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黃昏》讀書筆記範文

學問君 人氣:2.14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黃昏》讀書筆記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黃昏》讀書筆記範文

《黃昏》讀書筆記1

帝師,在中國曆代都享有極高的地位。皇帝與他們之間這種融洽的,不受限制的關係,也許與羅馬皇帝奧勒利烏斯和他的朋友兼導師科尼利厄斯的關係相類似。但不同的是,在中國,一個帝師的地位不僅是一個享有特權的朋友,他還是一個官高位重的官僚,佔據着不遜於總督的位置。

而今天我們所講的帝師莊士敦,更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在1919年進入紫禁城擔任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其實此時,皇帝已宣佈退位,但他在中國人民心中還是作爲一個傳統存在着。莊士敦是辛亥革命以後,唯一能進入小朝廷的帝后生活中,並在紫禁城生活過的外國人。他對溥儀的影響是巨大的,幾十年後溥儀回憶說"莊士敦已成爲他靈魂的重要部分"。莊士敦在華的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最爲劇烈和痛苦的變革時期,在本書中,莊士敦把自己在華的經歷放在近代中國大背景中,從一個諳熟中國文化繼而又身爲帝師的外國人的特殊視角,對他耳聞目睹和親自經歷的大小事件,寫下真實的紀錄,字裏行間浸透着他的審視和思考。

莊士敦在1919年以後才入宮併成爲帝師,即他並未跟慈禧有太多的接觸,但在書中有一部分對慈禧的描寫。莊士敦認爲慈禧應對清朝的滅亡負主要責任,而很多的西方人普遍認爲,慈禧生就了統治者的素質,正因爲她,清朝才得以多延續一段時間。在我看來,這種延續其實本身沒有什麼用處,一個已腐爛的木頭再怎麼延續也無法恢復原樣。一個西方的作者曾寫到:1900年以後的慈禧"採取了使中國步入現代化道路的政策,並且依據她強有力的政令,取締了某些舊的規章”。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與其說是慈禧引導了改革,不如說是她不得不跟隨改革,她過去所反對的改革已經不可避免的到來了,她作爲一個聰明人不得不接受現實了。“慈禧是那些具有狹隘民族主義思想的頑固派的工具,但她是心甘情願淪爲工具的。”莊士敦對光緒的遭遇有很深的同情。慈禧不可能不對這一切負責,但或許慈禧只是生活在各種陰謀下的無知的婦女,她不可能對一切壞事負責,也不應在她死後,把一切都算在她身上,歷史從來都應該站在公平的角度。

莊士敦之所以有機會成爲帝師,全都得益於徐世昌。作爲民國總統的他,並不信仰共和,他對中國共和政體的前景持懷疑態度。衆所周知,溥儀已於1912宣佈退位,但他所失去的或許僅僅是一個名正言順的旗號而已,他的威望以及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從未下降。倘若共和派爲建立一個的共和政府的努力歸於失敗,皇帝隨時可以利用國民感情建立一個有限君主立憲制的新中國。所以徐世昌等人希望溥儀能學習一些關於歐洲政治制度的發展,特別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知識。於是,便聘請莊士敦擔任皇上的英文老師。

莊士敦在任教期間,將西方的思想文化大量灌輸給少年溥儀,試圖把他培養成一個現代西方式的君主或紳士。電影,留聲機,自行車,鋼琴,電話等但凡宮廷所未見的“奇技淫巧”之物,無不是由莊士敦帶入溥儀的生活之中。莊士敦與溥儀談英國王室的生活和君主立憲制,談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國內戰爭,談西方文學藝術和中國白話文活動,也談及帝制復辟的可能性和各派軍閥的可靠性。他甚至常帶些《新青年》激進報刊,併爲他的皇帝學生引進胡適這樣的新派人物,以至使溥儀一度對少年運動產生興趣,由於莊士敦的原因,溥儀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接觸到其他外國人,泰戈爾也曾在莊士敦的引導下與溥儀見面。

