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及教育方法

學問君 人氣:1.8W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及教育方法有哪些呢?在心理上,處在青春期的孩子, 會因適應能力和心理防衛機制尚不成熟而出現多種典型心理,其表現是因人而異、各具特色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及教育方法,歡迎閱讀。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及教育方法

叛逆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變得敏感、易怒、任性,父母越是禁止,他就越有興趣去做,並且做得變本加厲。叛逆,成了他們和父母溝通的方式。

人的心理髮育要經歷兩次反抗期,一次出現在2~3歲,表現爲任性,不聽話,愛哭愛鬧;一次發生在青春期,大致從12~14歲開始,可能持續三四年。

專家認爲,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透過競爭來確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增強自信心,而且,出於安全考慮,孩子往往將這種挑戰的對象鎖定在自己最親近的人身上。這種權威主要是父母和老師

家長對孩子在青春期表現的“叛逆”不要過於敏感和緊張。

首先,這種‘叛逆’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的心理現象。

同時,這種叛逆是必須的,孩子只有在青春期經過這種衝突才能初步建立未來社會競爭力的基礎,爲日後的社會競爭提供最初的心理自信心基礎。當孩子在對家長表現出挑戰的跡象時,家長最好能表現出有原則的示弱,而適當幫助孩子增強這種自信。

叛逆心理也是雙贏的,孩子在透過“幼稚”的競爭增強自信心的同時,也是在提醒父母,家庭中將要減少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而增加一位頂天立地的青年。家長在此時應該告訴自己,換個角度理解子女,並有意識地給他們更多更自由的成長空間。

好奇、好勝、虛榮心理

隨着生理上的發育和社會接觸面的擴大,青少年自尊心亦與日俱增。然而,這種自尊容易被追求虛榮所扭曲。例如用片面的虛榮去滿足自己某種好奇、好勝及自我表現的心理慾望。近些年來,青少年吸菸、喝酒的人數呈上升趨勢,有的女孩子過份追求穿戴打扮,主要原因是好奇心所驅使,使自己像個大人,容易交到朋友,更顯得輕鬆、瀟灑、大方,還有好勝和所謂的“心理叛逆性(亦稱逆反心理)”。

異性敏感

進入青春期後,隨着性意識的發展,青少年對異性的言行舉止過分敏感。他們常會把異性對自己的好感當做對自己的“傾心”,而把自己對異性的好感當做“愛情”。

苛求體貌

一些青少年對自己的容貌和衣着相當敏感,以至於過分挑剔;有些同學會對客觀存在的某一些“醜陋”,如體胖、膚黑、眼小、狐臭等憂心忡忡、煩惱不已,以至難以接受。

衝動

由於青少年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因而當他們在學習、交友、生活等方面出現重大波折時,很容易在極度失望和沮喪的情況下,做出莽撞之事。

困惑

心靈空虛。這是一種生活無聊、閒散寂寞的心態,表現爲對任何事物都缺乏興趣,提不起精神,似乎生活中根本沒有能引起其興趣的因素,整天無所事事。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刻板的教育往往不易爲他們所接受,倒是包含了一些不健康資訊的網絡遊戲、進口動漫畫爲他們所津津樂道。在一些學校裏,“不良少年”問題已經成了欲說還休的事實。對於這些現實,家長不要過於敏感,也別被動地面對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危機。法國心裏分析家和兒童專家福朗丘瑟·道爾圖曾比喻青春期是孩子換殼兒期,就像大龍蝦從第一次換殼兒,也就是把自己的保護殼換掉,一直到新殼兒長出時期,是無保護期,這時期最危險。青春期是身體發育伴隨精神與靈魂上成熟的時期,這時期易受傷害,他們的情緒會大起大落,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處理不好,孩子在心理上受到影響。

家庭教育的關鍵在家長,家長的方法和態度直接決定了能否和孩子融洽相處,能否使孩子順利、健康、快樂地度過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時期。

父母與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要多加溝通,鼓勵孩子把自己心中苦悶、身體不適說出來,使他們瞭解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其中要在以下幾點着重教導孩子:

①正確認識自己和接納自己。

認識自己就是自我認識,自我認識與行爲適應心理健康的關係是極爲密切的。

一般說來,自我認識與其本身的實際情況越接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也就越能保持心理的健康;相反,自我認識與其本身的實際情況差距越大,則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弱,也就越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②逐步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挫折鍛鍊是利用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挫折情景,有目的地進行鍛鍊,從而增強應付各種難以預料的挫折的能力。挫折具有的實質是獲取挫折的心理體驗,並在此基礎上,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挫折以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③努力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

良好穩定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控制自己消極的情緒,首先,應該是具有正確的思維方法,懂得萬事都不可能按自己的主觀願望順利發展;其次,必須糾正自我評價的偏差,避免不必要的消極情緒的產生。

