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對孩子的批評變成攻擊的原因

學問君 人氣:1.78W

本來只是想批評孩子,沒想到到最後卻變成了攻擊?其實對孩子的批評變成攻擊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對孩子的批評變成攻擊的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爲了孩子,母親可以由淑女變成悍婦,也可以由悍婦變得溫柔可人。父親同樣也是,前一刻還是西裝革履的輾轉於商務,後一刻便趴在地上心甘情願的給孩子當牛做馬,孩子就是有這樣一種力量。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在不斷的成長,而成長便意味着犯錯。父母在擔任父親/母親本身的角色的同時,也是一個平常的男人/女人,人便擁有情緒,擁有本能的攻擊性,父母的情緒爆發及帶有攻擊性的懲罰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一些傷害,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習得一些更好的教育方式而非懲罰對家長自身以及孩子的成長都是有益處的。

孩子犯錯誤之後的直接結果是去承擔所犯錯誤帶來的後果,而不是去懲罰。那家長們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哪些方式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呢?

請孩子幫忙

讓孩子成爲家庭活動的一員,讓孩子爲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不僅會讓孩子對家庭有一種責任感和歸屬感,也會讓孩子提高對自我的評價,提高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家長改變自己內心的認知:“孩子太小,什麼事情都做不了”或者“不要累着孩子”,以大人的方式嘗試請求孩子的幫忙,孩子會很樂意的,如果孩子沒有做好你請求的事情,沒有關係,和孩子一起探討怎麼去解決這件事情就好。比如,你帶着孩子一起逛超市,孩子喜歡東拿西看,很難管教,讓你很惱火,也許會給到孩子威脅:“你再這樣,我不要你了”或者“等你爸爸回來,有你好受的”。孩子的好奇和行動力被恐懼所包裹,不凡給到孩子一些友好的邀請,“小希,你來幫我拿三個檸檬”或者“小希,你用你學到的數學知識,幫我算算買哪種紙巾更划算”。

明確表達你強烈不同意的立場,表明你的期望,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當孩子的行爲實在是讓你感到惱火,表達你的想法立場和內心感受是最直接的方法,或者表達你的期望,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在我們表達自己不同的立場和情緒的時候,孩子需要有一定階段的去接納我們的拒絕和情緒,如果我們的反應過於強烈,孩子會感到所犯的錯誤讓他不再被愛。

表達感受好像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比較難的一件事情,難在我們不知道怎麼去描述自己內心的感受。人的生理基本情緒有喜、怒、哀、懼四種,而內心的感受則是豐富的,內心所感受到的生氣、悲傷、恐懼、快樂、厭惡、鄙夷、生氣等等,感受伴隨了自己的想法和認知的加工。

比如:你一進門看到孩子將洗衣粉撒的滿地都是,你感到一下子火冒三丈,也許會慣性式發泄情緒,可能是會說:看你乾的好事,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晚上不許看電視,甚至是對孩子孩子進行打罵,以讓自己的憤怒情緒得到發泄。然後自己帶着情緒做完了清理的工作,孩子受到懲罰,在一旁哭泣,也許會感覺自己不再被愛了。孩子並沒有承擔自己所犯錯誤的結果,家長可以嘗試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可以說:“整整一袋子的洗衣粉都撒在洗手間的.地板上了。看到這亂七八糟的樣子,我非常生氣。洗衣粉不是用來玩的,快去那一個袋子、掃帚和簸箕,把它清理乾淨,別弄得整個屋子都是。”

這樣的表達,家長描述了自己看到的現狀,表達了自己看到這個狀況自己內心的感受,並教育孩子洗衣粉不是用來玩的,讓孩子自己承受他的行爲帶來的結果,他需要將灑在地上的洗衣粉裝回到袋子裏並把洗手間打掃乾淨,這是他必須要做到的,也告訴了孩子怎麼做可以解決當前的問題,家長不會幫孩子承擔錯誤的結果。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讓孩子意識到,你犯了錯誤讓媽媽很生氣,但不代表媽媽不愛你,你也不是因爲犯了這個錯誤就是一個無能的人,但你必須要自己承擔自己錯誤帶來的結果。

