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中學生德育情況調查報告

學問君 人氣:2.01W

社會上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侵蝕着中學生的思想。小編爲大家蒐集的中學生德育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中學生德育情況調查報告

××市委辦公廳綜合處:

最近,我們對××市中學的德育狀況進行了調查。在4個城區和××區分別召開了中學校長、教師和中學生座談會,走訪了部分學生家長,並對1000餘名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的情況看,20××年以來中學的德育工作得到加強,中學生的思想狀況有了好轉,但也存在着令人憂慮的問題:

——不關心政治的傾向。問卷調查中,有45.4%的學生表示對政治“不感興趣”;17.2%的學生認爲當前應“少談些主義,多研究些實際問題”。中學生中流傳着一句話是:“學好數理化,什麼制度都不怕。”

——缺乏革命理想。問卷調查表明:在學習目的上,選擇“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的,初中生佔46.6%,高中生僅佔29%,有26%的初中生和47%的高中生選擇了“實現個人價值”。在選擇高考志願時,表示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的,在1015名學生中僅有30名。 ——追求享樂比吃穿。問卷調查中,有53.6%的初中生和61.7%的高中生認爲“人生的價值在於索取”,而不是奉獻。中華民族勤勞節儉的美德,在許多中學生中已經越來越淡薄了。教師反映中學生比吃、比穿、比享樂成了一種風氣。有48.1%的初中生和55.3%的高中生,平時一個月的零花錢爲10-50元左右;23.3%的初中生和16.7%的高中生一個月零花錢在50元以上。有些學生過一次生日要花掉二三百元。××區一個初三的學生請了18名同學,花了100元爲貓過生日。

——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近幾年,在中專、高中學生中過聖誕節、愚人節、情人節、感恩節、復活節等西方傳統節日的學生逐年增加,據市有關部門調查,目前已達到70%以上。中學生們說:“還是人家的節日好,文化品味高。”據×××、××××、×××、×××、××等新華書店反映,購買西方、港臺的言情、武俠類小說的讀者中,中學生佔80%。 ——拜金主義影響比較嚴重。一方面,學生中厭學情況比較突出,據對一些非重點中學調查,厭學率高達70%。另一方面,課餘時間去“練攤”撈錢的中學生逐漸增多,他們認爲,“學了半天也考不上大學,不如撈點實惠算了”,“個體戶沒文憑,照樣發財過好日子。”有些學生甚至不走正道違法亂紀,據市公安局統計,19××年因違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在校中學生共有424人,犯罪率比去年有所上升,其中60%以上爲盜竊、搶劫和詐騙等犯罪。 上述問題並非個別現象。調查中我們感到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的因素很多,情況複雜,就教育和教學方面說,有“四個不適應。”

一、整體工作不相適應

目前,“德育爲首”還停留在一般號召上,在學校的工作中還沒有擺到應有的地位。“校長抓硬件,各科抓分數,學校抓升學率”,這反映了衆多學校的現狀。一些老師說:“目前各校普遍重視硬件,忽視軟件,升學率成了校長的生命線。”有的中學校長,三年沒有參加過政治教研組的工作研究。還有一種普遍現象是,搞文理科(如歷史、地理、數學、物理等)教學的教師,大都缺乏德育意識,講課中單純傳授知識,不對學生思想教育,有些教師連起碼的政治術語都不懂,也不學習,似乎德育只是政治教師的任務,與己無關。 而專職搞政教和思想工作的教師,處於“人自爲戰”的狀態。由於學校政教處、政治教研室、班主任和團委“四支隊伍”,分別歸主管德育的校長、主管教學的校長和黨總支(支部)書記管,使德育工作難以統一安排,形不成合力。況且,班主任和團的活動能夠佔用的時間極少,加起來一週只有兩節課,還常常被擠佔;而政治課實際上成了“應考課”、“升學拉分課”。一些老教師說:“升學第一、分數第一、智育第一的問題相當突出,是建國後教育與教學失衡的最嚴重時期。”“三個第一”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據對19個重點和非重點中學的調查表明,目前中學生的政治思想水平與文化素質逆向發展,升學率高的學校,學生的政治水平反而比較低。如在政治觀點上,選擇“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祖國才能繁榮富強”的,重點中學佔65.1%,而普通中學則70%;城區中學佔62%,郊區中學則佔85%。再舉一所重點中學的例子:×××中學去年曾對500名學生進行調查,有85%的學生把“學成出國”作爲志向,認爲“科學無國界,哪裏條件好就在哪裏工作”。1990年以來,該校有23名尖子學生不考國內的大學,直接出國求學去了。一名學生還給美國一個老闆寫信表示:“如能去美,將終身爲貴公司效力。”教這些學生的一位老教師眼含熱淚地說:“我們千辛萬苦,培養出來的學生怎麼是這個樣子?”

