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筆記賞析

學問君 人氣:2.39W

《論語》作爲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下面由本站就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賞析,歡迎檢視~

論語讀書筆記賞析

【論語讀書筆記賞析一】

自從清朝末年,資本主義列強用炮火開啟了中國的大門,中國人開始從“天下”走向“世界”。“天下”和“世界”是兩個全然不同的概念:“天下”是古中國的觀念,它不是以誰爲中心的視角,而是包融一體;“世界”是西方的哲學,是有大小有邊際的,它強調不同的立場,有明確的劃分。就像“世界觀”一詞,不同人有分別的有立場的觀念。無論政治、經濟、文化,中國開始走向西方。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作爲新文化運動的繼承和發展,西方文化在中國蔓延,“先進的”中國人紛紛敞開胸懷迎接新思想,摒棄、批判甚至打倒舊思想。思想領域的變革與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歷經重重磨難,中國人終於探尋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國。

從建國到現在,六十年過去了。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拋下的經典,今朝又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聖哲的智慧,一批國學大師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南懷瑾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紀的後半葉,南懷瑾老師去了臺灣。隨着局勢的變動,南老師的著作得以在大陸出版,並且近幾年廣爲流傳,備受推崇。我也有幸在老師的推薦下,細品南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南師的著作往往不緊不慢,娓娓道來,旁徵博引,融會通達,又多新奇解、智慧語,我曾號稱“只讀作者已過世至少三十年的書”,這回,也不得不破例了。

讀南懷瑾老師的書,我不斷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畢竟,空談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亂蕪雜失其本心都毫無意義;文化透過人來體現、藉由人來傳承、依靠人來發展。“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語我們已經見怪不怪,那麼行動呢?該怎麼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書到今生讀已遲”;琴棋、書畫、禮樂,民俗、神話、宗教,門類繁多;真應了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更何況,從小受的教育並沒有讓我們這代的很多人有足夠深厚的積累。南懷瑾老師說,他的積累都是十三歲以前背的;他在臺灣發起“兒童讀經”活動,廣受好評。當然,不必感慨生不逢時,無論生在何世,都應有正確的方向,並在這個方向上努力爲之。做到什麼程度往往並不全憑人力,客觀條件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論語別裁》給我的啓示是很難言明的,正如古人講做學問,是“知、信、行”;從文化的角度講,在杏壇詩社聽的講座“中國藝術簡史”讓我發現了中國,而南懷瑾老師的書讓我真正觸摸到了古中國的思想與智慧。我曾着迷於西方哲學體系的`龐大和嚴謹,但思與辯總將我領向一個又一個糾纏着的世界;理論的創立與推翻,見證着人們探索的腳步。西方人是一步一步地探索,中國人的方式卻不一樣,他一跳就飛上了雲端!西方人沿着“世界”的概念外拓出龐大的體系,中國人向“天下”裏探出無盡的內涵。兩個角度,兩種道路,本無所謂對錯高下;固執地打倒“孔家店”,或一昧地抑己揚他,都沒有道理。

南懷瑾老師曾講過一個故事,臺灣一些大學生要搞“中國文學的再革命”。南老師講,“文學革命,我沒有資格講,你們也沒有資格講。爲什麼呢?如果古文、四六體、作詩、填詞,都能露一手,然後發現這種文學有毛病,這纔有資格談革命。你們現在連‘命’都還沒有,還‘革’個什麼呢?你們還有文學革命的資格麼?”南老師的一番話平息了臺灣大專院校裏的這場小風波。

只有深入瞭解,纔有發言權。不過,對於中國的古典文化,往往愈是瞭解,愈發覺它魅力無窮,倒也不必大動干戈啦。中國人做事向來不講究橫衝直撞,講求中庸之道,求變亦可漸變,免得過猶不及。

【論語讀書筆記賞析二】

孔子作爲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幹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於教育指導思想。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其二,關於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爲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瞭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爲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啓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從而體會到“禮”應該以忠信仁義爲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讚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八佾》)能啓發我的人是子夏啊!現在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顏淵聽老師講學後“亦足以發”(《爲政》),子貢也說他“聞一以知十”(《公冶長》),所以孔子特別稱讚顏淵的聰明好學。這正是啓發誘導式教育的必然結果。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啓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例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啓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即:“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啓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關於教育的基本內容。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述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由此可見,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爲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於“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並付諸教學的內容,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爲《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只有少數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麼,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孔子最爲重視的是什麼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爲政》)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八佾》)“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爲政》)這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內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四,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爲之外,其重要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爲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爲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着階級屬性,但作爲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