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外強中乾

學問君 人氣:1.12W

成語故事:外強中乾1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爲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耐(原文是‘外強中乾’),怎麼能作戰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

成語故事:外強中乾

戰鬥打響後,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進退不得。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

慶鄭所說的“外強中乾”這句話,後來就成了成語。“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間,內部;“幹”是乾枯、空虛。用來形容外表強大、實際上內部力量空虛。

和這近似的成語有“色厲內荏”。“色”是臉上的神色;“厲”是兇猛;“荏”是軟弱。這句成語是說外表強硬而內心膽怯。

成語故事:外強中乾2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夷吾曾經在外過了一段流亡生活。在秦國時,他曾經答應過秦穆公,如果將來能夠回國當上國君,一定割讓五座城池給秦國。

後來,夷吾真的回到晉國繼承王位當上了國君,這就是晉惠公。可是他並沒有實現自己的諾言。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也沒有向秦國施以援助。秦穆公爲此懷恨在心,便出兵攻打晉國。晉惠公帶領軍隊前往迎戰,不料卻吃了三次敗仗。當秦軍深入晉國時,晉惠公叫人給他的戰車套上鄭國出產的名馬前去打仗。

大夫慶鄭勸阻說:“自古以來,打仗必須用本國的好馬。因爲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主人使喚。現在,您乘外國的馬去迎戰敵人,是不合適的。因爲這樣的馬一旦遇到意外,就會因爲驚懼而使呼吸和血液循環加快,狂躁不安,從而變得不聽使喚。從外表上看雖然很強壯,可實際上已經十分衰弱了。(原文是:‘外強中乾。’)要進不能進,要退不能退,那個時候再後悔,可就晚了啊。”

可是晉惠公根本聽不進去,仍然一意孤行。戰鬥開始後不久,晉惠公的車馬便開始四處亂跑,結果陷入泥濘之中,進退不得。晉惠公就這樣被秦軍毫不費力地俘虜了。

後來,人們引用“外強中乾”來表示外表好像很強大,內部卻很空虛和脆弱,多用於貶義。幹,枯竭。

成語故事:外強中乾3

出處:《左傳·僖公十五年》。

意思:形容貌似強大而實際虛弱的事物。常用於敵人,含貶義。

春秋時代,有一年,秦軍攻打晉國,一直進入了晉國邊境,晉國的形勢十分危急。晉惠公決心親自出徵,抵抗秦軍,於是便叫人給他的戰車上套上鄭國出產的名馬。

晉惠公手下有一位謀士叫慶鄭,他勸阻惠公說:“古代有祭袍活動或打這樣的大仗,一定要用本國產的馬,因爲本國的馬在本國的國土長大,熟悉本國的水土,懂得本國人的心,因而它聽從本國人的使喚,而且它熟悉本國的'道路,勵志人物,所以用它套車,不會不順從你的意志。”

但晉惠公聽了,不以爲然。

慶鄭繼續說道:“現在您改用鄭國的馬,您不熟悉它的性情,這太危險了,此馬又高又大,也很強壯,但一旦受驚,就會變得難以駕馭,它會驚恐緊張,血管膨脹,呼吸急促;外貌雖很強壯,但內部已氣虛力竭了。若發生這樣的事,後果不堪設想。那時,要進進不得,要退退不得,後悔也晚了。”

可是,晉惠公還是沒有接受慶鄭的勸告,一意孤行,套上鄭國的馬出征了。

不久,秦晉兩國的軍隊在韓地交戰,戰鬥十分激烈。正在此時。晉惠公的戰車所套的馬,陷入了泥濘之中,受驚,狂嘶亂叫,拼命掙扎,越陷越深,進退不得,晉軍因此大敗,晉惠公也成了秦國的俘虜。

成語故事:外強中乾4

慶鄭,晉惠公手下的一位謀士。春秋時代秦國攻打晉國一連三仗獲勝,秦國的軍隊乘勝進入了晉國的陣地,晉國形勢危急。晉惠公決心親自出徵,抵抗秦軍,於是便叫人給他的戰車上套上鄭國出產的名馬,此種馬高大強壯,他以爲用此馬出征,有利於戰事。在一旁的慶鄭知道了初中,勸阻他說:古代有祭袍活動或打這樣的大仗,一定要用本國產的馬,因爲本國的馬在本國的國土長大,熟悉本國的水土,懂得本國人的心,因而它聽從本國人的使喚,而且它熟悉本國的道路,所以用它套車,不會不順從你的意志。晉惠公聽了,並不以爲然。