“德育爲首”的方針如何在學校真實落實,學校這一方面,要克服“一手軟”的問題,把德育貫穿到各項工作和各科教學中去,在“全面發展”上做文章;而政府教育部門,怎樣評估學校的工作,怎樣考覈校長的政績,怎樣加強德育的輿論導向,怎樣建立德育考覈機制等問題,亟待認真研究加以改進。

二、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不相適應

第一,理論與學生的實際相脫節。多年來,中學生政治課的一些內容,如,世界觀、人生觀、生產關係、商品經濟等,從概念到原則,照本宣科,既忽視了少年的特點,使得中學生在思想修養上急需的營養得不到,又把難以理解的東西生硬灌輸,使其感到枯燥、厭煩。問卷調查中有67.9%的初中生和54.5%的高中生認爲政治課“缺乏吸引力”,“深奧難懂”。有些學生說,還不如小學的道德教育呢。一些教育工作者稱之爲“缺氧補鋅”、“缺水施肥”。另一方面,過多地與社會教育雷同,造成了思想教育的“運動式”局面。教育界普遍反映,“現在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大的活動控中央的檔案精神搞,小的活動按上面的要求搞”、“只有短打,沒有長拳”、“跟着成年人南征北戰”,這不利於政治教育的漸進性和系統性。

第二,傳授與意願相脫節。這個問題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學生普遍不滿意死記硬背的方法,而教師則一以貫之,讓學生劃重點、背條條,甚至要求達到一字不差的程度。一位學生反映:“政治考試答卷,意思答對了還不行,順序號差了也不能算對。”學生們認爲,在課堂上出點題目大家討論,比死記硬背好,你說教,我死背,管啥用。其二,學生關心的問題教師倒不講,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以求解答,老師則避而不談。例如一名初二的學生問:“以前資本主義國家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現在他們想方設法讓我們搞資本主義,我們爲什麼還要反對和平演變呢?”回答是:“你不應該這樣認識。”但究竟應該怎麼認識,便無下文了。

第三,教書與育人相脫節。過去對學生鑑定,要針對學生的缺點寫幾條“希望”,現在有些學校爲保升學率,竟開會要求教師對學生不寫希望,結果使學生的鑑定“千人一面”,看不出品行差別。有的學校甚至把“三進宮”的學生鑑定爲“好學生”,還“建議當幹部”,擡出去了事。爲追求升學率,還有這樣的事:有的學生成績差,教師對他說:“你回家呆着吧,我照樣給你文憑。”

如何解決好青少年德育內容的層次性、系統性和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問題,應列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以適應貫徹“德育爲首”方針的需要。