在本書中,從莊士敦的角度來看,溥儀聰慧且關心國家大事,但我們不可否認他身上也帶有一些滿清貴族固有的缺陷,這可能和他早起的教育有關。溥儀不安於紫禁城的禁錮卻又無能爲力,他曾爲自己設計出逃計劃卻並未實施成功。溥儀決心要清查皇家賬目,此時,那些害怕暴露其瀆職行爲的太監竟然縱火燒了建福宮。火災後的18天,暴風雨來臨了,一個在中國宮廷存在了幾千年的制度,在這一天被突然廢除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監都被驅逐出去了。中國新聞界一致讚揚皇上廢除太監製的行爲。當然,莊士敦在這件事上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儘管在那個計劃真正實施的那天到來之前,溥儀一直對所有人保密。

莊士敦十分醉心中國文化,他在竭力“西化”溥儀的同時,自身卻被徹頭徹尾的“中化”。他言必稱皇上,口必雲陛下,甚至在皇上逃往使館的途中都沒有改掉這個習慣。他,常常頂戴花翎,學着清朝遺老的樣子,足邁方步,拱手相揖。就在他努力使溥儀擺脫帝王生活,並使之成爲一個身心健康的自由人的同時,卻又不遺餘力的參加各種與復辟相關的事宜。他認爲清朝統治下的人民缺失的不是自由是團結,他認爲辛亥革命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民國”是在歡呼聲中建立,但民國建立後,很多熱心共和的人都遭到了令人困窘的處境。在這裏暫且不討論辛亥革命以及民國建立有什麼過失之處,但它的出現是必然的,也是有一定正確性可言的。

莊士敦本人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希望溥儀離開紫禁城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一方面又認爲他的皇帝學生有能力領導好這個國家駛出泥潭,重見光明。或許,他要尋找的事這兩者的結合,但是時代的背景是不允許這樣的事發生的。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和衝突,在莊士敦和這本書上,似乎凝聚成一個點。

莊士敦本人也只不過是這個黃昏的過客而已,他的觀點和視角可能不是權威,但他曾經是末代皇帝溥儀最親近的人,是鮮有的如此瞭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他的經歷和觀點對於清朝末期的一些事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今天中西文化又一次劇烈碰撞的歷史時期,或許有千千萬萬個莊士敦存在,新時代的人們,將抱着怎樣的理想,去迎接又一個嶄新的黎明。

《黃昏》讀書筆記2

這本書是在網上買的,原本是給家裏買套電視連續劇《武林外傳》的vcd,之後又想買本書看看,網頁上列着很多本餘華的書可以選擇,比如《活着》等,我選了《黃昏裏的男孩》,大概因爲題目吧,只簡單看了書摘,就點擊確認了。

收到網站兩封訂單確認的電子郵件後,第二天書和vcd就送到了。那天下了很大的雪,vcd的塑料外盒摸起來很涼很涼,書也是涼的,於是先放進抽屜裏。過了一會兒,覺得可能變暖和了就拿出書來看,不是讀,只是看看封皮,看看序,看看目錄。

封皮是土黃色的,左邊中下方有些許凸起,我死活也看不出來那些許凸起構成了什麼圖案,只得聯想起了畢加索的作品,比如《薩比諾的`女人》。

《黃昏裏的男孩》是餘華的短篇小說集,講述故事的語言風格讓我想起《許三觀買血記》和《活着》。《許三觀買血記》是上學的時候從學校圖書館裏借來看的,讀的毛骨悚然,尤其是關於賣鮮血的那些講述;《活着》是我站在三聯書店裏看完的,讓我想起《悲慘世界》,裏面講冉·阿讓的話“他活着,儘管命運離奇多磨難。”

《黃昏裏的男孩》裏的故事的題目很奇怪,我總是讀了幾段或一頁後就忘記了故事的題目,於是往前翻,看了之後就想,爲什麼會叫這個題目呢,等看了七八成,卻又覺得那題目再恰當不過,也有的時候讀到了結尾便恍然大悟,題目就自己跳出來了。

故事的內容我看在了眼裏,可還需要我猜猜究竟故事是什麼意思,擺在眼前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其他的只能靠猜測了——幸好《黃昏裏的男孩》爲我們提供了很多細節,諸多暗示;另外,還需要多讀幾遍,到時其意自現。

《黃昏》讀書筆記3

這是我首次閱讀石黑一雄先生的作品,也是我有意購買的第一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我甚至好奇起來,自己是什麼時候將閱讀方向從西方文學轉向東洋的日本文學的。

