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對聯>

淺談曾國藩對聯的古文手筆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6W

[論文關鍵詞]曾國藩對聯古文筆法

淺談曾國藩對聯的古文手筆論文

[論文摘要]曾國藩對聯自古文脫胎而來,文氣噴薄,如干莫不可逼視。構篇一字立骨,立意巧於避忌,行文迴風激水、一波幾折,遣詞巧力並絕,寥寥數句,而餘味無窮。

曾國藩在晚清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發展了桐城派古文理論。在文道關係上,既主張經世濟民,又強調怡情悅性;在創作理論上提出“情”與“理”結合的自然愜適,倡導“陽剛之美”。他的文學思想,使“文蔽道喪”的桐城古文得以中興。作爲一個古文大家和對聯大家的曾國藩,在精心構撰對聯之時,他的古文筆法會不知不覺地融入其中,從而使他的對聯有着獨特的魅力。本文參照清人李扶九、黃仁黼的《古文筆法百篇》試着對曾聯加以分析。

挽湯鵬

著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

得謗遍九州四海,名亦隨之。

此聯被譽爲“奇氣噴薄,如干莫不可逼視”“俱極倜儻”。湯鵬二十歲中進士,聰明過人,其詩極其豪放,才氣十足。所著《浮邱子》政論文集洋洋灑灑二十二萬字,時人讚譽甚高。但其行爲在曾氏看來卻有點怪誕。“湯海秋久與之處,其人誕言太多,十句之中僅一二句可信。”本聯以湯鵬的“才”“名”爲眼,曲折變化。“著書成二十萬言”本應是逞才逞氣,但曾氏卻說是“才未盡也”,在褒的基礎上更進一層。“得謗遍九州四海”是一件極不光彩之事,是對湯鵬的貶,然而,筆鋒一轉“名亦隨之”。整首聯,上聯先揚,在揚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寫到此處,把湯鵬的才說到極點,似乎對湯氏不好再用其他語言來評價了。下聯於是就盪開一筆,先說他的缺點,說時人對他的貶損,“謗遍九州”可知他的臭名,可謂臭名昭著,但並不是真的說他的臭名,而是以此作伏筆,臭名之後,對他的讚譽也不絕於世,“名亦隨之”。下聯就在反襯的基礎上更進一層完成了對湯氏的頌揚。《楹聯新話》對此聯有評價:“獨曾文正才力標舉,夭矯老蒼,自成一格。亡友馬賓侯稱其運古文法於聯語中,洵不虛也。其最佳者,如挽湯鵬。”

挽梅霖生太史鍾澍

萬緣今已矣,新詩數卷,濁酒一壺,疇昔絕妙景光,只贏得青楓落月。

孤憤竟何如,百世貽謀,千秋盛業,平生未了心事,都付與流水東風。

此聯被譽爲“文正愜意之作,百年來,何人敢與抗手”。“梅霖生太史諱鍾樹,以詞臣終老,未克一展偉抱,旋即辭世。”“萬緣今已矣”滿腔感慨噴薄而出,然後徐迂道出梅氏往昔生活狀態,從內容、情感、語氣上較首句舒緩。最後來一句“只落得青楓落月”,“只落得”是在中間三句上的又一次轉折,使語氣又跳躍地承接了首句“萬緣今已矣”的似是無奈的感慨。整個上聯氣勢如噴涌而出的江水,突破一個險峻的隘口,進入了一個比較寬闊的水面,在人們的審美期待中下聯應順流而下。但是,曾氏的高明,或是高超之處在此又體現出來。下聯“孤憤竟何知”一個設問再次把讀者期待心理提起,如迴風激水,蹙蹙生漪,在再次歷數所憤所憾之時結束全聯。一波幾折,不引古,不用喻,層層翻新。

挽馬端敏

範希文先天下而憂,曾無片時逸豫。

來君叔爲何人所賊,足令千古悲哀。

對於“挽語有極難措筆者”曾氏又用另一筆法來寫。馬端敏在校場被刺殺,光天化日之下,衆目睽睽之中,一個總督在校場上被殺,於清政府來說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曾氏於是隱而不談這一點,“只刺取一二”,因“不勝稱願,則取其特別者言之,亦足動人”。如此聯語“飛鳴處僅‘來君叔爲何人所賊’八字,蓋略其同而單言其異也。”正如《古文筆法百篇》所說,“巧於避忌,最爲得體。”其次,此聯也用了一個襯托法,“凡對聯出幅略平淡無礙,惟對幅則不可不求壓倒出幅。對幅一奇警,出幅雖平淡,亦被襯好,此聯即其例也。”

