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導遊詞>

鞍山千山導遊詞7篇

學問君 人氣:2.85W

作爲一位傑出的導遊,有必要進行細緻的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具有形象、生動、具有感染力的特點。怎樣寫導遊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鞍山千山導遊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鞍山千山導遊詞7篇

鞍山千山導遊詞1

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總面積44平方公里,素有“東北明珠”之稱,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他南臨渤海,北接長白,羣峯拔地,萬笏朝天,以峯秀、石峭、谷幽、廟古、佛高、鬆奇、花盛而著稱,具有景點密集、步移景異、玲瓏剔透的特色。千山爲長白山支脈,主峯高708.3米,總面積72平方公里。山峯總數爲999座,其數近千,故名“千山”,又名“積翠山”、“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千山“無峯不奇,無石不峭,無廟不古,無處不幽”。古往今來,一直是吸引衆多遊人的人間勝境。

千山,以奇峯、巖鬆、古廟、梨花組成四大景觀。按自然地形劃分爲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個景區。包括20個小景區和228處風景點,分佈在幾條溝谷內。景色秀麗,四季各異,是集寺廟、園林於一山的風景旅遊勝地。盛夏時節,這裏氣候極爲涼爽,空氣特別清新,到千山避暑度假絕對是您的明智選擇。

千山,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春天梨花遍谷山花滿壑;夏天重巒疊翠,鬱鬱蔥蔥;秋天漫山紅葉,落霞飛虹;冬天銀裝素裹,雪浪連綿。美景佳境終年紛呈,吸引遊人流連忘返。千山不僅以其秀麗風姿吸引衆多遊客,更適於癡迷於自然山光水色、松青花豔的攝影愛好者一年四季從事創作。5月的千山,到處是盛開的梨花,嫩綠叢中,花香襲來沁人心脾。6月初夏的千山,松濤陣陣,樹影婆娑,似在上演着綠色的圓舞曲,給人以和諧、優美的感覺。金秋十月,藍天白雲下,漫山遍野處處金黃,觸目皆是染霜紅葉,是攝影採擷收穫的黃金季節。12月的千山到處是銀裝素裹。風雪中,松柏更加挺拔,山勢尤爲峻奇。難得的冷峻壯美,更會使攝影創作美不勝收。

千山,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統一,而宗教文化是千山人文景觀的主體。“臨山已諦金鐘響,入廟先聞玉爐香”。千山有寺、觀、宮、廟、庵等20餘處,宛如一顆顆閃光的寶石,鑲嵌在奇峯秀谷之中,使古老的千山更加迷人。這些古老而宏偉的寺廟,有的高聳於險峯之上;有的依偎於羣山環抱之中;有的坐落在向陽坡上;有的隱蔽在古鬆怪石之陰,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爲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緻、幽靜的動人畫面。正如清初鎮國公愛新覺羅高塞在詩中描寫的那樣:“梵宇起中天,香巖響碧泉。虛堂清曉露,幽壑靜鳴蟬。恣引螺峯翠,鬆含像巔煙。寺以峯爲屏,山借寺爲顯。”除廟宇外,還有無數洞、塔、亭、碑也是千山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鞍山千山導遊詞2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鞍山千山旅遊!

千山,古稱千朵蓮花山。位於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南臨渤海,北祖長白,總面積72平方公里,是我國重點風景名勝區。雖無五嶽的雄偉,卻有千峯之壯美,以峯秀、石俏、谷幽、廟古、鬆奇、花盛而著稱,具有景點密集、步移景異、玲瓏剔透的特色。千山屬於‘園林寺廟型風景區’,自古以來就有“無峯不齊、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北部景區廟宇成羣,名聲繁多,風景優美,是千山景觀的精華所在。

站在千山正門廣場,首先進入視野的是兩根‘千華寶杵chu’。“千華”是取其千年華夏之意,“杵”是佛教的一種兵器,能降妖伏魔,驅邪安邦,所以,千華寶杵又具有鎮山之意。寶杵分左右兩根,左爲道教,右爲佛教。

千山大門是一座大型仿古山門,正中匾額上書‘千山‘兩個大字。千山歷史悠久,曾引歷代帝王將相和文人雅士來遊覽觀賞,他們留下了許多詩詞、遊記。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將來,千山都以其秀麗多姿的景色款待八方來客。

