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

學問君 人氣:1.37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風箏》讀書筆記推薦,歡迎閱讀與收藏。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1

我最喜歡《風箏》這本書。大概內容是這樣的;讓一張紙飛到天上去,最初有這念頭並將它實現的那個人的確了不起!我不知道她是誰,或許那並不是一個人。或許是千百年後的子孫,纔好不容易替祖先圓了這個夢!

但不管怎麼說,到了我們這兒,我們充滿夢想的兒時,風箏已經很平常了,不算什麼創造了。只要高興,每個男孩,女孩都可以給自己弄個風箏來玩玩。現在的孩子大都是買現成的,而小時候的我們,當然是自己動手做。

除了要弄到較輕薄的紙張,譬如桃花紙不是太容易,其他方面,扎風箏的活兒還不算費勁。竹篾可以取自於破舊的竹椅,儘量劈得薄些,刮磨得光滑些。再就是剪刀和漿糊上的活了。剛糊好的風箏還潮溼,分量重,不宜放飛,要等漿糊幹了在說。

田裏有莊稼的季節,我們也能順着直溜的田埂奔跑。遠遠望去,小小的身影淹沒在一片黃燦燦的油菜花中,只看到花叢間一顆顆腦袋的黑點點滾來滾去。

風箏在空中飄來飄去,那麼高,那麼遠。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風箏不再是遊戲,而是一個兒時的夢,自由自在的飛翔!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2

看完了追風箏的人,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沒有良心的人不會痛苦,阿米爾有良心,他做了壞事,他痛苦。

爲什麼這本書對我觸動這麼大(我在期末考之後那一整天的自習的前四節課哭成傻x)?我自認和阿米爾很像,自私並痛恨着自己的自私。

之前我養的倉鼠腿骨折了(我猜測),我想把它送走,因爲我不想看着它死去。媽媽說:“我老的走不動的時候你也會把我送走嗎?”我沉默。

那些把自己陷在陰影中的人是會被光所灼傷的,阿米爾恐懼着哈桑那“該死的忠誠”,他送走了哈桑,但良心永遠是無私的戒律官,它把人們的罪行緊緊勒進靈魂,直到人們不停地贖罪,自己原諒了自己,靈魂纔會被鬆綁得以喘息。

以及最後哈桑的兒子,自殺,浴缸裏割腕。

人身上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求生欲了,正直慈悲等等優秀的品格一定要建立在有生命的人上,如果說下葬是死刑,缺乏求生欲則是死緩。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我的人生不會太快活,死亡這種概念就像一種難以根除的疾病,我的人格被割裂爲兩半:亮閃閃的那個追求着同樣金光閃閃的人生,他樂觀風趣堅定且自信,有很多想要的東西;灰濛濛的那個則認爲沒什麼值得追尋,生命是一場有期徒刑,除了死亡他一無所求。

亮閃閃的那個每時每刻都要看護着灰濛濛的那個,避免他把剔骨刀插進動脈又或者感受一下從十三層到一層的空氣在兩秒中劃過耳畔。就像“24小時防止自殺看護”看護着哈桑的兒子。亮閃閃的那個很累了,我能感覺到。

但其實我腦中真正幻想的是自殺未遂而非自殺,這只是一種希望自己與衆不同的另一場自私欺騙吧,真糟糕。

最後,那個賣孩子的孤兒院院長,爲了避免十個孩子的死亡,他賣掉了一個孩子,避免一百個孩子的死亡,他賣掉了十個孩子。

正義很貴,道德很貴,誠實很貴。保持完全的正義真的很難,特別在你沒有力量的時候。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3

《追風箏的人》是作者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它比起《擺渡人》來,更具有真實感,情節比較符合人性特點,也是對人性多面性的一種真實寫照。

這個故事大概發生在1973-1979年在阿富汗的喀布爾,這個城市既給阿密爾帶來過快樂也給他帶來痛苦。阿密爾的父親是這個喀布爾裏最有錢又有聲望且受人敬重的普什圖人。當時阿密爾是這個家裏的唯一的兒子,母親在生他的時候大出血去世了,從小沒有母愛的他,小時候期盼能得到完整的父愛。而父親希望阿密爾能成爲像自己一樣勇敢的男子漢。但是他不能從阿米爾身上找到半點自己的影子,父親和好友拉辛汗在一次交談時對阿密爾行爲還用太懦弱來形容。這讓阿密爾心理產生了某些陰影。

