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研報告>

城鄉一體化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學問君 人氣:8.02K

根據區委、區政府的統一安排,最近,我室重點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開展調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鄉互補互動、統籌發展的思路和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城鄉一體化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一、近五年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

透過對改革開放20年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歷程的理性思考和認識,我們認爲從1998年起,隨着國家糧食定購政策的逐步放開,經濟結構開始進入了加速調整的時期。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主導產業、工業園區、新城開發和民營經濟相繼興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城鄉經濟社會逐步走上了良性執行的道路。

1、城鄉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區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了28.4億元,比1998年增加13.1億元,年均遞增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了7.76億元,比1998年增加2.03億元,年均遞增6.3%;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了7.45億元,比1998年增加2.94億元,年均遞增10.6%;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了13.19億元,比1998年增加8.14億元,年均遞增21.2%。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調整到了27.4:26.2:46.4。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過程中,農業增加值在全區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這表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區人均gdp達到了8281元(摺合1001美元),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全區gdp的比重爲26.2%,農業勞動力佔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爲51.4%,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利斯·錢納裏的判斷指標衡量,目前我區正處於工業化的前期階段,已開始進入工業化社會;全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計算),標誌着城市化的特徵已初步顯現。

2、城鎮開發建設步伐加快,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顯著增強。近幾年來,隨着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人口明顯增加,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到底,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與1998年相比擴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了14.1萬人,比1998年增加4.22萬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轉移農村人口3000人左右。與此同時,重點小城鎮的開發建設逐步興起,6個建制鎮鎮區面積平均達到了1.1平方公里,集鎮人口平均達到3200人。其中建成區面積最大的總寨鎮達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鎮達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鎮的開發建設,不僅帶動了建築建材行業和房地產業的快速增長,而且也帶動了城鎮工業園區的發展。特別是南郊工業園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已達到7平方公里,入駐企業85戶,完成工業產值4億元,佔到了區屬工業總產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業小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已達到2.2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4戶,完成工業產值7240萬元,佔到了清水鄉鎮企業總產值的81.3%。上述情況表明,我區的城鎮開發建設與城鄉工業發展已走上了互動融合的道路,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具備了中級發展階段的明顯特徵。近些年來,透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培育規模化生產基地,主攻招商引資興辦加工流通企業,使農業產業化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種、蔬菜、草畜、林果、糧食等六大支柱產業。底,全區奶牛存欄達到了2.64萬頭,比1998年增加2.42萬頭,年均遞增64.4%;肉牛飼養量達到了13.25萬頭,比1998年增加5.09萬頭,年均遞增10.2%;肉羊飼養量達到了66.2萬隻,比1998年增加28.6萬隻,年均遞增12%;雞飼養量達到了582.3萬隻,比1998年增加300萬隻,年均遞增15.6%。以洋蔥和溫室(棚)爲主的蔬菜面積穩定在12萬畝左右;糧經制種面積穩定在16萬畝左右;經濟林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糧食麪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從調查分析情況看,我區畜牧業正處於高速增長的時期,發展潛力大、後勁足,應該是今後一個時期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點。目前依調整種植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空間已十分有限,今後種植業發展的着力點應放在產業產品的升級換代上。全區建起各類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184戶。其中,乳品加工企業4戶,肉(蛋)品加工企業4戶,種子加工流通企業38戶,蔬菜加工流通企業28戶,果品貯藏加工企業4戶,糧油加工企業96戶,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業10戶。年加工銷售各類農產品55萬噸,佔到了全區農產品總量的65.5%。全區發展起各類合作經濟組織68個。其中在民政部門登記的22個,作用發揮比較好的有7個。總體來看,目前我區的農產品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發展都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半緊密型聯合體,正處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中級階段。但中介服務組織發展相對滯後,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4、城鄉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區共有中小學195所,在校學生48945人。其中農村學校176所,城市學校19所,全部實現了辦學條件標準化,“普九”各項指標均達到了部頒標準。教育資源能夠滿足社會就學需求,但資源佈局不盡合理,優質資源向城鎮集中的趨勢明顯。城鄉文化設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圖書館和博物館。農村建成達標文化站17個,村組文化室1461個,廣播電視站19個,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程控電話入戶率達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個百分點。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56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鄉鎮衛生院20個,醫護人員1757人,醫療牀位1095張。每千人擁有醫生數2.2人,牀位4.6張,初步形成了三級預防保健網絡。但對照全面小康社會的標準衡量,上述指標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在城市,重點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閒廣場、污水處理、供水供暖、綠化亮化,以及城市電網改造、住宅小區建設和工業園區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區道路總面積達到了302.3萬平方米;開闢公共休閒廣場9處,總面積達到了18.5萬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車站3處,公交候車亭27個,開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能力達到了18.4萬噸;新建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2.9萬噸;建成集中供暖站93處,供熱總面積達到了291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2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5.8平方米;開發建成標準化住宅小區40個,城市人均住宅面積達到了18.4平方米。在農村,累計投資1.5億元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投資508萬元初步完成了農村公路客貨運“村村通”工程,投資1300萬元配套完善了六個建制鎮的.基礎設施,投資2.03億元完成了180項骨幹水利工程,投資4350萬元完成了33項生態治理項目。城鄉基礎設施條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總結分析近五年發展的情況,我們認爲,自1998年以來,隨着我區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的相繼起步,城鄉各項改革逐步深化,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城鄉交流合作日益加強。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五個統籌”的發展方針以後,在這種大背景的影響和推動下,全區上下統籌發展的意識逐步增強,城鄉經濟社會開始進入了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萌芽時期,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最近五年,全區常住人口增加2萬人,增長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萬人,增長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長3300人,固化外來人口8700人,轉移農村人口1.4萬人。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斷增強,農民追求城市生活的願望非常強烈。