這是鞍山道觀之首的無量觀,是道教徒在千山建立起的第一座道院。始建於1667年。無量觀爲千山道教最大廟宇,共分6個建築羣,19幢建築。從山下至山巔,人文景觀星羅棋佈,有明清開發的摩崖,有前人開鑿的古洞,還有衆多的廟碑和塔體。特別是於自然景色渾然一體的殿宇,或聳立於山巔,或相倚於崖下,或半懸于山澗之上,或嵌於峭壁之中。這裏現有西閣、羅漢洞、三官殿、老君殿等建築,景點繁多,素有這樣的說法:走進無量觀,景點連成片,石、塔、鬆、洞、天處處惹人戀,欲要細觀賞,至少一天半。

西閣是無量觀最優美的建築,石牆的門額上刻有‘小蓬萊’三字,內又有一碑樓式小門樓,上額刻‘紫氣東來’四字。

祖越寺爲千山五大禪林之一,殿宇與自然景色渾然一體。初建於唐代,相傳祖越從寺前經過,故名祖越寺。遊覽祖越寺,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山門”。山門又稱“三門”,即數字的3,“三”象徵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這裏是龍泉寺。龍泉寺始建於隋末唐初,坐北朝南,居於羣山環抱之中,是千山僧廟之中規模較大的一座。但隨着歷朝歷代的山火焚燒、山洪沖洗都已不復存在,留下來的早期建築都是明朝的建築風格,爲單檐歇山式建築。黃山有迎客鬆,千山有迎賓石。俗語說:鬆迎客,文質彬彬;石迎客,實心實意。

沿石徑而上,東西兩山欲合處是一道石砌山門。古剎龍泉寺的第二道山門,走進此門也就走進了中國第一部反特故事影片《古剎鐘聲》的外景拍攝地。

後世盛傳這裏是王爾烈借館讀書之所,據此現已將其闢爲“王爾烈書房”。王爾烈是遐邇聞名的遼東才子。進入書房,會看到王爾烈70大壽文武百官送給他的百壽書畫,其中有大學士紀曉嵐畫的鶴和禮部尚書劉墉寫的“壽”字。

五佛頂是北部景區最高點,爲千山風景區的第二高峯。這裏流傳着“登不上五佛頂,看不盡千山景”和“山高不過仙人臺,廟高不過五佛頂”的說法。五佛頂開發於明萬曆年間,由於山頂時光禿禿的山峯,其上多沙而少土,無草無木,如僧人光禿的頭,故名‘佛山頭’。

在五佛頂羣山簇擁中,有一座上闊下窄的山峯,有古城遺址,真是“山上有城,山中有峯”。山峯於古城渾然一體,這就是千山著名的古城峯。這古城的獨特魅力,會使遊人沉入到那久遠的歷史長河中,追溯那中華民族的滄桑歲月,尋求那美麗的傳說和史實,更加激勵我們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懷。

千山風景名勝區共有名勝景點380多處,我們不可能一天內游完。爲了不虛此行,其他的著名景點以及一些神奇的美麗傳說,我會在下山的路上再細細道來,以便各位對千山風景名勝區有更多的瞭解!

鞍山千山導遊詞3

千山,是東北的一顆璀璨地明珠,是國家4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千山,是有着悠久地歷史和文化淵源;千山,也是歷代文人才子、英雄豪傑薈萃之地。

千山的地域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青州北域;春秋戰國之遼東郡和漢魏之新昌、安市、遼隊、仙鄉、鶴野、鐵州……,然而,這時期之千山,是以橫山、白巖山、室韋山、千峯等名之。據《辭海》第六版中“千山”詞條其釋義爲①“遼寧省東南部。遼東半島主幹山峯。東北接長白山,西南止於大連市老鐵山。主要由片麻岩、花崗岩和石灰岩構成,因受長期侵蝕,大部成爲波狀丘陵地。海拔500米左右,高峯有老禿頂山(1325米)、步雲山(1130米)、綿羊頂子山(1045米)等”。②遼寧省鞍山市東南。全稱千華山,爲千山、華表山的合稱,簡稱千山。又稱積翠山、千朵蓮花山。屬千山山脈。海拔708米。重巒絕壁,風景秀麗,名勝古蹟頗多,其中以祖越、龍泉、大安、中會、香巖等五大禪林最負盛名。現存廟宇20座。構成山石寺廟園林融爲一體的風景區。爲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兩宋及遼、金、元之際,是以千峯、千頂山、室韋山、華表山,乃至明清之後以積翠山、千朵蓮花山名之。統稱千山或千華山。

