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三篇

學問君 人氣:1.56W

《親愛的安德烈》是200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小編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三篇,希望大家喜歡,喜歡的趕緊來看下啦!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三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一

陸陸續續的最後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狀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爲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爲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裏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樣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十分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取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裏,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唯美的網名

中國人之因此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爲“您”,僅僅是爲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爲對方是“小孩”就能夠剝奪他的發奮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二

《親愛的安德烈》是由着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合着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透過信件來互相瞭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於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是一個小夥子了,龍應臺發現,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牆,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分歧,龍應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一樣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刻,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臺“第一次瞭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明白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捨‘”,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期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期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提高執行力

就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平時在學校裏學習成績很優異,是他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意的女生,在他們班,她很受同學們的歡迎,有個性多的好朋友,活潑又開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一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把自己悶在房間裏,不喜愛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愛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但是和我在一齊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校發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狀況、她在學校的表現等等。之後,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的爸爸又經常出差,因此沒有時刻與爸爸媽媽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區別的,我喜愛傾訴,總覺得快樂的事情就應與每個人分享,因此,我是很喜愛和爸爸媽媽聊天,他們知道了我的狀況,也會很快樂,這就讓我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心我,她們在傾聽我的話,我們在一齊學習,他們在陪伴我成長。而婷婷不喜愛與父母交談,覺得自己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正因此刻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絡的詞彙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並不瞭解自己的兒女到底喜愛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絡潮語,就導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的內心也就更加封閉了。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三

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一樣的嘗試——我發奮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發奮。我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日後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飄萍離散——人生哪裏有恆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麼呢?

——龍應臺《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女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依靠書信體共同完成的兩代人的對話:東方禮貌與西方價值觀的碰撞;成年母親和80後兒子的思維分歧;還有便是一個普通母親對於分開多年的孩子的內心關照。如果安德烈的母親不是龍應臺,而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或許這些靠電纜計算機才得以實現的溝通交流不會產生這麼廣大的影響;如果這對母子之間不是中間隔着三十年,並且隔着東西文化,或許這些交流就不會有如此深遠的好處;如果這些多年來的書信沒有集結成冊對外銷售,或許那會是中國文壇的一筆損失和中國社會的莫大遺憾。

這是一個五十歲的母親和十八歲的兒子之間的對話,是一個“自以爲成熟理性”的人和“被認爲年少輕狂”的人的對話。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愛,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愛,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正因有愛,因此正常的溝通能夠不必了。”

老師對學生似乎也永遠有一種這樣的以愛作藉口的不愛,比如說我們常聽常說的“這是爲你好”,因此而不溝通不解釋的種種,並沒有把學生當成能思考,有主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