④要有意識地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積極參加各種感興趣的活動,如打球、下棋、游泳等。

綜上所述,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特殊時期,在這個階段家長要注意教育方法,要以引導爲主。

青春期孩子的六大心理需求及教育方法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長如臨大敵。家長的反應很正常,因爲青春期孩子總是憧憬成熟又留戀童年,追求完美又總有缺憾,拒絕灌輸又渴望幫助。這樣矛盾的心理,使得他們的行爲在大人眼裏是如此荒唐和無聊,而對孩子來說,意義卻十分重大。家長因爲不瞭解孩子,對孩子橫加約束,這使得家長與孩子矛盾重重,衝突不斷升級。首先,我們應該瞭解青春期孩子的六大心理需求。

一、合理的物質需求

物質需求是生活永恆的主題,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表面上還是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實質的需求卻在悄然變化。剛剛進入青春期,追求個性化的孩子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從衆。從衆讓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學的圈子裏,不顯山顯水。隨着年齡的增長,熟悉了周圍的環境,瞭解了同學、朋友的個性,孩子們開始彰顯個性,暗暗地在羣體裏比高低。這種比較有積極的意義,孩子獲得了經驗,給自己在羣體中定了位

家長的支援與引導方法:

我們的社會水平在提高,家長也有攀比心理,裝飾家園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孩子的生活水平,把他們打扮漂亮,給他們兜裏揣上錢。試想,當孩子兜裏裝着錢的時候,他們上課總是在想如何花錢,勢必影響學習。家長要防範孩子物質需求膨脹造成的惡果,但又不能不給予物質的滿足,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認爲,家長要學會判斷孩子的需求是否正常。孩子正常需求的標準主要從兩個方面看:一個是取同班同學物質需求的平均數或平均數的中下等。另一個標準是看家裏的經濟狀況。如果您家裏的經濟狀況中等或比較好,應該讓孩子的生活水平低一些比較好。如果您的經濟狀況不太好,那麼,您千萬不要因爲怕孩子受委屈而硬要讓孩子去享受高消費,這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做法,不但不會讓孩子自信起來,而且容易使孩子不考慮家長的經濟能力而變得變本加厲。

二、朋友的交往需求

進入青春期前後,又是初中生活的開始,孩子們像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接觸新的面孔、新的習慣、新的學習方式。這是我們看得到的變化,還有一個看不見的變化,就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轉移。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裏依賴的是家長,進入青春期開始轉移,轉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後期,轉移到異性朋友身上,最後,固定在異性身上,成家立業,生兒育女,進入一個新的循環,這是人類成長的必經之路,是我們沒有辦法抗拒的力量。

家長的支援與引導方法:

家長們因爲擔心而要不停地教育孩子,甚至用打罵的方式。再有,家長片面聽從老師和他人的意見,阻止孩子的正常交友,怕孩子學壞,影響學習,浪費時間。有的家長給孩子制訂允許交的朋友、不能交的朋友。孩子們絕對不接受,自然對家長敬而遠之,更不與家長交流。

家長怎麼辦呢?首先要讓孩子信任你,願意和你說出他遇到的所有問題。這就要求家長學會傾聽,不要急於批評和指正。聽孩子訴說,也是給孩子宣泄的機會,減輕了心理的負擔。家長聽後,找機會給孩子提出建議,久而久之,家長和孩子成爲最值得相互信賴的朋友。

三、對異性關注的需求

孩子進入青春期,與異性接觸時有了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悄悄地關注異性。關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比如女生關注帥氣高大的男孩。女孩子們在一起去對他們評頭論足,有一些新鮮和刺激的感覺。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爾也會在一起用調侃的方式談論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種淡淡的喜歡,他們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男孩和女孩,都會很拘謹,這只是孩子們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會認識異性的最初的學習階段。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們越來越明白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異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開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鬧鬧,簡單的問答,還可以是以班級活動爲主題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透過這樣簡單的交流,達到對異性的瞭解。很多孩子知道這不是什麼愛情,只是同學交往。他們認爲自己憧憬的美好愛情沒有來臨,所以,更多人選擇了等待,等待自己長大。

家長的支援與引導方法:

首先,我們家長不要促成孩子將錯就錯地從誤會、誤解開始“愛情”。家長捕風捉影的批評、不信任的盤查、偷偷地窺探孩子的隱私、憂心忡忡地嘮叨提醒,讓孩子煩躁,加重其逆反心理。有異性朋友接觸的孩子,會很小心,爲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感情,避免因爲自己的一個小紙條、一次不期而遇的單獨接觸被家長髮現,使得對方受到傷害,會加緊通風報信和聯絡,結果,兩個人越走越近,越來越相互支援和信任,終於弄假成真。家長在這裏起的是推波助瀾的作用,而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其次,學習上的壓力、生活上的壓力,孩子需要有人分擔,而家長只會施壓,不會減壓,孩子就會對家長逆反。對孩子的不理解、不寬容,無休止的批評嘮叨,使得孩子去尋求理解和同情,也是孩子談戀愛的緣由。再有,親情是孩子的避風港,如果家庭不能給予孩子親情,孩子很容易到異性身上尋找親情。