千山,不但是風景名勝之地,而且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其佛教、道教從漢魏漸入千山,千山佛教主要是密宗與華嚴、淨土等諸宗的融匯形成之毗盧派,禪宗之曹洞、臨濟兩派,唐以後進入鼎盛時期;道教主要是四大派系即:龍門、華山、蓬萊、金山派,至元明之際進入鼎盛時期。所以,千山是融佛、道兩教共處一山,因此,千山乃是全國最具特色的名山之一。

千山,也是遼東文化發祥之地。商周有箕子在遼東傳播中原文化、文明和禮儀;漢魏有管寧、邴原、華歆、太史慈、國淵、王烈諸人,管寧、邴原、王烈素以遼東三傑而著稱。這些人避戰亂在千山地區,辦學授徒,傳播文化和禮儀、文明。遼金之際,有遼東三傑之一王烈的後人王庭筠,高德裔、王寂等人也都爲千山文化做出傑出的貢獻。明清之際有程啓充、陳夢雷、曹寅、曹雪芹等都是從千山地區走出的文人學者和風流名士。尤其曹雪芹的一部《紅樓夢》,譽滿天下,開中國古代小說之先河,併成爲傳世佳構而譽海內外。還有諸如函可、劉廣濤、王爾烈、孫昭、裕瑞、袁鎮南、陳景元、宋作賓,乃至張學良、張海天、黃顯聲、鄧鐵梅、苗可秀等等,這些人都在爲千山添光增色。

千山,以其悠久的歷史和風景名勝、風情風物,響譽海內外,並以獨特的風姿,豐厚的文化內涵和魅力,招來了四面八方大批遊人,來這裏觀光旅遊。《千山導遊詞》一書的出版,彌補了千山多年來沒有《千山導遊詞》的缺憾。無疑這本書也爲來千山的遊人帶來更多的方便。遊人會從這本書得到理念上的瞭解和認識。透過《千山導遊詞》的引導、介紹,加之身入其境的實地遊覽觀光,走進千山,瞭解千山,認識千山,並會產生新的境界,新的思緒。

當然,《千山導遊詞》一書的,運用散文的筆法,結合千山風情生動、簡潔、明瞭地概述千山全貌,爲遊人增添了更多的藝術遐思。《千山導遊詞》以真實的文獻史料,生動形象的文學色採,引導遊人,未入千山先?千山的那種勾魂攝魄的想象空間和審美理念,更增加了對千山的感染力。

毋庸置疑,進入千山的人文世界,自然形象帶有明顯地域色彩,千山以山水景物爲中心,同時又包括依附於山水而存活的各種動植物,並涵蓋季節氣候,既可以是遊人的眼中之物,亦屬於遊人想象理念之產物,也可以運用遊人的'想象、聯想手法而創造的心中之物。真是“遊遍千朵蓮花山,歸來滿眼帶芳鮮”。

概而述之,《千山導遊詞》一書既具其文獻價值、文學價值和旅遊文化價值。所以,《千山導遊詞》是一部散文作品,同時也爲千山文化增色。

鞍山千山導遊詞4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千山,又稱積翠山、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總面積44平方公里,素有“東北名珠”之稱,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千山,以奇峯、巖鬆、古廟、梨花組成四大景觀。

仙人臺,又名觀音峯,位於南部遊覽區諸山脈之巔,大安、中會,香巖諸寺和五龍宮諸廟宇拱衛之中。海拔708.3米,爲千山風景區最高峯。峯奇,地險,峯頭似蛇背,長20餘米,寬10米,峯頭西端,撅起一巨大石柱,呈四棱形,高7米,直徑約20米,由東稍北傾斜,狀如鵝頭,故俗稱鵝頭峯。西南北三面均爲峭壁深淵,唯東一面可行。明朝初年,在峯頂大興土木,將半球峯頂變成一平臺,修建成仙人臺。