而石黑先生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本人移民英國,系“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之一。在英國的生活想必對他本人及他的作品有相當的影響。與我所接觸過的日本文學不同,石黑先生的《小夜曲:音樂與黃昏五故事集》(下文均簡寫爲《小夜曲》)沒有大部分日式文學沉重的通篇降調氛圍,反倒流溢着西方文學的氣息。另外《小夜曲》內的五個短篇又均圍繞音樂做曲,就得到了一個帶着幾絲對現實感到苦惱,慢悠悠卻不遺餘力地邁向理想的一整套交響曲。

除第一篇《傷心情歌手》和第四篇《小夜曲》中的女配角爲同一人外,石黑先生的這五篇故事並沒有明確的聯繫。不同的主角也都用毫不相干的辦法,再毫無焦點的場所用自己的方式熱愛着風格不同的音樂。不過既然能夠創作出這樣五篇文章、五個風格迥異的主角及他們的配角,石黑先生肚子裏一定有相當多的音符樂譜以支撐他的人物塑造。又或許這幾個人物也都有他的原型,而石黑先生只是與他們有過一面之緣便在自己文學的庫存裏留下了那些個影子,日後便譜曲作章。

我格外喜歡他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是一種神奇的記敘方法,因爲讀者可以很好地將自己代入故事,跟着作者佈置好的劇情猜疑、聯想。石黑先生更是很好地運用了這一點——不得不澄清,在看《小夜曲》一書之前,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想要讀書的慾望了。

閱讀石黑先生的這本《小夜曲》,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像生活中,除非用回憶的方式向前回顧,才明白某件突如其來的事情到底是從何時開始,又是從何時結束的——甚至在結束之前,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不過故事是有結局的,人生的結局則很長遠。這五部作品中作爲第一視角出現的角色不都是故事的主角。倒不如說,更多是以見證者或是參與者而非故事主角的形象貫穿始終。是啊,故事除了主角以外還有聆聽的人和參與演出的人呢。

第一視角角色往往在故事的結尾便退出了這場表演,但真正的主角則將在他的生活中繼續演繹下去,繼續走下去。也許有的人會樂於去猜想劇本之外的那些人的生活,有些人則只會對這短短的相交不甚在意,分開之後便不了了之。

石黑先生將劇本寫的很好。這些故事的見證者們都經歷了真正主角生活中轉折性的事件——相愛之人爲事業分離的前一天、演員爲了事業的轉折而經歷整容折磨的日子。這些發生的事件唯有回首品味時纔會被人發現,啊,這裏曾是我的轉折。

故事中的人大都過着稀鬆的生活,追求音樂因此顯得拮据,甚至有人爲此落魄。見證故事的第一視角人物又大多以講故事的形式開展正片敘述,因而就有傳言的加入,有從報紙上看來的,有從他人口中得知的;有時候又是自己的猜想,有時候又是根據舊時回憶的推測。

《小夜曲》一書讀得十分順暢。第一人稱的敘述者似乎講完了他自己的故事,又似乎沒有。故事的結尾總是戛然而止卻又恰到好處,就像一首樂曲可以以漸弱淡出的形式結束,也可以在最爲激昂的小節後面畫復縱線。當然,用使人回味無窮的副歌作爲最後的結束語也未嘗不可。

不同的人來讀或許又會讀出不同的東西。作爲一個入世尚淺的青年人,我可能不大懂得獨立工作之人爲緊抓夢想而不得不歷經坎坷的有苦難訴;我看到的是小小的堅持,拮据生活中尋找樂趣和溫情的向上之心。

或許因爲我本身就是一個嗅着快樂和小資而行的人,故事中的坑坑窪窪又確實不曾刻骨經歷過。又或許石黑先生就是想要表達出這一層陽光普照湖面的溫情畫面,雖然他也將更深層次的故事埋藏在這裏,只是等待我這樣的年輕讀者去發掘。

或許這也是本書的成功之處之一吧。屬於那種不同年齡段的讀者會看到不同內容的書籍,因而也是每次回看都會有不同感觸的書籍。

石黑一雄先生選擇了不同類型的音樂人作爲主角,寫出了不同音樂人的不同煩惱,記錄下不同煩惱所追求的不同目標。當夜深人靜獨自躺在牀上,懷中抱着吉他,心靈愛撫着閃亮的夢想的時候,也許這樣的小夜曲就會不知不覺地於耳畔響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