阿密爾和他的僕人(哈扎拉人)的兒子哈桑從小一起玩耍一起長大,他們的關係就像他父親和哈桑的父親阿里一樣情如手足。但是由於當時阿富汗的種族關係和階層存在,阿密爾和他爸爸從來都沒有在公衆面前承認過這種朋友關係,這種友情有多深厚和寶貴只有他們自己心理清楚。

鬥風箏是當時阿富汗的傳統風俗,12歲那年阿密爾想透過放風箏比賽得到父親的認可。哈桑是那個時候最會追風箏的人,他總是能知道風箏的方向。這次比賽阿密爾在哈桑的幫助下贏得了比賽,但是哈桑確卻爲了幫阿密爾拿到風箏被阿塞夫強玩。自己卻站在旁邊什麼都沒做,他沒有勇氣和膽量去營救自己的朋友。他爲此感到無能和懦弱。雖然他贏得了父親的肯定和關愛,卻失去了哈桑。後面幾次搞小動作要趕哈桑和阿里出門,父親都不同意,最後阿里父子自動選擇了離開。那年正好發生了戰爭,阿密爾帶着內疚和罪惡感和父親逃往美國去了。後面自己在美國讀書,戀愛,結婚,自己還成了作家過上了相對比較平靜安穩的日子。父親去世幾年後,突然有一日他接到父親的老友-拉辛汗打來的電話。叫他回一趟喀布爾,一定要去,那是一個可以讓他做回好人的機會!他冒着生命危險去了那個還在戰爭中的阿富汗,到了那裏他才得知阿里和哈桑在廣場已斬首了,才得知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那種猶如晴天劈雷一樣的真相讓他窒息,他心理那種愧疚罪惡感無法平息。從此他的人生踏上了贖罪的路途。後面他吃的苦受的罪好像都是再替哈桑還的。經過各種困境終於勝利地把哈桑唯一的兒子帶回了美國。

這是一部很感人的小說,哈桑是一個很善良,淳樸的孩子,最能打動讀者的是那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的一生爲阿密爾千千萬萬遍。而阿密爾卻在關鍵時刻逃脫,背板他。這也讓他自己心靈有了殘缺,覺得自己是個罪人,38歲的阿密爾回到阿富汗知道真相後,他纔開始爲了哈桑的兒子千千萬萬遍。也算是一種贖罪吧!就像阿幸汗說的那樣,讓自己成爲一個好人!

成爲好人是一種選擇。當一個人經歷了內疚和罪惡感後,到一個全新的地方,重新生活,戀愛,結婚,擁有和睦的家庭生活和穩定事業過後還能選擇回去贖罪,就是爲了讓自己成爲一個好人,看起來似乎符合情理,但是真正要去做還是需要很大勇氣也是非常艱難的,他也完全可以自私地選擇不成爲好人,不去阿富汗而繼續美國的安逸生活,但是他最終勇敢地選擇成爲一個好人,這樣也給他自己一次填補心靈殘缺的機會。

看完這本小說後,我在思考一個人問題,當人覺得自己有罪惡感和有愧疚感後,是不是纔會待人更加寬容呢?纔會對別人的一些錯誤或者不完美去包容和諒解呢?本故事中阿密爾能娶將軍的失貞女兒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發現索拉雅的錯誤再怎麼大,再怎麼不完美也沒有自己所犯的錯誤大也沒有自己的罪孽重,所以他可以在衆人的嘲諷中娶帶有不貞形象的將軍女兒。如果他自己沒有這些內疚和罪惡感,他的心靈沒有殘缺,他還會這麼謙卑地向將軍失貞女兒求婚嗎?這也許會成爲我們對人性的一個考驗和質疑?