給孩子以選擇,如果還是不改正,那麼採取行動

很多的時候,不是讓孩子承擔所犯錯誤的結果,孩子就能長記性的下次就不犯了。我們可以給到孩子選擇的機會,比如:孩子喜歡借爸爸工具箱裏的家用工具,但總是忘記還回來,總是把工具弄丟,這一點讓爸爸很是苦惱。假如孩子又一次的借了爸爸的工具沒有歸還,可以提供給孩子以選擇,告訴孩子:你要麼借我的工具及時的歸還,要麼以後再也不能借。你自己決定。給到孩子選擇的機會以提醒,如果孩子下一次借了還是忘記歸還,那麼,採取行動,把你的工具箱上鎖,當孩子要借的時候,告訴他:沒錯。我希望我的工具放在哪裏我還能在那裏找到。

讓孩子建立規則感是3-6歲階段孩子重要的發展目標。這一規則感的形成是在家庭教育的點點滴滴中積累起來的。很多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責任感,規則感缺乏,心中是抱有一個信念,反正我犯了事會有父母替我承擔,進而做除了很多傷害自己身心及危機社會的事情。

如何解決和孩子的衝突?

當我們與孩子出現衝突的時候,不要將精力用於了彼此的對抗,或者擔心誰輸誰贏了。我們將能量和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尋求一種方法,讓我們的個人需求都得到尊重。這一點在夫妻關係的相處中同樣適用。家長如果肯花一點時間坐下來,和孩子一起分享彼此的真正感受,我們會和孩子一起想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

比如,孩子總是很想在朋友家玩,而總是忘了吃完飯的時間,你希望和孩子談一談,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

第一步,談談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家長先對孩子的內心感受和需要表示理解,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和理解,這一點很重要,這是家長和孩子可以談下去的基礎。你可以說:我覺得在你和你朋友玩的正開心的時候,讓你離開,對你來說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要。

對孩子表達了理解,也需要讓孩子瞭解你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說:然而,另一方面,如果你太晚回來的話,我也會爲你擔心啊。而且,爸爸媽媽也都非常渴望我們一家三個人可以在一起吃完飯。

第三步,一起討論,找到大家都統一的解決方法。

在理解和孩子和表達了自己之後,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許會感覺到理解或者內疚感,但表面上還是倔強的對家長不理不睬,那麼,這個時候,和孩子一起去探討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吧。可以說:那我們一起想一想,有沒有什麼辦法,我們都能接受的。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

將想法都落實到紙上,列成清單,只是將你和孩子的想法寫下來,並沒有做最後確定,也不要在寫下想法的時候,對孩子的想法有一些評論或者討價還價。孩子可能會給到一些建議,比如:我6:30到家,你不要爲我擔心。你只管做一個記錄者和鼓勵着。鼓勵孩子提供更多好的建議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建議不接受,哪些要付諸行動。

這個時候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你們彼此的希望和需要了。可以說: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哪些想去掉?哪些想保留?孩子會很積極的和你交流,因爲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而這一份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的建議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也是培養孩子自律的一個好時機,將建議付諸行動,家長要遵守協議的安排。

表達和解決問題,我們在教導孩子,告訴他們我們不是他們成長的仇敵,我們在教給他們如何參與解決問題。無論是孩子現在還是將來的步入複雜的社會,這個方法都能讓孩子使用。懲罰並不能達到我們理想的教育孩子的目標。發泄自己自己的情緒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目標,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成爲一個有責任,有規則感,積極果斷解決問題的人,可以更好的生活於這個世界。重要的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需要給到孩子這樣的榜樣作用及教育方式。

TAGS:攻擊 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