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關於父母的心理控制與兒童心理社會功能的關係論文

學問君 人氣:1.45W

父母的控制在兒童發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 可以分爲行爲控制和心理控制。心理控制是指那些侵擾兒童思想和情感的侵入式的教養行爲, 如引發兒童的內疚感、愛的撤銷等。作爲一種侵入式的教養, 心理控制抑制了兒童自我價值感的發展, 使兒童產生諸多心理社會功能的失調。

關於父母的心理控制與兒童心理社會功能的關係論文

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尊崇的長幼有序觀念, 容易造成父母權威和子女服從的教育模式

跨文化研究表明, 中國父母會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心理控制, 如, 愛的撤回在中國父母中使用得更加頻繁; 引發兒童的內疚感是中國父母促使兒童道德社會化的重要機制。前一段時間的熱播劇《虎媽狼爸》便反映了我國這一養育現象, 該劇引發了大衆和學術界對我國父母侵入式教養的熱議。因此, 立足我國的文化特點和家庭教育的現狀, 探討心理控制這一侵入式教養對兒童心理社會功能發展的影響,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心理控制的概念及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1.1 心理控制的概念

發展1965 年, Schaefer 採用兒童報告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父母教養行爲, 因素分析發現父母教養行爲中的三個基本因素:接受/拒絕, 嚴厲控制/鬆散控制, 心理自主/心理控制, 首次提出了“心理控制” (psychological control)的概念, 認爲心理控制是衡量父母養育質量的一個重要維度, 它是指父母透過使用引發內疚來侵擾和控制兒童的教養行爲, 這種侵入式教養行爲阻礙兒童的心理髮展(Schaefer, 1965)。雖然心理控制的概念在60 年代就已提出, 但是直到90 年代才成爲發展心理學家, 尤其是兒童社會化研究者的重要課題。1996 年,Barber 從社會化的角度定義了心理控制的概念,認爲心理控制是一種社會化壓力, 父母不僅對兒童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反應性很差, 還意圖扼制兒童自主和獨立表達的意願。

1.2 心理控制的具體策略和分類

心理控制可以表現爲不同的具體方式, Barber和Harmon總結了四種具體的心理控制方式:(1)引發內疚, 即父母透過引發內疚感的方式迫使兒童完成自己的要求。例如:父母會告訴孩子:如果你沒有達到我的期望, 我就會對你很失望, 你應該感到內疚。(2)引發焦慮, 與上一方法相似, 透過引發兒童的焦慮來使兒童服從父母。(3)愛的撤回, 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有賴於兒童的表現,即只有當兒童達到既定的標準或完成既定的任務時, 父母纔會對兒童表現出應有的愛、關心和照顧。例如, 告訴孩子, 只有你表現得好, 媽媽纔會愛你。(4)限制兒童表達觀點, 即限制兒童對自己想法和感受的表達。例如, 當孩子還有個人觀點要表達時, 父母會予以打斷讓孩子沒有表達的機會。

2 父母的心理控制與兒童的心理社會功能

人際關係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媒介, 也是重要的社會支援系統。家庭和同伴是影響兒童發展的兩個重要微系統, 因此該領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親子關係和同伴關係。Shek以我國香港地區的兒童爲研究對象, 探討了心理控制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結果發現父母的心理控制與親子關係質量呈負相關, 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 兒童對父母的信任程度以及與父母的溝通意願都相對較低。家庭經歷也會影響兒童在其他情境中的表現, 因此父母的心理控制也能負向預測兒童的友誼質量, 導致兒童體驗到較高的`孤獨感。有研究者提出, 心理控制影響兒童同伴關係是透過兩個重要的內在機制——行爲性和認知性影響機制:外化問題是父母心理控制和兒童同伴關係之間的行爲性影響機制。

3 父母心理控制的影響因素

當人們把自我價值依託在生活的某個領域時,這個領域的事件就有可能支配其行爲, 他們會忽略其他人的需求, 完全專注於自己在這個領域的表現。當父母將自己的個人價值依託在孩子的行爲表現和成績上時, 就會企圖控制孩子的思想、感受和行爲來避免失敗、促進成功。因此, 父母的自我價值結構會影響他們的心理控制水平。跨文化研究發現, 在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中, 個體更傾向於根據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爲來詮釋自我, 因此父母通常不會將孩子的行爲表現和成績視爲自我概念的核心。而中國集體主義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 個體的自我概念會涵蓋到與重要他人的關係和社會期望, 這時孩子的表現就是父母的成績單, 父母會將孩子的行爲表現和成績納入到自我價值系統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