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盤,周圍安放八仙和南極壽星的石雕坐像,布陳爲慶壽,奕棋行圖。鵝頭下峭壁上,有一佛龕,內浮雕一尊半身觀音菩薩像。佛龕之上橫刻"仙人臺"三個篆字,系清光緒舉人徐景濤所題。鵝頭峯原名華表柱。

鞍山千山導遊詞5

千山南臨渤海,北接長白山,是著名的道教勝地,因爲由近千座形似蓮花的奇峯組成而得名,自然風光十分秀麗。千山風景區主要由仙人臺國家森林公園、大佛景區、天上天景區、五佛頂景區組成。

千山景區的景點比較多,基本來此的遊客以一日遊爲主,如果想要全部游完景區內精華景點的話,建議坐景區內電瓶車、徒步和纜車結合的方式遊玩最佳。

進入山門便是一條林蔭水泥大道,道路兩旁滿目翠綠,路上可以看到蓮花石和生態綠道的景點。之後便可來到財神廟和無量觀,無量觀是一個小的道觀,從這裏開始需要沿着石階,一路向上攀爬,沿途可以看到無量石、太極石及木魚石。之後便到了一線天,此處非常狹窄,只能同時容納一個人經過,走到盡頭拉着鐵鏈向上爬一小步便登上了天上天。這是一個小山脊,四周都是鐵欄杆,很安全,但由於山脊面積不大,最多可容納十幾名遊客,所以登上之後需繼續向前下山。

繼續向前來了七重天和九重天,這兩處和之前一樣,也是全部石階,兩旁欄杆。之後會經過天外天和佛山峯兩個景點,再向上便到了五佛頂。這裏是千山景區最高處,爬到這裏用時約3、4個小時。如果體力還可以的遊客,可以在此沿百鳥園步行下山,體力不支的遊客可以選擇乘坐纜車下山。

纜車下山後便有景區電瓶車可坐到大佛寺,從大佛寺開始一路向上可至千山彌勒大佛,這座大佛有着千年歷史,最值得看的是大佛胸前一串天然形成的佛珠。之後從大佛步行至山腳下一路可參觀龍泉寺、龍潭湖、圓通觀和祖越寺,最後返回景區大門。

鞍山千山導遊詞6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經遼陽、海城、蓋州、岫巖,止於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峯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爲“園林寺廟山嶽型風景區”,被譽爲“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築,到遼金已發展成遠震遼左的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佈局巧妙,建築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爲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緻、幽靜的動人畫面。衆多寺廟終日香菸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現以來,轟動海內外,成爲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繹不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蹟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嚮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遊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遊,並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讚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 千山物產豐富。百年以上古鬆萬餘株;各類動物60餘種,特產水果10餘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閒娛樂勝地在風景觀光區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閒娛樂勝地,這裏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熱水資源佔鞍山地區已查明地熱水資源50%以上,目前年採水量85萬立方米。

天上天景區

天上天景區位於千山風景名勝區北部,東起千山正門,西至,五佛頂,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爲千山第二高嶺,山峯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錯落其中,以峯奇,石奇,鬆奇而著稱。是千山一個高嶺遊覽區,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遊覽過此景區。相傳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無量觀“振衣岡”上抖過戰袍;金代皇帝世宗完顏雍曾到千山靈巖寺探望其母貞懿太后;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皇帝也都到或從遼阻古城望千山,並留下遺蹟題詞和詩文。王爾烈陪同嘉慶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塊“木魚石”、即曹雪芹寫的石頭記(紅樓夢)中那塊有靈氣石頭,金世宗住的遺址、蟄龍亭、博愛樹、貞懿太后住的遺址內出土的30多萬枚銅錢均在景區範圍內。 1996年在景區內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覽殿,殿爲高臺基單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雕粱畫棟,在,其後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內嵌青石板雕像千山傳說:仙子繡蓮、童子奕棋、令威化鶴、薛才徵東、無佛五佛、御賜龍泉、伏虎禪師、香巖雪庵、全後修禪、敕建龍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無根奇石、太琳鑄鼎、釋道同源、康熙巡遊、寓居龍泉、嘉慶尋石18幅,遊覽至此品佛、仙之悠,睹聖君、明主之奕彩、回顧歷代珍聞,逐幅賞玩,體會中滋味、定能生悅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區以自然景觀爲主,以奇峯、怪石、古廟、巖鬆而著稱。千山道觀無量觀和五大禪林之一的祖越寺位於此景區。景區由正門至御覽峯爲上段,至玉霞關爲中段,至五佛頂爲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峯,下看奇鬆。景點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無根石、木魚石、鸚鵡石、可憐鬆、探海松、望天蛙等100餘處。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主峯天上天,盡覽千山的秀美景色。天上天景區有全國、民間普遍信奉的喜神、財神、三星(福、祿、壽)、文昌帝君等民神爲主的喜神殿、財神殿、文昌個閣。該景區每年舉辦的增福、添壽、發財的禮拜祭活動,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們求學進取的可祿之星。正如古歌謠雲:福星高照把福施,祿星送印下祥雲。壽星騎鹿獻蟠桃,吉星高照喜盈門。