四、獲得幫助的需求

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性格也變得外向起來,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們獨立處理問題的時候越來越多,遇到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初出茅廬的他們,面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疑問和恐懼,他們真的希望自己身邊有保鏢,有“百事通”,有“機器貓”,當然,兜裏再有很多錢就好了。而這一切都沒有,遇到問題的時候怎麼辦?孩子們需要幫助。

家長的支援與引導方法:

應該說孩子需要的幫助是方方面面的,是從物質上更多的滿足到精神上的引領,他們都需要。這樣,孩子們才能逐步擺脫幼稚,建立現實的、客觀的`思想意識,真正走出充滿幻想、無拘束、無責任、無憂慮、超現實的青少年時代,步入青年和成年。

獲得家長的幫助,對於孩子來說應該是最方便、最直接、最安全的。但是,據我們瞭解,孩子的年齡越大,拒絕家長幫助的越多。經驗告訴他們,成人是不可靠的。所以家長要注意,孩子在長大,他們需要的是平等(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的)、有效(可操作的、解決問題的)、具體(不是空話)的幫助。

家長要選擇時機。當您不能夠給孩子幫助的時候,請您請教老師,或者求助於專家,這樣孩子容易接受。

五、對自己認知的需求

隨着身體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孩子們逐步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獨立意識的人,身體的變化也讓他們更加渴望全面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能力。

孩子們身體的變化,男孩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男子漢,既然是一個男子漢就要有男子漢的作風。原來可能還跟男孩打打鬧鬧的女孩,會意識到女孩子不應該再瘋瘋癲癲,應該有淑女風範。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們是透過身體的變化來進行性別定位的。再後來,他們對人體的結構產生了進一步瞭解的需求

家長的支援與引導方法

這時的家長,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如果您不能夠給孩子細緻地講解,您可以到書店給孩子挑選一本您認爲深淺適宜的書,放在孩子桌上,孩子自己會看。你可以有意識地和孩子談論關於人身體的問題,只要您認爲可以說出來的,就要主動講給孩子聽。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剝奪孩子認識自我的機會。不要把他們當兒童來對待,讓他們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參加一些同學的聚會。不貶低孩子,也不盲目誇獎孩子,讓孩子自己睜開眼睛看世界、看自己。家長要支援孩子探索,看着他們摔跟頭再接受教訓,這樣才能讓孩子看到真實的自己。家長還可以和孩子多探討社會話題,讓孩子更全面地認識我們的生存環境,提高對社會的認識能力。

六、自我實現的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是孩子感受成功,並肯定自己、體會成長的需要。一個人走向成才、成熟、成功的過程,是不斷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過程。自我實現是孩子們心靈的需要,是對生活充滿自信的心理支撐。孩子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自我,想把自己看清楚。他們做了很多努力來證實自己,如去打籃球,異想天開地要當科學家,並嘗試能不能做到。他們得到的真實的表揚、值得的肯定、真心的接納、確實的理解和無私的愛,都是自我實現的憑證。他們也接受批評,很多時候嘴上很硬,但行爲在變化。孩子有時隱約地,有時極其真實地體會到自己很棒,能力在增長,思維更有邏輯性……他們驚喜地發現,越是經歷事情,自己越堅定,面對問題越有勇氣。承擔責任時,沉重感沒有讓他們趴下,反而覺得自己是勇敢的。孩子們感受自己的力量、存在的價值,這是他們自我實現的另一個渠道。

家長的支援與引導方法

家長對孩子自我實現需要重視的不多,總是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其他能力在家長眼裏被視而不見。家長們也表揚孩子,只是爲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家長用自己陳舊的觀念阻撓孩子體會生活。其實,孩子是受害者,他們會不受大家歡迎,缺少朋友。性格會變得內向,不願意走向社會。孩子找不到自我,陷入自卑的泥潭。

進入青春期以後,對自己的認識模糊,而且不穩定,他們需要透過各種體驗加以驗證,才能更有自信。由於對自己的認識不清,孩子們經常會在自我否定與自我肯定之間徘徊,周圍人的一句話、一些無意識的誘導,都會讓他們增加或降低自信。在孩子身邊的人,對孩子施加影響很多時候是潛移默化的,有時也是釜底抽薪的,這要求家長在關鍵時刻,出來點撥孩子,給予幫助和鼓勵,孩子會接受的。家長給孩子創造認識自我、改變自我的條件,讓孩子去實踐,同時給予誠懇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