作者自己沒想到這本書會有很多人喜歡它閱讀它,也許是人的一生痛苦體驗大多是他故事裏的阿密爾的親身體驗出來了吧:羞恥,內疚,後悔,寬恕,和贖罪。

小說裏的風箏,其實代表着很多意思,它代表了愛情,友情,親情,也代表了正直,善良和誠實等等,本小說中的風箏是代表阿密爾的人格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人格才能健全,心靈才能得到迴歸。

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會有自己的風箏,勇敢地去追逐吧!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4

今天趁着暖暖的春風,趕着“三八”婦女節的熱鬧氣氛,單位組織我們放風箏,看着飛在天上高高低低的風箏,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爲有一部電影浮現在我的腦海裏——《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馬克福斯特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故事對焦在上世紀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的.兩個孩子——12歲的埃米爾,以及他家的僕人哈桑,兩個人是感情很深的好朋友。由於都對風箏有着難以抑制的喜愛,他們參加了鬥風箏大賽,而埃米爾因爲父親對哈桑過多的讚揚和獎勵和對自己的冷淡失望,心中一直感到挫敗和不平,希望透過這次風箏大賽來獲得父親的認同和讚賞。他們最終贏得了鬥風箏大賽,然而在哈桑爲埃米爾追回他們贏來風箏時,遇到了一個來自於普什圖族的暴徒;埃米爾眼睜睜地看着哈桑被殘忍傷害,卻始終沒有勇氣走上去救他。回家後阿米爾爲自己的懦弱感到自卑慚愧,每天面對哈桑讓他內心備受煎熬,爲了自己眼不見爲淨便誣陷哈桑偷了他的手錶,讓父親趕走哈桑父子。明知是莫須有,哈桑仍然一口承認自己偷表,因爲埃米爾是他的兄弟。儘管埃米爾父親願意原諒他們,但哈桑父子仍然堅持離開。兩人的友誼就此切斷,隨後埃米爾移民美國,帶着纏繞了自己一生的負罪感。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5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我讀完這篇小說後,不斷在我腦海中迴響的一句話。

12歲的富家少年阿米爾與他的僕人哈桑情如手足,生活在一個一個充斥着宗教衝突、政治混亂、國家分崩離析的國家——阿富汗。

兩人自小就如同兄弟般親密,一同玩耍,一同追風箏。哈桑是阿米爾最忠誠的朋友,每次不管誰過來欺負阿米爾,哈桑總是挺身而出,爲他挨下那些拳頭。爲此阿米爾的父親格外讚賞哈桑,認爲阿米爾過於懦弱、怕事。

父親在阿米爾心中是一個高大但又冷漠的形象,他極希望得到父親的贊同,哪怕只是一個眼神。阿米爾的母親在生下他一年後逝世了,他總覺得是自己殺死了父親最愛的人,或許因爲這個父親纔會如此地討厭他。

所以阿米爾努力地討好父親,做着他認爲勇敢的事。終於他找到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去參加追風箏的比賽,這在當時當地是一個極具光榮的比賽。贏得了這個比賽,也就贏得父親的青睞。

爲此他努力準備着,哈桑在他身後盡心心盡力地幫助他。他是最好的助手,永遠都能在最需要的時候幫到他,不管絞斷的風箏飛向哪處,哈桑最終都能追回。

在這場比賽中,阿米爾竭盡全力去拼殺,終於絞斷了最後一隻風箏線,成爲當之無愧的冠軍。哈桑自發地說要幫他追回這隻藍色風箏,但是過去了好長時間,都沒有看見哈桑和那隻風箏的身影。

阿米爾於是去尋找他的夥伴,可是卻見到了最不堪的一副場景,但是內心的恐慌和懦弱導致他不敢去救助他的夥伴,他無聲地跑開了。

自後雖然他終於得到父親難得的寵愛,但是哈桑在那天所受傷害的場景像噩夢一樣整日襲擊着他。於是他選擇開始拒絕再與哈桑呆在一起,甚至最後誣衊哈桑與他的父親,把他們趕出了家門。

爾後的許多年裏,這都成爲了阿米爾內心最大的祕密與恐懼,但最後的最後,阿米爾選擇了回去面對。他直面了過去,瞭解了哈桑後來的生活,解救了哈桑遺留下來的孤兒。

想想文中的主人公阿米爾,他雖然是個自卑、懦弱不堪的人,甚至因爲自己的軟弱而眼看自己的兄弟任人欺負。也許其他人會覺得此時他們之間所謂的兄弟情,朋友之情是多麼的不堪一擊。但是他們卻忘記了哈桑的微笑,以及阿米爾的內心世界。