無量觀

無量觀是千山最早的一座道觀,始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又名無樑觀或無糧觀,關於名字的來歷也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劉太琳是全真教龍門派第九代弟子,奉師命來千山擴大道教勢力,可是當他來到千山後,寄居在佛教寺院裏,開始僧人對他十分尊敬,後來發現劉太琳有傳道入山的跡象,於是把他軟禁在後山羅漢洞內,劉太琳寄居在此心情十分苦悶,於是40餘日不進飲食,後來同門俗家師弟洪將軍來看他,發現他的境遇十分狼狽,於是幫助他修建起道教廟宇,後來起名時,因劉太琳40餘日無糧,而且羅漢洞是無樑洞府,於是起名無糧觀或無樑觀,後來取道教功德無量改名爲“無量觀”,於是劉太琳便成爲千山道教的“開山祖師”。

無量觀位於千山北溝,地處羣山環抱之中,山勢巍峨,峯奇石怪,蒼松翠柏,簇擁四周,空明天朗之時,風光繚繞,紫雲:籠罩,四時風景如畫。有人曾贊喻:“來到無量觀,景點連成片,鬆塔石洞天,處處惹人戀,若想細觀賞,須得一天半”。“塔”是歷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許多風景勝地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塔。千山的塔多爲墓塔,是道士羽化和和尚圓寂的葬身之地,無量觀的塔就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五座古塔。玲瓏塔是千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始建於唐代,高十二點三米,六角十三級。塔身是花崗岩砌築而成,玲瓏塔掩映在茂密的松林中,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映襯塔頂時,分外輝煌,秀麗壯觀。

六角九級飛檐斗拱的寶塔即是藏真塔,又名許公塔,是無量觀第十一任道長許信友大師的羽化墓塔,共花費百餘萬元,許信友大師六歲出家直至”95年,羽化,享年91歲,他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道教事業,是我國道教三元老之一,他一生的貢獻是促進千山佛道兩教的團結合作,並且化緣三百餘萬元修建了無量觀東閣,完成了開山祖師劉太琳的遺願,因此,人們不惜重金爲他修建了這座壯觀的羽化墓塔,以紀念表彰他的功跡,這座塔高是13,32米,用雪花石雕刻而成,浮雕爲漢白玉。

沿着許公塔繼續前行,有一上尖下寬的巨石臥在路邊,名爲拴馬石,上面有一圓洞,即用來拴成繩的,因爲寺廟爲聖地,不許牲畜入內,所以人們在朝拜時,都要把馬匹拴在此處,古人曾說過,來到此地“文人下轎,武官下馬”,以表示對清靜之地的尊重。過了拴馬石,古蹟斑斑的古塔就是八仙塔,高爲十三米,六角十一級,塔的四周有八仙的浮雕,正面是南極仙翁,此塔建於清康熙年間,是由開山祖師劉太琳的俗家師弟洪將軍爲其打坐而修建,但每一次劉太琳在此打坐時都是心神不寧,之後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功德再高也不能居於八仙之上,於是放棄此塔,至今成爲無量觀中爲數不多的風景塔之一。在八仙塔之上有座潔白素雅飛瀰漫着道教氣氛的白塔爲“葛公塔”,建於民國土8年,是由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和一些國民黨進階將領爲葛月潭道人所修建的,此塔高爲8.78米,爲密檐捲雲式建築,從塔基至塔頂全部使用細晶花崗岩修建,六面塔壁鑲嵌着用漢白玉雕刻的葛公生前親手繪製的蘭草和幽竹的浮雕,塔前刻有“淡泊寧靜”四字,是出自於諸葛亮的一副“淡泊以銘志,寧靜而志遠”以代表葛公一種超脫的境界。“海爲龍世界天是鶴家鄉”是說自己象雲野鶴一樣脫離了軍閥混戰年代世俗的紛爭,最終來到仙境無量觀。

