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請允許自己脆弱

學問君 人氣:6.9K

很多時候,孩子會覺得自己的受傷和脆弱是不好的,但是孩子啊,請允許自己脆弱吧!

請允許自己脆弱

“沒關係”,是不接納孩子感受的常用託詞

強強的媽媽是一個工作家庭都很能幹的女人,對孩子的照顧細緻周到。強強上了幼兒園後,媽媽發現孩子膽小、敏感、退縮。強強媽媽有些焦慮,希望孩子能夠大膽,堅強,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目光。

一天從幼兒園回家的路上,強強委屈地對媽媽說,班裏的一個小朋友說不喜歡我,他以後再也不和我做朋友了。媽媽還沒聽完,就急切地勸慰道:“無所謂啦,你不還有別的好朋友嗎,再說,你不在意不就得了”。強強無語……

強強班裏有個小朋友健健很愛打人,強強對媽媽說:“媽媽,健健今天踢我的腿了。”媽媽頭也不擡地說:“沒事的,都是同學嗎,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不用在意太多了”。強強無語……

在強強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媽媽不由自主地要抓住每一個機會要告訴強強:你這樣的感受不對,應該這樣去感受,你不要太在意嘛,無所謂就好了。

然而,強強的感受是什麼呢?真的如媽媽期待的那樣嗎?強強的沉默說明了一切。

沉默顯然是生存的智慧和聰明的應對之道。然而,長期下來,就變成了孩子人格的一部分。

慢慢地,強強越來越少和媽媽說自己的事情了,人變得敏感而易怒。有時,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會激惹到他。上了小學的強強身體更強壯了,他好像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退縮的強強卻變成了一個動不動就出手打人的孩子。

媽媽因此也深受困擾,孩子怎麼從原來的退縮變成了愛打人了。其實,敏感易怒愛打人的強強,和原來那個退縮的孩子,心理層面上並無不同,只是外在反應看起來不一樣了,但不變的是一樣的玻璃心。

分裂感,孩子的.自我體驗被損害時的產物

孩子因爲表達自己,嘗試和媽媽溝通,非但沒有得到理解和接納,反而得到了一個資訊,“你不可以這樣想,不可以有這樣的感受,這樣的感受是不對的”。孩子無法信任自己的感受,覺得自己的受傷和脆弱是不好的,是令人羞恥的,不被接納的。

因此,孩子一旦遇到類似的情境,就可能體驗那種不被接納的不舒服感。然後自然地想要擺脫這種感覺。

孩子可能隔離這些感受,把這些受傷的感覺藏起來,不處理,假裝不存在一樣。然而,當隔離這些感受時,孩子同時也隔離了真實的自己,因爲他用自己的背對着自己的內心,所以難以瞭解自己到底是誰。

孩子也可能透過向外攻擊,指責和遷怒於別人,使自己體驗到虛幻的強大感,來擺脫脆弱和因爲脆弱而帶來的羞恥感。

不管是隔離隱藏,還是拿起武器戰鬥試圖驅趕,孩子都是在用自己的一部分試圖剷除掉另一部分,體驗到內在分裂的感覺,顯然這注定是一場失敗的鬥爭。

否定孩子的感受,是父母在表達自己的脆弱

顯然,強強的媽媽聽到孩子的表達,壓根就沒有試着瞭解強強的內心感受。她的內心或許先有這樣一個不接納的聲音,“別人拒絕你就難過委屈可不成,將來如果這樣的話豈不天天要難受,媽媽希望你是一個堅強的孩子,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是個內心強大的人”。

媽媽第一時間體驗到了被拒絕的脆弱,並把這種感覺當作孩子的真實體驗,然而媽媽內心希望孩子不在意,想當然地認爲如果不觸碰、不理會這個感受,這個感受就不存在了。同時,透過自己“正確”語言的指導,就可以讓孩子轉換到新的感受。

