀完以後,我認爲可以用“平等、自由和愛”來概括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

愛是平等的。

“原來一直在媽媽肚子裏安靜成長的胎兒,不得不經歷一次辛苦而艱難的生產戰鬥,而且沒有任何適應的時間……最後還帶着傷降臨到我們懷中,就像是歷經了長途跋涉的朝聖者一樣。”

作爲母親,銘記的是自己的生產之痛,卻不曾想,那一時刻,與我們並肩作戰的還有我們的孩子,這個爲了新生而英勇奮戰的小戰士。不要將孩子看得弱小,也許,TA正是救贖我們今生的使者。

“要記住,孩子隨時都會對我們付出愛,並且聽我們的話。孩子愛大人,所以,我們應該瞭解他們。

對於大人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非常注意和敏感,他們也很想遵從大人們的指示。大人絕對想象不到,孩子已經做好永遠服從我們的準備,而且他們的這種意志特別堅定,這正是孩子的特點之一。”

孩子是真正愛我們的人,無條件的信任,纔會無條件的服從。服從,這是信任與愛的表現,而我們是否珍惜了呢?是否將愛變成了劍,對這位小小的崇拜者劍拔弩張了呢?不要用愛,去攻擊你愛的人。相反,嘗試着瞭解愛的人,也許纔是明智的選擇。

自由才能自律。

“經驗讓我們懂得,老師應該學會逐漸放手,保姆應該給孩子準備好材料,然後讓他們自己去動手。我們沒有必要干涉孩子,即使他們做錯了,也沒關係。老師也應該學會謙卑地行事,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但同時也要保持警惕,關注孩子的發展情況,爲孩子的進一步需要準備教材。

我們應該遵循一條原則:儘量把所有的事情留給自然。嬰兒越是能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們身體比例就會形成得越協調,身體機能也會發展得越健全。”

自然規律,任何人都無法改變,哪怕是干擾一下,都會有麻煩上身。而孩子的健康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對孩子充滿自信,給予合理的指導,孩子會給我們一份滿意的答卷的。當然,給孩子自由並不是任意放縱,更不是視而不見。如果,我們有足夠的信心等待,這就足夠了。

穩定的注意力

“一個人的內在生活發展得越正常,他就越能成爲有個性的人,也就越能培養出頑強的意志和健全的心智。一個要在人生道路上奮鬥的人,他不必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準備,但是他必須是一個堅強的人。他身上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是在一天天的儲備中得來的,沒有哪個英雄在作出宏偉業績前就是英雄了。我們無法預見未來生活的艱苦程度,也不會有人告訴我們面對的方法,一個人只有充滿蓬勃的朝氣才能應對一切事情。”

讓孩子樂觀、進取、充滿活力,也許比送給TA物質財富更有意義吧。堅韌的生命力,纔可以讓愛無限期的延續。

“有些家長持有另外一種育兒原則。從經驗中,他們知道孩子在哭鬧一陣後會自己安靜下來,所以他們通常都不會被孩子的淚水打動,也不會試着安慰孩子。這些家長認爲,如果孩子一哭就去安慰,不但會把他慣壞,還會讓孩子養成用眼淚引起成人注意的壞毛病。父母就會變成這些被寵壞的孩子的奴隸。

在此,我必須對這個看法做一個迴應,那就是孩子看似無理取鬧的淚水,在他們習慣於我們的愛撫之前就已經開始流淌了。而這些淚水其實是孩子內心掙扎不安的表現。

我們應該試着讓孩子自己擦乾眼淚,也應該盡力去安慰他。絕對不能否定孩子的感覺,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

不得不承認,這段文字直擊我的內心,將這種心理剖析地準確無誤,原來有些至理名言都是我們一廂情願的自以爲。反思自己平時對待孩子的方式,越來越感到理解孩子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啊。

本來,我們可以過得更好,只是人容易產生惰性。而孩子能夠幫助大人上進。如果大人不去努力嘗試,那麼,他就會遭受失敗,甚至慢慢變得頑固起來,最後陷入麻木不仁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