二是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從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發展的情況看,隨着城鎮工業園區的興起,大批企業項目突破區域限制向園區集中,以往鄉鎮企業與城市工業分割執行的局面被打破,城鄉工業發展的關聯度逐步加深。從第三產業發展的情況看,在城市批發市場爲農村市場供給商品的同時,大批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從事三產,逐步使城鄉商貿、服務融爲一體,形成了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

三是城鄉發展互爲依託的趨勢日益明顯。集中表現在農村主導產業爲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撐着城市工業的發展。一方面,農村爲城市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土地、農產品、勞動力資源,逐步拉長了城鄉產業鏈條,形成了貿、工、農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爲農村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和人才,隨着城市人流、物流和資訊流向農村的逐步擴散,發達的城市文明在不斷影響着農村。由此可見,城鄉發展已緊緊交織在一起,互爲依託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趨勢日益明顯。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各級政府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爲5008萬元,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爲550萬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比爲9:1;投入城市基礎建設的資金爲2.5億元,投入農村基礎建設的資金爲1.1億元,城鄉基礎建設投入比爲2.3:1。城鄉基礎建設投資的年均遞增率分別爲49.5%和111%。這表明,近年來隨着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被逐步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統籌建設的趨勢比較明顯。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農村擴散的趨勢日益明顯。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城鄉文化相互滲透,科技、資訊交流日益廣泛,資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擴散和傳播,也帶動了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農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在逐步發生變化,農民的法制意識、健康意識、保障意識和追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願望都在進一步增強。

從以上分析可以判斷,我區隨着城鄉產業的逐步融合,經濟領域二元結構的矛盾趨緩,統籌理念開始向社會發展領域延伸,城鄉二元結構逐步突破的趨勢初步顯現。透過近些年的改革和發展,不僅爲推進城鄉一體化創造了條件,也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城鄉發展中存在的差距和問題

1、城鄉經濟發展上的差距。由於受體制、機制的約束,城市、農村在資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別在二、三產業發展過程中,城市聚集了各類城鄉資源要素,並取得了較好的收益。而農村只是廉價提供土地、農產品和勞動力等基礎性資源,大量的收益最終落在了城市,從而導致城市和農村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特徵還很明顯。近五年來,全區農業增加值增長了35.4%,年均遞增率只有6.3%;工業、建築業增加值增長了65.2%,年均遞增率達到了10.6%;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了161.2%,年均遞增率達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增長明顯慢於城市。

2、城鄉居民收入上的差距。,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達到了75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81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擴大爲2:1。同時,有12個鄉鎮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區平均水平,還有9%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元。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爲37.8%,農民的恩格爾係數爲41.7%。雖然這些年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總體來看,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繼續拉大,農民的生活條件遠不如城市。