葛公名葛月潭,道號震庚道人,祖籍山東,生於清咸豐4年(1854年),羽化於1934年冬,享年8l歲,是當時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一代才子,曾被當時人喻爲能文能畫又能詩,文彩風流冠一時的學者飛詩人飛畫家,曾是瀋陽太清宮監院原來是大軍閥張作霖的幕僚好友,爲人善良,每遇災荒,他都會寫字作畫換得銀兩賑濟災民。而且他還在瀋陽開辦一所小學和一所中學,專門招收窮人的孩子讀書,這也是說葛公不僅是當時慈善家,而且是教育家。

過了葛公塔,就來到一座古樸肅穆的塔前,即爲開山祖師劉太琳的羽化墓塔,名爲祖師塔,此塔建於清康熙年間,高三丈,爲六角七級精品花崗岩的密巖式寶塔。夕頃石階上行在無量觀正門西側的絕壁上,生長着一棵高不過l,3米,粗不過3寸的小松樹,遇風時搖搖欲墜,有弱不禁風之勢,令人可憐,因此被人稱爲可憐鬆,名爲可憐,實則強焊,它嬌小玲瓏,傲視白雲,飽經風霜,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了,儘管風吹日曬,雨淋霜打,它卻巍然屹立,這種堅毅的性格給遊人以鼓舞和鬥志,所以,人們又稱他爲“頑強鬆”,並且有清代詩人蓬萊子曾讚揚它“莫把巖鬆號可憐,空山涵養已多年,頻看喬木催斤斧,是彼真誠地上仙”。

無量觀建築美的要算“西閣”了,它依山勢而建,環境十分幽靜。清代呂翼文曾撰聯讚道:“潮月空山茗莢落,露風靈響海天高”。西閣內建有觀音殿,它座落在半山腰上,玲瓏剔透,宛若精緻的盆景。內供奉慈航道人飛眼光娘娘和子孫娘娘,據說子孫娘娘掌管生兒育女,無嗣者可求助於她,眼光娘娘專治眼病,給人以光明。殿內還供奉觀音救八難和“天女散花”、“麻姑獻壽”兩幅壁畫。有人會生起疑問,爲何道教宮觀會供奉佛教菩薩呢?傳說很多,《遼東文獻徵略》記錄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無量觀有位道士,看到羅漢洞內供奉觀世音菩薩相,心中不快,就偷偷把觀音的頭砍掉,改成真武大帝的頭像。可是過了不久,這個道士便爛頸而死,其餘道士非常害怕,以爲是觸犯了觀音的神靈,害怕再牽連他人,急忙又在西閣正殿重塑觀音菩薩像,以平息紛爭。

在慈雲殿後面山路旁邊有一處平坦的石面,擊之能發出木魚的聲音,因此名爲“木魚石”,遊人從此經過都好奇的敲一敲,聽一聽。天長日久·,木魚石被敲打的十分光滑,有的地方已呈凹形。相傳嘉慶皇帝在千山尋找木魚石花費了三年的時間,踏遍千山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在他的老師王爾烈的指引下找到這塊奇石。

羅漢洞是遊人雲集之處。羅漢洞十分古老,是由一個天然石洞稍加穿鑿而成,相傳在唐代就有此洞。明代東苑馬寺卿張鏊在詩中稱該洞爲“羅漢洞”,洞同有2排羅漢像,共十八尊,塑像各具特色,笑怒坐仰,神態離奇。過去在十八羅漢中間塑有真武大帝。佛道兩家本來供奉不同,十八羅漢爲佛教供奉,真武大帝爲道教尊者,兩家神像本不能塑於一洞,和尚飛道士也不能一起燒香訟經。難怪古人提出質疑“釋道環居一洞中,花開花落幾春風,牟尼莫漫玄真問,貝葉黃庭解不同”。這個奧祕至今才完全揭開。原來,創建無量觀的劉太琳成爲開山祖師後,感到在他的觀內供奉羅漢有失大雅,就想把羅漢像毀掉,但又礙於輿論,遂採取一個折中的辦法,將洞內正位的觀世音菩薩像扒掉,改塑成真武大帝,變成“道居正位,佛列兩旁”。並在洞外親筆提寫“釋道同源”四個字,以自圓其說。