我卻認爲他們的友誼所面臨的困境是整個環境,甚至是這個國家的狀況和家庭因素所帶來的。阿米爾他內心渴望被父親認可,渴望成功。但當時的宗教之爭,主僕地位分明以及混亂的國家現狀,他被自己的心魔所控制。他嫉妒哈桑整日所擁有的微笑和不在乎,嫉妒父親口中不斷地對哈桑的讚揚。他也恨自己的瘦弱和自卑,恨自己對哈桑所做的一切。但最後得知自己與哈桑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時,他悔恨,自責,並且承擔起解救這個小男孩的責任。

最後的最後,他終於戰勝了自己的懦弱,敢於對抗兒時最恐懼的敵人,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同時也維護了他與哈桑脆弱的友誼之情,兄弟之情。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這篇小說最打動我的一句話,也是我從中得到啓發最大的一句話。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6

《追風箏的人》的故事從一出身就有着相似際遇而在生活中身份卻懸殊的兩個少年開始講起。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爲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無法面對哈桑,於是用計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發戰爭,阿米爾被迫與父親逃亡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爲了贖罪,阿米爾再次回到故鄉,希望能踏上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小說如此殘忍而又如此美麗,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我幾乎是一口氣看完這部小說的,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情節卻是引人入勝的。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描述整個故事,詳細描寫主人公在阿富汗的童年生活又摻雜着阿富汗歷史事件描寫,給人以強大的故事真實性,讓人不知是在看一本虛構的小說還是在看一本來自阿富汗小人物“阿米爾”的傳記。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7

早就聽人說過熱銷書《追風箏的人》,在忙裏偷閒的翻看幾頁後,竟被書中情節深深吸引,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細膩的勾勒出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文中多次出現的風箏既能夠是親情、友情、感情,也能夠是正直、善良。

"爲你,千千萬萬遍"書中反覆出現了這個句子,阿里對父親的忠誠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阿里是父親的僕人,也是一同成大的夥伴,情同兄弟,阿里的兒子——阿桑,一個兔脣哈扎拉男孩,是與我——阿米爾少爺一同長大的夥伴,咱們一齊遊戲,哈桑願爲我做一切一切,哈桑與我的童年故事豐富而搞笑,哈桑對我的忠誠表達就是"爲你,千千萬萬遍",哪怕是我做錯事,替我承擔責罵,還是在危險時挺身而出。

哈桑爲父親打理了生活中的一切,因種族的摩擦,戰爭的洗禮,哈桑爲了固有的信念——照管主人的房子,被x利班分子開槍死,此時的我卻已與父親逃離戰爭,遠在美國。雖然以前的歲月已成爲永遠的泡影,但在美國的打拼卻教育了我真實的認識社會,我的生活如畫卷般綿延往復,日子在溫暖中流逝,但哈桑卻是我記憶中永遠抹不去的傷痛,正因父親對他的疼愛使我嫉妒,我在矛盾中與哈桑交往,但當哈桑爲我追到藍色風箏,贏得風箏大賽時卻遭到小夥伴的侮辱與欺負,而我卻沒敢站出來制止,以致於扭頭跑開。自責、愧疚糾纏着我,於是我設計哈桑偷盜的現場,趕走了他們,以至於哈桑臨走也沒說出真相。哈桑來走了我那段恥辱痛苦的回憶,但那僅僅是暫時,正因那回憶像毒蛇一樣每每在夢境中舔舐着我。哈桑成爲我最想忘記又遺忘不了的人。我善良的良知、細膩的情感、軟弱的天性是我總徘徊於內疚與自責中,在自我折磨中反省,在自我壓抑中企圖遺忘。

