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熱門】成語故事作文六篇

學問君 人氣:6.39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門】成語故事作文六篇

成語故事作文 篇1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在和村,住着一個啞巴,他是一個很固執的人。

有一天,村長的孫子過滿月,把全村的人都請過去吃滿月宴。啞巴也來了,到了村長家,啞巴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包東西,就想知道這裏麪包的是什麼?啞巴伸手扒開紙包,想一探究竟。

快手二嫂一把奪下啞巴手裏的黃連,連連擺手,連喊帶叫:“啞巴,這是黃連,苦得很!”好奇的啞巴纔不理那套呢:“不讓吃我偏吃!”又把二嫂手裏的黃連搶到自己手裏。

旁邊的人看啞巴那副傻傻的樣子,也跟着大聲喊:“這不是吃的,這是入藥用的藥材,你不能吃。”俗話說,十聾九啞。也就是說,十個聾子裏面有九個是不會說話的。是啊,啞巴怎麼聽得見呢?但他看到衆人阻攔的樣子,犟勁又上來了,“哇哇”叫着,彷彿在說:“我偏吃,我偏吃,你們算老幾?管得着嗎?”衆目睽睽之下,啞巴把黃連塞進了嘴裏。

黃連到了嘴裏,但啞巴並沒有嚼。他想:“不行,不行,萬一真的不能吃,把我毒死怎麼辦呀?”思忖了一會兒,啞巴動了動腮幫子,躍躍欲試。

村長抓住他的手,連比帶劃地命令他:“放下,黃連可是天下最苦的東西,你小子也敢吃!”啞巴一看村長生氣了,反而壞笑起來,邊笑邊大嚼起來。

這下可不得了,剛嚼兩口,啞巴的臉都痛苦得變形了,呲牙咧嘴,吐着舌頭,不停地往外哈氣,用手扇嘴邊的苦氣,想要把黃連的苦味都扇走似的。那捶胸頓足的樣子,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旁人見了連連搖頭,嘆道:“唉,這可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啊!”

成語故事作文 篇2

我想,許多人都看過《成語故事》吧!《成語故事》裏有着豐富的知識和道理等着我們去學習,比如說《拔苗助長》,它告訴我們不能不顧事物發展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比如《百步穿楊》,它告訴我們不能驕傲自大。還比如說《井底之蛙》,它告訴我們不能眼界狹小,見識短淺,盲目自大。

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囊螢夜讀》,這個故事中的車胤因爲刻苦讀書,努力學習,之後成爲了有名的大問學家。回想起此刻的我們,真是慚愧不已!我們有良好的環境,卻要在大人的監督下才看書、讀書,儘管這樣,我們讀書時還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女生,愛打扮,心思全在穿的、吃的上面。男生,愛打架,整天玩,大人怎樣教也教不會。富裕點的孩子那個不要,這個不要,嬌氣得不得了,你說和車胤比我們相差多少?所以,我以後必須要向車胤學習,做個勤奮好學的人。

自從讀了《成語故事》之後我深有感觸,不禁對文中的詩人、文學家肅然起敬。

成語故事作文 篇3

《鐵杵磨成針》是一個成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他小時候是個不愛學習的孩子,經常逃課出去玩。有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溜出學堂去玩耍。在一條小河邊,他看到以爲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鐵棒,而且老婆婆告訴李白她打算把鐵棒磨成一根針。李白滿臉狐疑的看着老婆婆,老婆婆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就笑着說“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李白聽了之後很感動,從此開始刻苦學習,終於成爲一代大文豪。

這個故事讓我感觸很深。鐵杵一天天磨,就能磨成繡花針;水滴一遍遍滴,就能把石頭鑿穿。這說明持之以恆的力量是多麼強大啊!如果我們也具有這樣的精神,那學習生活中的一點點小困難又算得上什麼呢?作業寫累了,就稍稍休息一下,繼續把剩下的做完;鋼琴練煩了,就站起來活動一下,再堅持把曲子彈熟;跑步跑累了也決不能放棄,堅持過臨界點你就會覺得剩下的距離其實很輕鬆……

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很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卻擋不住誘惑,忍不住想停下來。比如,我上個星期做了一個學習計劃,可沒執行幾天就堅持不下去了。再比如,我跟老師約定每天都去練琴,可連續去了幾次之後就開始找藉口放鬆自己,這使我學琴的進度變得很慢。

透過閱讀這個故事,我知道了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偉大的人物都是透過勤奮學習纔會取得偉大的成就。我只有控制好自己,擋住那些誘惑,時刻提醒自己做事要堅持不懈、刻苦努力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最終成爲人生的`贏家。

成語故事作文 篇4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爲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成語故事作文 篇5

《經典成語故事》這本書將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在愉悅的閱讀氛圍內汲取知識,展示出中國歷史的縮影,在經典成語故事中領略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

在現實生活中我一直以爲父母爲我洗衣做飯,陪我學習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了父母給予我們的愛是最真摯、最無私的,尊敬、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以前遇到困難或危險我總是半途而廢,慌亂不堪,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做事情要有勇有謀,越身處險境就越要靜下心來想出應對措施,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驕傲,都不要自恃甚高,否則就會落得慘敗下場,懂得了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再一次站起來的勇氣,在困難面前永遠都不要倒下。

我在這本書中還學到了許多知識,我要向書中的每一位主人公學習,取長補短,讓自己變得更懂事更勇敢。

成語故事作文 篇6

逐鹿中原

東晉時期,十六國中後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朝的始祖,從三皇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

“人怎麼能不瞭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誇張了點吧!”石勒聽後笑着說,“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意思是說,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塊兒打獵,較量較量,未知“鹿死誰手”。

“逐鹿中原”的成語便由此引申而來。後來,人們用“鹿死誰手”來比喻雙方爭奪的對象不知道會落在誰手裏,引申指比賽雙方還不知道誰勝誰負。

——《晉書·石勒載記下》

【求解驛站】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羣雄並起,爭奪天下。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中原,本來指我國黃河中下游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現泛指整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