挽凌荻舟水部太夫人

折葼教蘇氏兄弟,要知取次成名,曾斷慈母機中杼。

負米走大湖南北,豈意歸來失恃,空悲遊子身上衣。

此聯圍繞母子情深,及因這份情而爲對方真誠地付出反覆鋪敘。慈母教子,佳兒“負米走大湖南北”,都是因爲深愛對方。“負米”指竭力侍奉父母。但是,慈母望穿秋水仍然等不到佳兒歸來。待一朝歸來,慈母卻早已撒手人寰,只有對着烙下母親慈愛之心的故物而空悲切。“望”是因爲愛,“空悲”也是因爲愛,此聯字字句句都是因愛而生髮,可謂“一字立骨”。   挽賀映南太學夫人

柳絮因風,閫內先芬堪繼武。

麻衣如雪,階前後嗣總能文。

“柳絮因風”出於謝道韞“未若柳絮因風起”。賀夫人德行頗好,有聲譽,並有文才,故特註明賀的夫人姓謝,並引用“柳絮因風”,暗指賀夫人之姓氏,同時讚揚賀夫人的文才。

此聯中心意思是對賀夫人的讚賞,說她生前的美德,她的懿行,都爲後輩所崇,爲後輩所效。閫,門檻,“閫內”在此指閨門,實爲女德之門。在曾氏的內心,傳統的'三綱五常根深蒂固。他內心嘔歌,讚歎的女性,肯定是一個集傳統婦道於一身的典範的傳統女性。他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爲這些女性唱着讚歌,他希望乾坤的扭轉靠這些完美人物的典範,“先芬”對後輩的濡沫。這麼一個時刻以轉移社會風氣、端正輿論、敦厚風俗爲己任,花大力氣重建精神風尚與道德秩序,力圖挽回頹風敗象傳統秩序的捍衛者,這麼一個認爲自己對傳統禮教的維護義無反顧地衛道士,當然他希望她們的身後,是一個個踏着她們足跡的完美的婦人。繼武,是接着她的足跡。武:足跡。

“柳絮因風”並不僅僅是構成文義的暗含意韻,不單單是中心思想的直接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在整個語境的營構,對中心思想延伸語義起着其他部分難以替代的作用。在中國文學意象中,“柳”的內涵極爲豐富。“柳”象徵高風亮節,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柳”象徵着“送別、離別”。宋詞中,“柳”的意象不勝枚舉。周邦彥“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高柳垂陰,煙中弄碧,千絲萬縷,依依有情。李商隱“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爲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柳”在這兒延伸語義,“柳”象徵着賀夫人的高風亮節,“柳”象徵着“後嗣”們對她的依依難捨,綿綿不斷之情。“柳絮”在“柳”的內涵之外又在氛圍的渲染上加深一步。一說到“柳絮”,人們不禁想到料峭的春風中,漫天飛舞的毛茸茸的柳絮迎面撲來,在這本應是等待萬物復甦的季節,飛舞的柳絮總會帶來一絲淡淡的愁,是離愁?淡而遠,輕而難以捉摸,在你的心頭縈繞,揮之不去。

同時,“柳絮因風”與“麻衣如雪”相互照應。同爲白色之物,同爲故人逝去而出現的兩種物象。“麻衣如雪”,是一種白描,是對賀夫人後嗣們悼念的隊伍的直接描寫。如雪的麻衣,在中國文學的意境中還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意象。它不象“柳”,一說到“柳”,人們會想到離情別恨,心頭會升起依依不捨之情,而“麻衣”則僅僅只是使人想到殯葬,只是一種現象,沒有太多的感情內涵。如雪的麻衣,只有靠因風漫天飛舞的柳絮賦予它更深的意韻、內涵。

對賀夫人的讚賞在這美麗的畫面中顯得如此搖曳多姿,也只有曾氏纔有如此手筆。真如清·朱應鎬《楹聯新話》所評:“湘鄉曾文正公、德清俞蔭甫太史以殊勳碩學鹹精此體。蓋期事雖細,至其比事屬辭,得心注手,巧力並絕,非淹博閎深之士弗能也”。

參考文獻:

[1]龔聯壽.聯話叢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

[2]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嶽麓書社,1985,10.

[3]清·黃仁黼,李扶九.段幹木明校注.古文筆法百篇.黃山書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