3、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差距。由於資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統一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步,存在着明顯的二元化現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依政府投資,近些年建設步伐越來越快。而農村道路、交通、通訊、水利設施建設相對落後於城市,興辦各類公益事業都需要農民出工出錢。特別在現行財政體制下,區、鄉財政支出壓力逐年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非常有限。儘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但很難滿足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4、教育、衛生事業上的差距。突出表現在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區集中,大量的農村學生涌向城市,導致城市學校班額超編嚴重。農村校點較多,但教學條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現了逐年減少的趨勢。城鄉師資水平差距拉大,素質高些的教師多數不願在農村執教。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差,整體素質有待提高。農村執業醫生相對較少,技術力量薄弱,醫療衛生條件不如城市。特別是村級醫療保健設施簡陋,農民就醫難的現象依然存在。

5、城鄉社會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實。,城市居民參加養老保險的達到了10646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達到了14122人,參加失業保險的達到了102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達到了13890人。農村社會保障基本不落實,目前只爲“五保戶”提供了低保金,爲部分雙女戶辦了養老保險。除此外,農民均不享受社會保障。近幾年隨着城市的開發建設,城郊土地被大量徵用,“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

透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爲,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化發展格局,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如果像過去那樣,單向推進農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難以有效地解決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現階段要加快城市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立足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統籌考慮城鄉關係和工農關係,着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對市場取向的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進行整合和並軌,從體制上求創新、機制上求突破,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內容在於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就是要透過統籌規劃、統籌政策、統籌產業、統籌資源等,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別,使城市與農村成爲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的統一體,實現城市與農村的共同繁榮、共同富裕。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目前還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突出表現在: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調查情況顯示,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問題,部分幹部羣衆思想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簡單的讓農民進城,而是要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農村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和農民生活向城市看齊;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變相的“劫富濟貧”,不能以減緩城市發展速度、降低城市發展層次爲代價,關鍵在於改善城鄉關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個模式發展,而是要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走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要準確把握和認識城鄉一體化的本質內涵,必須走出上述思想認識上的誤區。

二是發展規劃不統籌。集中表現在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發展上各自爲政、自成體系,尚未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指標體系,部門之間、鄉鎮之間協調性差,缺乏必要的規劃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鎮和康居工程缺乏統一規劃,重視單項工作的年終進度,不重視社會投資的整體效益,指導工作上缺乏依據,落實工作上缺乏連續性。由於整體規劃不健全,一些具體的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難配套。如小城鎮建設、康居工程、旅遊開發等都沒有總體規劃,目前還停留在探索實施的階段。

三是政策體系不完善。突出表現在支援小城建設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籌資渠道窄,鄉鎮拿不起,銀行貸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間投資進不來;支援社會事業發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別是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除國家投資以外,基本由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負擔,籌資渠道越來越窄。

四是體制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公共財政體制、城鄉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土地流轉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不夠,一定程度上制約着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

五是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不協調。從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工業化既是城市化、產業化的前奏,也是動力源。而從我區的實際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中,建築業年均遞增率爲21.6%,工業年均遞增率爲4.8%,工業增長速度相對較慢。相反,由於大規模的投資拉動,城市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這說明,我區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業化的基礎之上,而主要是第三產業推動和規模投資拉動的。城市具備了承載人口的能力,但工業不具備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目標和原則

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爲指針,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爲目標,着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統籌城鄉產業佈局,統籌城鄉政策體系,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科技向產業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爲動力,以科技進步爲支撐,以實施“五大戰略”爲重點,主攻“一城四鎮、一帶雙沿”(即:中心城市、四個小城鎮、城郊、沿路、沿山經濟),做強工業增長極,培植城郊經濟帶,壯大農村產業羣,努力實現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人口與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是: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15年,全區gdp達到80億元,年均遞增9%,人均gdp達到16000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7億元,年均遞增13%,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到21:38:41;全區財政收入達到5億元,年均遞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區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消費結構明顯改善,城市、農村恩格爾係數分別下降到30%和35%左右;電話入戶率達到90%以上,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00%,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0%,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根本改善,城鄉差距明顯縮小,人民普遍過上富足的生活。