這實在是一個誤解,相比較而言,只是聽着什麼也不說也比這種表達好很多!我們只需想象一下,如果是自己聽到媽媽這種勸導後的感覺,可能就知道這麼做是多麼糟了。

聆聽孩子的感受,提供情緒恢復的空間

兒子班級曾有一個小朋友,有一段時間喜歡透過動作表達喜歡或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衝突也比較多。有一天接兒子放學,兒子和小朋友邊走邊聊,忽然對我說:“媽媽,XX今天還踩我的腳呢”。我當時還糾結,這種情況我該有個什麼態度呢,遲了一下我回應道:“是嗎,那你有什麼感覺?”兒子接下來的反應出乎我的意料:“我是三(葫蘆)娃,銅頭鐵臂,一點都不疼”,一邊說還得意地搖着腦袋,把雙臂架起來顯示自己的威猛。

事實上,當我們勸孩子“不要在意,無所謂”時,恰恰暴露了我們的內心,表明我們很受傷很在意,透過勸慰孩子避免體驗自己的不舒服感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神不知鬼不覺地把負面感受轉稼到了孩子身上。

強強聽起來或許確實有受傷的感覺,但這個感覺或許和媽媽的並非完全一樣。媽媽此時要做的是放下自己的主觀評判,用心去聆聽此刻孩子的感受:你聽到他這樣說有什麼感受,我看到你的表情好像有些不高興,聽起來你有些難過是嗎等諸如此類的話,也可以透過身體語言等,讓孩子知道我們在乎他的感受,不是否定,是同在。

媽媽的手中沒有尺子來度量你,也沒有速效止痛藥急於把你從難過中拉出來,有的只是愛和接納。

媽媽自己足夠有力量,纔可能承受得住受傷的感覺,就不會陷在自己的焦慮裏,就有更多的心理資源聆聽到孩子的需要。

允許孩子自由地體驗痛苦,孩子才能重獲力量

如果媽媽善於反思和覺察自己的感受,就可能及時地停下焦慮驅使下的無意識行爲,重新分配心理資源聆聽孩子的心聲。

一次,兒子被小朋友拒絕,很不高興地來到我身邊,眼睛眨巴眨巴地想要流眼淚。我看到兒子這樣,內心深處其實泛起一種受傷的感覺,這是媽媽們最容易分不清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當下體驗的時候,我有一種想要用諸如“沒關係,媽媽陪你一起玩”等蒼白無力的語言來安慰他的衝動,其實那是我勸慰自己的聲音。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及時提醒並叫停了我。我用手撫摸了一下兒子的頭,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讓他知道我聽到了,也懂他的感受,他把腦袋斜靠在我的身上,就這樣我們母子沒有任何語言過了一會兒。兒子忽然說:“媽媽,我要去旗杆那邊玩”。

看到兒子臉上重新泛起的活力和快樂,我知道他從痛苦中已經恢復出來了。孩子需要空間去消化和處理受傷的感覺,成人提供空間允許他自由地體驗痛苦,痛苦就會消失,孩子從中也獲得了新的力量,這就是走向堅強的路徑。

許多成人很困惑,以前養那麼多孩子無暇顧及也健康地長大了,現在養一個孩子怎麼這麼難。其實,以前孩子多照顧得粗,倒是從客觀上滿足了孩子從痛苦中恢復的成長需要。而今,孩子像是在探照燈下生活一樣,成人的眼睛緊緊追隨,時刻準備着進行干預、教育和幫助,孩子被擠壓得失去了自我成長的空間。

體驗脆弱,造就有力量的心靈

痛苦和脆弱從來不可能被驅趕走,也不可能透過壓制而消失。只有透過不帶評價地體驗過程,脆弱的感覺纔可能真正地消失。

強強本來有些難過,這個難過本身如果能夠得以自然地體驗,它就會很快消失了。然而,因爲媽媽的勸慰,強強就在原來的難受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我不應該這樣感受”的評價,這個評價使強強想要拒絕體驗難過,但難過如果沒有被體驗它是不會真正地消失的。你越是拒絕它,它就越強烈地被體驗到。接下來再糾纏強強的已不是難過本身,而是“我爲什麼難過,我不應該難過,我要想辦法擺脫這個可怕的感覺”,難過和脆弱從一個自然的感受升級爲一個可怕的感受,牽扯了一個人大部分的精力與之對抗。

在擺脫脆弱的過程中,脆弱就越聚越多。

開放地體驗脆弱,脆弱就會變成力量的源泉,因爲只有允許自己脆弱,纔有力量強大。

TAGS: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