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貧窮的本質:我們爲什麼擺脫不了貧窮》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1.4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貧窮的本質:我們爲什麼擺脫不了貧窮》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貧窮的本質:我們爲什麼擺脫不了貧窮》讀書筆記

《貧窮的本質:我們爲什麼擺脫不了貧窮》讀書筆記1

本書是一本富有人情味的書,因爲作者能夠理解窮人做決定的艱難。

貧窮並不僅僅意味着缺錢,它會使人喪失挖掘自身潛力的能力。

貧窮的人在做選擇時會非常謹慎,爲了生存,他們需要成爲精打細算的經濟學家。

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資訊、信念不堅定、拖延。

窮人掙的錢太少,導致他們無法勝任重要的工作,但那些吃飽飯的人,卻足以勝任細緻的農活兒。這就產生了一種“貧窮陷阱”:窮人變得越來越窮;而富人則變得越來越富,吃得越來越好,身體也越來越強壯,而變得更加富有。因此,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擴大。

擁有財富的人可以激勵人們投入時間,變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貧窮會永久性的腐蝕人的耐心。

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爲,第一,避險手段太落後,第二,他們只顧眼前,不做任何長遠規劃,第三,因爲認知水平的侷限,他們對不懂的東西有太多偏見。其實我們和窮人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他們犯的錯誤,我們也在犯。

本書的兩位作者調查了貧困人羣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營養、健康、教育、生育、風險管理、貸款、存款、創業、政治參與等九個方面探討窮人的生存、選擇,以及援助、制度對窮人的意義。窮人進行選擇的困頓以及消除貧困的理論、政策的種種困頓。詳細解讀了我們過去對貧窮和窮人的誤解,並提出瞭解決貧窮問題的具體辦法。書中很多觀點和理念讀來有種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

貧窮的問題已經存在了好幾千年了,雖然政府和慈善機構都在爲解決貧窮而努力,但是現實中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要消除貧窮,就必須要傾聽窮人的心聲,理解窮人真實的生活方式,只有基於這樣的理解,才能找到貧窮的真正原因,進而找到應對的有效方法。

生活中的貧窮多種多樣,精神的貧窮、知識的貧窮、物質的貧窮、懶惰的貧窮等等;人沒有一樣的人生,在哪方面去努力去追尋是要去思考的。多種多樣的人生總有適合自己的部分,不要去抱怨埋怨你會發現自己的部分。

生活是一個人的感悟和理解,生活是一個人不斷學習不斷自省的過程;每天都是在尋知的路上,每天都是在完善自我的認知的開始。祝福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部分!感悟每一個瞬間。

我們因何而貧窮,又如何在貧窮的漩渦裏不得掙脫。

總是習慣感嘆窮人沒有富人思維,而沒有富人思維的本質,便是貧窮。是窮讓我們無法思考未來,因爲窮人連當下也無法顧及,像被逼到牆角,胡亂的戰鬥,僅有的力氣與意志,都在與當下艱難的生活作鬥爭。這是我覺得本書最有人情味的一點,沒有高高在上,沒有蔑視衆生,更沒有旁觀冷漠,而是真的,切實地站在窮人的角度,深入窮人的生活探討窮人因何而貧窮。

窮人更應該接受風險教育,借貸是一把雙刃劍,窮人抗風險能力極低,首先創業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借貸經營要慎之又慎,只有持續創業成功率才大,問題是能經受幾次折騰。窮人應該努力存錢,一步一步來,剋制消費的慾望,窮人普遍壓力更大,到處都是問題,如果自律和剋制力不強,常常會放縱自己,這樣會功虧一簣。

窮不是宿命,不是輪迴,只是窮人的機會太過稀少而珍貴,太難以把握,但我們依然可以改變自己,使自己不那麼窮,不那麼苦苦掙扎,即使我們的生活依舊艱難。

買一份保險,爲我們的生活兜底;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減少內耗;努力學習,改變思維認知方式,提高自己掙錢攢錢的能力。這並不能一下子改變我們的窮,但可以讓我們活得沒那麼艱難。

貧窮的本質,是思維、意識和知識的貧窮。解決貧窮,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物質的匱乏,可以透過努力奮鬥積攢經濟資本來提高,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思維、意識和知識的儲備,何來的經濟頭腦?而這些,只能透過學習和教育來改變。如果不在教育學習上下功夫,則貧窮的改變會事倍功半。

無論貧窮或富有,都應時常反思自己,培養自己更理性更長遠更全面的思維方式,抓住機會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願生活在水深火熱地區的人們,都能夠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的生活。

《貧窮的本質:我們爲什麼擺脫不了貧窮》讀書筆記2

最近,我校正在開展經典閱讀的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個人修養和整體素質。其中我選擇了《史記》這部中國歷史上的最爲經典的史書著作。

每回看史記總有不一樣的感覺,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優美的文字描寫,痛徹的歷史辯證分析,經典的場面一一浮現,不由得全神貫注,無法自拔。