——社會公益事業配套完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體系健全,農村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文化設施比較完善,農村文化事業長足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90%以上的農村人口參加社會統籌保障;城鄉公共衛生體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擁有醫生數達到3人。

——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普遍加強,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全面落實,社會秩序良好,羣衆安居樂業。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係更加協調,社會步入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和諧優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發展之路,提前五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堅持以下五條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的原則。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着眼於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充分考慮區域長遠發展與品位檔次的提升,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設計,科學制定完整的規劃體系。要明確分區功能和產業發展重點,合理佈局,凸現地方經濟特色。

2、堅持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的原則。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從鄉村經濟條件、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出發,分區域、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城鄉一體化,做到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步實施。

3、堅持以人爲本、生態環保的原則。堅持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擺在第一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立足當前,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

4、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既要明確政府職責,注重發揮好政府在城鄉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引導推動作用,又要堅持按市場機制運作,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放開一切可以放開的領域,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模式,運作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走經營資本、經營資源的路子。

5、堅持城鄉統籌、互補互動的原則。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着眼於城鄉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業化、城市化、產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能顧此失彼。既要不斷增強城鎮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構築更高的發展平臺,又要增強農村產業發展的實力,引導科技向產業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推動土地集約化經營,逐步形成城鄉協調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

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五大戰略的實施:

1、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加快城鄉工業化進程。以園區建設爲重點,以項目建設爲支撐,以科技創新爲動力,擴大工業總量,調整優化結構,培植工業支柱,爭創名優品牌,提高經濟效益,做強城鎮工業增長極,拉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到2015年,全區工業增加值達到17億元,年均遞增13%;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21.3%,提高6.7個百分點。一是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構築招商引資平臺。在堅持抓好南郊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同時,加快實施西郊工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完成園區道路、水電、通訊、綠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滿足企業項目入駐的要求。進一步理順工業園區管理體制,儘快形成封閉管理、獨立執行的管理服務機制,從入駐手續、項目審批、企業融資、工商稅務、權益保障等方面,爲入駐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務,真正把工業園區建成招商引資上項目的平臺。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清水、總寨等鄉鎮工業小區建設規劃,多渠道籌資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狠抓項目建設,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堅持大小並舉,內外結合,城鄉配套的原則,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聚集效應,舉全區之力,千方百計招商引資上項目。既要搶抓機遇,爭取國家、省市和外商投資,集中精力發展大項目和重點企業,又要立足資源優勢,突出重點產業,引導和鼓勵城鄉民間投資,發展中小企業項目,培植工業發展的後續梯隊,謀求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力爭到2015年,工業經濟中園區工業所佔比重達到80%以上。三是調整優化結構,培植工業發展支柱。調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術看齊,調整的目標是加快產業產品升級換代步伐,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調整的重點是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物製藥、新型建材和名優傢俱。逐步拉長加工產業鏈,形成工業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培植一批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四是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爲核心,進一步規範公司制改造。要適應市場需求,積極探索實踐,建立出資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大會各司其職、相互激勵、相互制衡的管理機制,切實加強企業成本資金、產品質量和生產安全管理,提高企業執行質量。

2、實施產業富民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按照“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的模式,以產業發展爲支撐,加工企業爲龍頭,機制創新爲重點,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是壯大農村優勢產業羣。在逐步改造提升糧食、林果等傳統產業的同時,沿路鄉鎮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種,沿山鄉鎮主攻肉牛、肉羊和優質牧草,推動戰略性主導產業規模化擴張,發展集約化經營,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產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此基礎上,積極開發肉雞、菌菇和特色水產養殖,培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二是做強加工龍頭企業。堅持“扶強、扶優、扶大”的原則,抓好現有龍頭企業發展。特別要支援那些經營機制好、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輻射面廣,與農戶關係密切的龍頭企業,集中精力做大做強。在此基礎上,大力開發果蔬飲品、畜禽產品加工,向農畜產品加工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三是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要引導龍頭企業、大戶能人、鄉村組織和涉農服務單位興辦各類服務實體,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與此同時,要引導一些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以入股或租賃的方式固化原料生產基地,把農民的土地納入企業集中經營管理,建立企業、農戶之間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逐步形成緊密型利益聯合體。透過創新完善運作機制,促進土地向業主集中,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