在羅漢洞的上方有一石名叫“無根石”,它是由三塊小石頭支起一塊大石頭,上提寫“無根石”三字,據說曹雪芹寫紅樓夢時就在此地方生靈感,無根石即是寶玉,而旁邊的小樹爲林黛玉(純屬虛構)。

無量觀的正殿是三宮殿,內供奉上元賜福天官堯,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官禹。此殿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單檐硬山式建築,整個大殿建在山間盆地上,是一座整齊潔淨的院落。在三官前方分別是赤面王靈官和護壇土地,神話中的王靈官有第三隻眼睛,叫慧眼,專治邪人惡事,爲民護法,在三官東側是八仙過海去赴蟠桃會,在過海時各顯神通,形象唯妙唯肖,西側爲瑤池金母,金母騎着吼騰雲駕霧,神態安祥。右牆壁繪有堯王舜,大禹治水的兩幅壁畫。

在三宮殿正上方有一山峯,題寫“振衣崗”三字,相傳唐王李世民在此休息過,風吹動他的戰袍,讓李世民頓覺心曠神怡。後來又有詩人讚美道: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振衣千里崗,濯足萬里行。後來浙江向程取詩裏的三個字振衣崗題寫在上面。

鞍山千山導遊詞7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著名的千山風景名勝區觀光遊覽!

千山是國家首批AAAA級風景名勝區,整個景區分爲“旅遊觀光區、田園度假區和溫泉旅遊度假區”三大部分。其中,旅遊觀光區,由“大佛景區”、“天上天景區”、“五佛頂景區”和“百鳥園”、“仙人臺國家森林公園”五個遊覽區構成,有景點400餘處。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千山系長白山的餘脈,東臨鴨綠江,西襟遼河,東南黃海晨霧遠眺,西南渤海霞雲相照,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形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統一,而宗教文化更是千山人文景觀的主體。

千山因佛道兩教共居一山而形成了“古剎隱山林,道觀築谷間”的奇妙場景,被譽爲“天成彌勒地,關東第一山”。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現在就讓我們懷着愉快的心情,走進千山,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開始我們的仙境之旅吧。

一、天上天景區

現在我們即將遊覽的是以峯奇、石奇、鬆奇而著稱的“天上天風景區”。景區全長2762米,海拔450—550米,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遊覽區。景區內山峯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著名景點有天上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等100餘處。

(1)祖越寺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千山系長白山的餘脈,東臨鴨綠江,西襟遼河,東南黃海晨霧遠眺,西南渤海霞雲相照,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形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統一,而宗教文化更是千山人文景觀的主體。

千山因佛道兩教共居一山而形成了“古剎隱山林,道觀築谷間”的奇妙場景,被譽爲“天成彌勒地,關東第一山”。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現在就讓我們懷着愉快的心情,走進千山,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開始我們的仙境之旅吧。

一、天上天景區

現在我們即將遊覽的是以峯奇、石奇、鬆奇而著稱的“天上天風景區”。景區全長2762米,海拔450—550米,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遊覽區。景區內山峯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著名景點有天上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等100餘處。

(1)祖越寺

最後,我們抵達的就是仙人臺,又名觀音峯,海拔708.3米,爲千山風景區最高峯。仙人臺峯石奇翹、地勢險峻,峯頭似蛇背,東北西南走向,長20餘米,寬5米,爲高低不平的粗粒花崗岩體。

峯頭西端,崛起一巨大的石柱,成四棱狀,高7米,直徑約25米,向東稍北偏斜,狀如鵝頭,俗稱爲鵝頭峯,在鵝頭峯西側的峭壁上,有一石砌平臺,上有石拱門,有牆垣殘跡,爲遼金時期觀音閣舊址。

各位朋友,千山風景區的遊覽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支援與合作,秀美的千山隨時歡迎大家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