司馬遷之所以偉大正在於此書,在於他敢於寫此書,併爲此不屈的拼搏,即使是奇恥大辱依然不能改變他的決心。整本書貫穿的是“究天人之際”和“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關係,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則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爲喜歡的那段歷史,而我的最喜歡最感興趣的歷史階段正是因爲司馬遷和他的史記引入的——戰國秦末漢初羣英之傳。

竇嬰:深陷絕望後的真情。死訊悄無聲息的傳來,竇嬰在灌夫血濺於市的慘叫平息後,無奈的獨處屋中,久久回味着。他不相信深似海的侯門外,灌夫已離世多時,只有他一人獨自呼吸着空氣。祭奠無門,哭泣枉然。但後人卻會永遠記得他如棄破履般的壯語: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一番話擲地有聲,背後卻是蕭索與黑暗。從繁華富貴躍入悽清無聞,竇嬰還要一邊注視着當年門下歌詠之徒涌入仇家,以博取笑臉。就在這時,互相扶持的灌夫又爲己身處險境。這時的竇嬰終於在絕望中真正看透了浮華與虛榮,如同一個嬰兒般抓住母親的手,再也看不見其他任何一絲光芒。救灌夫也就是救自己。由於沒有了追求權勢、財富、青春的倚重點,他內心的真情迸發了。而灌夫的死,也就是宣告他的死亡,不論絕食而死還是棄市而亡,對一個早在墜落懸崖過程中的人而言,又有何區別?

酈食其:堅守自我不爲器。一直覺得酈食其之死太怨。蒯通一餿計真是誤了卿卿性命。但酈食其絕非一迂儒,他一聲大喝能讓侍從“懼而失謁,跪而拾謁,還走”,並自稱“酒徒”,此真乃一狂士。也因爲他乃狂士,非策臣,纔會說出“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爲若更言”之語。從而接受烹的厄運。因爲他是爲君主、爲自己所執之念勸齊之人,而非一個只爲用計助主然後謀功名利祿之人。他不是任何人可以驅來喚去,有智能的傳聲筒,而是認真選擇明主而事之之人。他眼光果然沒錯。

主父偃:人下人的最終釋放主父偃的確被壓抑的太久。遊學四十餘年,親不認、昆弟不收,賓客棄之,身不得遂。所以有一天,當他成爲人上人時,他會驕橫過人,會放言“丈夫生不王鼎食,死即王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食之。”這話放肆無理,讀來卻令我心酸。因爲即便身居高位,主父偃心中不是快意與得志,而是更深的咒怨與不滿。小人得志,貧者暴富時,會趾高氣昂,會羞辱以前羞辱過自己的人來釋放與宣泄。但主父偃卻用同樣的方式來折磨別人的同時,更深刻的折磨自己。他辛酸自己已然逝去的.四十載年華,他明白來日無多,但他並不看重生命的餘下部分,並不着重享受已經無多的生命,因爲他依舊沉湎在不得志的一生中,他無法不將自己的一生定爲被屈辱的失敗的一生。所以,他會帶着最深沉的絕望去暴發,用表面的釋放去掩蓋內心最無助的痛苦與悲哀。而這種自決於世的方式表現出他最無助的痛苦與悲哀,也最終將他送上絕路。他對自己的一生已然無望,死也無謂了。

死士:遠古的浩蕩絕響太遙遠了,慷慨自決的背影。素灰的長袖隨風拂動,墳間的青草見證無悔的鮮血。凌亂的頭顱蒼白無息的懸於集市,污穢的身軀旁野犬嗷嚮明月。這是死士的下場。只爲那曾賞識他們的義主,一個看重他們人生價值、厚遇他們的恩人。這不是奴性,我反覆告誡自己,在一個逐漸越發看重個體生命的時代,兩者的確讓我難以區分。自發拋棄生命的理由太多,苟延殘喘理由也太多,究竟何謂重大義,何是輕相拋,何是無恥苟存,何是忍辱負重,何又是自尊自愛?生或死,這是個取決人自身境界的問題。有人因惜命貶損後世,有人因輕死被人一笑了之。這全取抉於爲何死,爲何而生。

英雄:以一擋衆的豪氣。歷史上,文士、策士、說客是如此之多,或舞文弄墨,在紙上縱橫萬里,或滔滔不絕,博古通今。他們或可謂仁人志士,或爲賢相良丞,但在我心裏,他們無法匹配英雄之名。同樣,奮血沙場的武夫也並不是。因爲我心中的英雄只有一種人:他們孤身一人,面對強大的敵人。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全身而退,泰然如若無事。所以,藺相如和曹沫乃英雄中的上品。顏色不變,辭令如故的曹沫和懷璧請死的藺相如用灼人的氣魄令人生敬,進而生畏。那份自持、自信的無懼與膽魄令人豔羨與感慨。英雄的中品則如荊軻和聶政。但兩者又有不同。前者計未成而身死,不過卻具有中國文化中對失敗者名垂青史的所有條件:忠主,有勇有謀,明知死地而不懼,所以荊軻聞名久遠。而聶政更類死士,爲知己者死且不拖累家人,雖死,英名猶在。下品則是灌夫、專諸之人。勇氣超絕,大而無畏,但智慧略缺。他們可壯一時,難有深厚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