一個偶然的機會,父親的兄弟姐妹拉辛汗告訴了我事情的真相,我竟與哈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哈桑與妻子死後,他們的孩子——我的侄子索拉博還在飽受戰火、飢餓、死亡的威脅,我在焦慮、恐慌、無助、憤怒中逐漸成熟,開始承擔自我的使命,最後我冒着性命危險接出索拉博,在我的細心地呵護中索拉博逐漸接納了我,我在關懷索拉博中得到了心靈的救贖,我願爲索拉博在公園中繼續追逐風箏。人性、人情之美在故事中綿延伸展,宛如一杯綠茶,清香綿長而醇正,故事中哈桑的幾近固執的忠誠讓人感動,我細膩的情緒變化勾勒出一個膽小、軟弱的孩子成長的歷程。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僅是親情,不僅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我以前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感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就應擔當職責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咱們勇敢地追。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8

我時常幻想自己是來自未來的,這樣,有一天我面對未來某一時刻的突然變化,就會更從容,面對陳年往事也會更慷慨。但,我更適合平庸,如尋常人一樣瑣碎繁雜的生活,對時間的細枝末節斤斤計較。

既然無法預知未來,那麼人更多的開始依賴回憶,甚至靠那些零星瑣碎的回憶支撐往後的日子,有些回憶很美好,有些回憶很心酸,有些回憶讓人長大,有些回憶讓人顯得很無知,有些回憶慢慢泛黃,有些回憶彷彿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總是從兒時的回憶展開。

我對阿富汗以及周邊連年征戰的國家和他們的歷史毫無興趣,對我而言,那裏的人民是可憐的,那裏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當《追風箏少年》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並沒準備好接受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更沒想到那裏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所以當身爲少爺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所有讀者不禁感嘆,少年時的友誼是那麼充滿力量,乾淨而持久的。他們總是並肩而行,每當阿米爾被人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保護,很多人說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這種觀點我不贊同,我看見他們之間分明有一道友誼的光芒在閃耀。

當阿米爾問哈桑爲什麼確定自己一定會知道被切斷繩線的風箏的掉落地的時候,哈桑肯定的對阿米爾說,我就是知道,然後反問,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發誓,爲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爲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所以讀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潮溼的童年印象,總是和自己最親密的夥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發誓爲對方,甘願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臉對阿米爾說的那樣:爲你,千千萬萬遍。

然而事實上卻是這樣的: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無論是平凡的阿米爾和哈桑,還是高高在上的查希爾國王或者卡爾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會爲他們預定的座位——阿米爾不再是阿米爾,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們必須戴上社會分給他們的面具。

哈桑總是說“爲你,千千萬萬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爾卻選擇沉默冷酷的逃避,這樣的悲劇性結果並不單單是個性差異所造成的,在這些年少無知的孩子的潛意識裏早已被灌輸了相應於自身社會地位的“應該”與“不應該”,一個哈扎拉僕人理應爲主人盡忠,而高貴的普什圖少爺不值得爲一個卑賤的哈扎拉僕人冒任何風險。

“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統治者”,這樣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樹下的童話,“王子與貧兒”不可能成爲兄弟,因爲他們命中註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後,阿米爾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贖行爲,也只不過是在獲知自己與哈桑的同父異母兄弟關係之後對身世的無奈認可,也就是說,他仍然沒有證明自己已經找到了“重新成爲好人的路”。

我們少年的時候,總是意氣風發,三五結伴,促膝長談。那是在我們其樂融融的環境中構建的虛擬場景,屬於物理學講究的理想狀態,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微弱的友誼遇到挑戰的時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綻,友誼的橋樑必然坍塌。

於是當阿米爾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爲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僕關係,哈桑大聲反駁說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裏不敢出現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裏的怯懦終於將他的靈魂吞噬,於是悲劇發生。

這就是我們對友誼最大的誤解,認爲它是萬能的。

即使是存在這樣的問題,《追風箏少年》也還是一本出色的小說。主和僕、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和現實,種種轉變都被刻畫得生動而細膩。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

友誼和愛。

是在困難之中由弱變強的柔韌派還是在權衡利弊之中土崩瓦解的懦弱派。

誰敢真的站出來舉起右手發誓,我從來沒有辜負過任何一段純粹的友誼,誰敢真的擡頭挺胸說自己對朋友忠心不二。

我們總是太自信,對友誼誤解,對自己的愛誤解,對不可能的事信以爲真。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9