三、政教師資不相適應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形勢下,德育工作的任務越來越艱鉅,而目前專職德育教師隊伍的狀況還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一些青年教師的政治素質差,如全市近3000名35歲以下的專識德育教師(佔德育教師總數的26%)中,約70%的人沒有入黨要求。一所重點中學的党支書記在找幾名青年政治教師談話時,問他們對入黨問題有何想法,他們說:“這個黨將來怎麼樣還很難說呢,現在不想考慮。”有所中學的.3名青年政治教師問老教師:“您真的信仰馬列主義嗎?看來真信的就剩你們這一代了。”有的青年政治教師還在課堂上公開宣傳錯誤思想,說“社會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這是書上寫的,信不信由你們,反正我是不信的。” 許多老政治教師普遍反映這幾年極少對教師進行政治思想培訓,感到知識老化,難以適應。一名政治教研組長說:“已經5年沒對我進行政治思想培訓了,東歐、蘇聯劇變後教師隊伍本身思想上就有許多困惑,怎麼去教育學生?”另一位區教研中心主任說:“我們是後知後覺,卻得先講,好像我們這些當教師的天生下來就通曉天下事,思想永遠正確,無需再受教育了。”一些教師講;“五六十年代還能聽到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市委領導作的時事政治報告,現今多年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普遍反映的另一個問題是,教師與社會生產實踐接觸的機會太少。一些教師說:“我們現在和學生一樣,是家門、校門兩點一線,連農村和工廠都沒去過,讓我們怎麼講聯產承包、講社會化大生產。所以也只能照本宣科,有時甚至道聽途說。”

專職德育教師隊伍不僅素質不高,而且人心不穩。據對912名專職德育教師的調查,34%的教師認爲“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不如其它工作,想改行。”4個城區的中學中,政教主任每學年有三分之一的人改行,而且德育教師是“出多進少”,已有近一半的學校政教幹事不足。××區一所學校初、高中共30個班,只有2名政教幹事。

目前35歲以下的中學青年教師佔全市中學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到下世紀他們就是中堅力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擔將落在他們肩上,但是目前相當一部分青年教師的政治素質是令人擔憂的。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培訓確實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任務。

四、社會配合不相適應

調查問卷中,有92%的學生表示對社會實踐的德育形式具有濃厚的興趣。但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難。學工企業不接待,學農農村不歡迎,學軍缺乏經費。如,學校組織一次百名學生學軍,10天就需交1萬元。按照國家教委的規定,必須組織高一的學生參加學軍鍛鍊。全市目前共有高一學生5萬餘名,每年就需軍訓費500萬元。在教育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學校只能靠創收等方式進行自籌,而目前全市中學有三分之二的校辦企業難以爲繼,交不起軍訓費。在這種情況下,去年全市有66%的中學只好把軍人請進學校,教學生走一走正步,其效果與軍營生活的實際鍛鍊相差甚遠。有的學校因交不起錢,又找不到其他途徑,只好讓學生自由組合、自找門路去參加社會實踐,結果有的學生便去街上“練攤”,反而產生負效應。一些文化場館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學生收費不合情。有些紀念館除門票外,館內各展廳還另行收費。××區一所中學組織200名學生去百里外的一座革命紀念館參觀,因門票貴學校交不起,結果未進展廳就整隊返校。對此師生很有意見,有關部門應當加以改進。

社會上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商品,侵蝕着中學生的思想。據統計,××市城近郊區擁有錄像機的家庭已有30%,錄像設備已成爲一重要的、日益擴展的文化傳播渠道,尤其是對中學生更具吸引力。但是,市場上的錄像帶大部分是“舶來品”,不少內容渲染暴力、色相,加上屢禁不絕的色情書刊,成了腐蝕學生思想的“兩大毒素”。據市勞改局介紹,青少年罪犯中,有70%是看了不健康的錄像或書刊後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些教師說:“我們千言萬語,抵不住一個鏡頭。”去年夏季,市公安局破獲了一個由在校學生組織起來的叫“十三太保”的流氓團伙,他們多次進行搶劫等流氓活動,作案手段令人咋舌。據他們交待,全是從錄像中學來的。去年某校高二班傳進了一本黃色書籍,22名學生看後,有10人發生了兩性關係,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有青年就不能勝利”。培養青少年必須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努力,各行業各部門都要採取切實措施,同學校密切配合,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多出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