只聽慶鄭繼續說道:現在你改用鄭國的馬,你不熟悉它的性情,這太危險了,此馬又高又大,又很強壯,但一旦受驚,就會變得難以駕馭。此馬驚恐緊張,血管膨脹,呼吸急促。外貌雖很強壯,但內部已氣虛力竭了,若發生這樣的事,後果不堪設想,那時,要進進不得,要退退不得,後悔也晚了。可是,晉惠公還是沒有接受慶鄭的勸告,一意孤行,套上鄭國的馬出征了。不久,秦晉兩國的軍隊在韓地交戰,戰鬥十分激烈。正在此時。晉惠公的戰車所套的馬,陷入了泥濘之中,戰馬受驚,狂嘶亂叫,拼命掙扎,越陷越深,進退不得,晉軍因此大敗,晉惠公也成了秦國的俘虜。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釋讀】幹:枯竭。形容外表強壯,內裏空虛。用來揭露敵人貌似強大,實則虛弱的本質。

成語故事:外強中乾5

【成語】:

外強中乾

【拼音】: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解釋】:

形容外表強壯,內裏空虛。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舉例造句】:

滔滔不絕的爆發着他空虛到只剩無知的外強中乾的小宇宙。

【成語故事】: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自古以來, 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爲它土生土長, 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 (控制),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耐 (原文是“外強中乾”) ,怎麼能作戰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戰鬥打響後,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 很快陷入泥濘,進退不得。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 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

成語故事春秋時代的晉獻公死後,晉公子夷吾結束逃亡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當上了國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經答應過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夠有機會回國當上國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鎮割讓給秦國,當作救命之恩。可是,當上國君之後的夷吾並沒有實現諾言。

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也沒有伸出援手幫助秦國,秦穆公爲此懷恨在心。後來,秦穆公發兵攻打晉國,很快就打到晉國的一個城鎮,爲了抵抗強大的秦軍,晉惠公親自領兵反抗。他下令拉戰車的馬,一定要用鄭國的駿馬。有位大臣看到,連忙對晉惠公說:“鄭國的馬看起來雖然很強壯,但是實際上卻很虛弱,打起仗來一緊張就會不聽指揮。到那時,進退不得,大王還是不要做此決定吧!”但是晉惠公一點都不願意聽大臣的勸告,果然,沒多久晉惠公的馬車就出不聽指揮,而晉惠公一下就被秦軍捉住,當了俘虜,晉國因此而大敗。[3]

慶鄭所說的“外強中乾”這句話,後來就成了成語。“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間,內部;“幹”是乾枯、空虛。用來形容外表強大、實際上內部力量空虛。

成語故事:外強中乾6

【出處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左傳·僖公十五年》

【解釋】幹:枯竭。形容外表強壯,內裏空虛。

【用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空架子

【近義詞】外剛內柔、外方內圓

【反義詞】外柔內剛、外圓內方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秦國進攻晉國。晉惠公看中一匹鄭國產的好馬,執意要騎它迎戰。大臣慶鄭認爲這匹馬只是外表看上去很強壯,而實際很脆弱,無法駕馭,不能打仗。晉惠公根本不聽勸告。結果那匹馬戰場受驚陷進爛泥坑,晉惠公成爲俘虜。

成語故事:外強中乾7

【成語】 外強中乾

【拼音】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解釋】幹:枯竭。形容外表強壯,內裏空虛。

【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的晉獻公死後,晉公子夷吾結束逃亡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當上了國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經答應過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夠有機會回國當上國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鎮割讓給秦國,當作救命之恩。可是,當上國君之後的夷吾並沒有實現諾言。

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也沒有伸出援手幫助秦國,秦穆公爲此懷恨在心。後來,秦穆公發兵攻打晉國,很快就打到晉國的一個城鎮,爲了抵抗強大的秦軍,晉惠公親自領兵反抗。他下令拉戰車的馬,一定要用鄭國的駿馬。有位大臣看到,連忙對晉惠公說:鄭國的馬看起來雖然很強壯,但是實際上卻很虛弱,打起仗來一緊張就會不聽指揮。到那時,進退不得,大王還是不要做此決定吧!但是晉惠公一點都不願意聽大臣的勸告,果然,沒多久晉惠公的馬車就出不聽指揮,而晉惠公一下就被秦軍捉住,當了俘虜,晉國因此而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