爲你,千千萬萬遍。——題記

金秋九月,五色的風箏翻飛在澄澈的藍天。臆想着,恍惚間,我好像看見時光穿越千山萬水的樣子,阿米爾,哈桑。

“來呀,你反擊啊!“阿米爾憤怒的喊着,迴應他的只有無際的包容和沉默。”你滿意了吧“。帶着所有的愛和無奈,哈桑轉過身去,離開。留給阿米爾的是無盡的愧疚與自責,他想用肉體上的疼痛彌補哈桑,可他不知道,他在放任哈桑被人傷害的那一刻的懦弱,所有的一切都變質了。

也許我們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都會想阿米爾一樣或爲了財富,或爲了爸爸的專寵曾不惜一切去追逐當下最執着的想要得到的事物,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爲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裏想的都是它。可是當時光滾滾向前,我們是否發現曾經執着追尋的、或爲此放棄了的是否都是值得的呢?爲了得到,我們曾選擇放棄、背叛、謊言、隱忍……可是那短暫的得到又會怎樣那,幸福和快樂只是慢慢的淹沒在自責、愧疚和恐懼中!

“來吧,這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一句話。阿米爾開始了他的救贖。在一次次艱難險阻後他帶回了索拉博。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了,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了一樣,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阿米爾在一羣孩子中幫索拉博追風箏,並對他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兒時哈桑對阿米爾說的話,而此時,阿米爾對着哈桑的兒子說這句話,這一刻,索拉博的嘴角終於露出了一抹微笑;這一刻,阿米爾才真正得到了救贖。

親情與友情,背叛與救贖,真相與謊言,責任與愧疚,人性的弱點與光芒,充斥着故事的全部。我想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不斷的犯錯,然後彌補,然後又無可避免的犯錯,然後再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彌補。生命中有太多需要我們承擔的責任了,而人往往自私和懶惰,以爲可以逃掉,卻把自己弄得深陷泥淖,然後,再拼命地爬起來。

或許我們可以在看過小說之後,想想自己,是否有難以忘懷的自責,是否還有對曾經的悔恨,如果有,那麼去救贖吧,去尋找內心的安寧。

追風箏的人,所追逐的僅僅是風箏嗎?很明顯不是。我想,那隻風箏既是哈桑在喊過“爲你,千千萬萬遍”後,去追逐的那隻斷線的風箏,也是阿米爾成年後,踏上重回故鄉之路,去追尋自我救贖的那隻他心裏面的飄忽不定的風箏,更是我們千千萬萬人,所要尋求的,內心的無愧和寧靜。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10

在寒假裏,我用閒暇時間閱讀了這本《追風箏的人》。這是一本由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寫的有名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他的第一本小說。

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年幼時一起長大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他們一起長大,形影不離,一起度過懶洋洋的悠長夏日,他們在院子裏那些交錯的樹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與強盜,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蟲……還有一起放風箏和追風箏,過着快樂的生活。但在一場風箏比賽後,一切都隨之改變了。哈桑爲了保住風箏大賽中贏得的那隻藍風箏,在小巷中被**。但阿米爾最終因爲膽怯而沒有出面救哈桑。但哈桑並不責怪他,還任勞任怨地幹活。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板,竟以哈桑偷東西爲由趕走了他。爲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睽違二十多年的故鄉,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份力,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哈桑竟是爸爸的私生子。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決定保護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

我讀後覺得這本書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主要以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哈桑的親密友誼爲貫穿全文的主線,寫出了三代人的情感糾葛。其中哈桑對少爺的忠心耿耿,阿米爾對哈桑的棄之與背叛,以及阿米爾心中的救贖,小說情節巧妙交錯,使小說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說先我先評價一下書中的人物形象。阿米爾少爺內心有一定的嫉妒心,他不滿父親對哈桑過多的讚揚和獎勵和自己的冷淡失望,內心一直感到挫敗和不平,內心開始排斥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哈桑。阿米爾在哈桑需要幫助的時候,卻不管不顧他。我想如果換一下位置,那哈桑一定會挺身而出,抵禦那幫惡勢力。阿米爾卻沒有這樣做,眼睜睜的看着哈桑受辱。回家後,他又爲自己的弱懦而感到慚愧,每天面對哈桑都讓他內心備受煎熬。所以他選擇了一個卑鄙而極端的方式,誣賴他,把他趕走。讀到這裏我都爲哈桑打抱不平,阿米爾也太過分了,他怎麼忍心把對自己如此好的哈桑趕走呢?如果是我,我一定會對哈桑加倍好,完全可以做到情同手足,把哈桑時時刻刻放在心上。但阿米爾後來爲了贖罪,救助了哈桑的兒子。這一點還說明他良知未泯,終於有了一次對得起哈桑並贖罪的機會了。

下面再說說哈桑吧,個人認爲較於阿米爾,哈桑的形象要光輝得多。哈桑對自己的付出任勞任怨,這是在當近社會十分少有的,自己十分喜歡阿米爾,覺得這樣的一個大好人就應該長命百歲。但到他死的那段,我卻哭的稀里嘩啦的,想到他什麼事都默默承受,盡力按照少爺的意思,他那一段剝石榴,問少爺真會那樣做嗎,如果只要他讓,那麼他一定會盡力去做。還有風箏大賽的那段,他湊近阿米爾的臉,問他他什麼時候騙過他。有人說哈桑太傻,我卻不那麼認爲,我覺得這恰恰是他善良的表現。這個角色讓我一次又一次的爲之動容,讓無數次的落淚。

至於阿米爾的父親,我覺得他是一個有多面性格的人,對哈桑的不敢承認,影忍者心中的愛,不敢在阿米爾面前表現出來。知道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後才逐步揭露父親的犧牲與醜聞。

當然,書中也充滿令人回縈難忘的景象:一個爲了餵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腿;足球場中場休息時間,一對通姦的情侶在體育場上活活被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着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看似殘忍,但這一幕幕一切切盡是社會真相。

本文讀來好像一部簡單的家庭故事,但他的政治內涵是反應美國與阿富汗的鬥爭。作者筆下的阿富汗溫馨閒適,卻因爲不同種方法之間的摩擦而出現緊張。也讓我們瞭解歷史在美國和中東之間的分岔。

《風箏》讀書筆記推薦11

我們是否徘徊在對身邊的人的糾結之中呢?是否對身邊的朋友盡心盡力呢?一本《追風箏的人》令我思緒萬千。

十二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從小與僕人的兒子哈桑情同手足。在冬天的一次風箏比賽中,阿米爾如願得冠。哈桑盡力爲阿米爾追回風箏,卻受到阿塞夫的迫害。看到一切的阿米爾卻未挺身而出,事後充滿內疚,最終逼走哈桑。自己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於是,阿米爾踏上了爲自己和父親贖罪的道路:找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懦弱的阿米爾、重情義的哈桑、嚴肅的父親以及平易近人的拉辛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小說中的阿米爾渴望得到父親的重視與喜愛,父親卻似乎更關注哈桑。使阿米爾對哈桑充滿了若有若無的嫉妒,卻忽視了哈桑對自己無條件的忠誠。現實中的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呢?

記得有一次,烈日當頭,媽媽從外面賣回一個大西瓜,洗淨,切開。端到我眼前,叫我多吃一點,然而心情煩躁的我把西瓜一把推開,說道:“我不要吃,你要吃你吃好了。”媽媽的臉上露出無奈的表情,朝我輕輕的一笑,彷彿是做錯了事的孩子。捫心自問,我們究竟忽視了多少人的愛,傷了多少人的心?我們竟容不得一點愛的嘮叨。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哈桑對阿米爾說過,法裏德對阿米爾說過,阿米爾對索拉博說過,這不是玩笑,而是鄭重的承諾,朋友與朋友之間,人與人之間不需要物質,需要的是互相的信任。

對身邊的人,我們應該改擦亮眼睛。有的人,或許沒有真誠待你,我們就需要立即改正令人不快的缺點;有的人無時無刻的關心着我們,卻沒有寫在臉上,我們應以同樣的真誠去回報他們。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着風箏,追到了,只爲讓身後的人開心,快樂!人生短暫,容不得一點馬虎。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援與鼓勵,更需要無私的付出。我們不能昧着良心背叛朋友,因爲一旦錯過了,那將會是一生的遺憾。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