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秣馬厲兵成語故事

學問君 人氣:1.64W

秣馬厲兵成語故事1

【注音】mò mǎ lì bīng

秣馬厲兵成語故事

【出處】搜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六年》

【解釋】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鬥。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準備戰鬥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厲兵秣馬、秣馬利兵

【押韻詞】滿袖春風、攻心扼吭、吃閉門羹、跳在黃河也洗不清、旭日初昇、捉影捕風、泱泱大風、託物寓興、骨顫肉驚、附影附聲、......

【年代】古代

【英文】feedthehorsesandsharpentheweapons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秦國、晉國聯合圍攻鄭國,鄭國派大臣燭之武單獨與秦國結盟,按約秦國派杞子、逢孫和楊孫率軍駐在鄭國,秦國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國要秦穆公出兵,秦軍就大舉進攻,鄭國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國,秦國只好攻打滑國

【成語示例】然後深溝高壘,秣馬厲兵,爲戰守之備。 《續資治通鑑·宋真宗鹹平三年》

【其它使用】

◎ 數千萬年間古長江、古黃河滾滾西流的歷史戛然而止,大江歌罷掉頭東去,決伊闕、破龍門,浩浩蕩蕩開進三門峽古湖,在中條山前秣馬厲兵,虎視中原。

詞類符號:名詞; 時間名詞; 方位名詞; 處所名詞;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機構名; 其他專有名詞; 動詞;聯繫動詞;能願動詞;趨向動詞;形容詞;區別詞; 數詞;量詞; 副詞; 代詞;介詞; 連詞; 助詞;嘆詞; 擬聲詞;習用語;縮略語;前接成分;後接成分; 語素字; 非語素字;

秣馬厲兵成語故事2

春秋時期,秦國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領軍駐守鄭國,卻美其名曰爲:幫助鄭國守衛其國都。公元628年,杞子祕密報告秦穆公,說他已“掌其北門之管”,即掌握了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秦國進攻鄭國,他將做秦國內應,協助秦國攻鄭。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報後,覺得機不可失,顧不得聽取大夫蹇叔的勸阻,便立即派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軍率兵進攻鄭國。

蹇叔的兒子也隨部隊出征,蹇叔哭泣着對自己的兒子說:“你們一定會在淆這個地方遭軍隊抵禦,到時我來幫你收屍。”

秦軍經過長途跋涉後,終於來到離鄭國不遠的淆國,剛好被鄭國在這裏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鄭穆公報告,一面到秦軍中慌稱自己是代表鄭國前來慰問秦軍的。弦高說:“我們君王知道你們要來,特派我送來一批牲畜來犒勞你們。”

弦高的這一舉動,引起了襲鄭秦軍的懷疑。秦國將領懷疑鄭國已做好了作戰的準備,所以對繼續進軍猶豫不決。

鄭穆公接到了弦高的密報後,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門檢視,果然看見杞子的軍隊“束載、厲兵、秣馬矣”,即人人扎束停當,兵器磨得雪亮,馬喂得飽飽的`,完全處於一種作爲內應的作戰狀態。對此,鄭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說:“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們的孟明就要來了,你們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見事情已經敗露,便分別逃往齊國和宋國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後,也不情願地下令撤軍。

成語“厲兵秣馬”便來自於典故中“束載、厲兵、秣馬矣”。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求解驛站】磨好兵器,餵飽戰馬。形容做好戰鬥準備。厲,同礪,磨;兵,兵器;秣,喂牲口。

【活學活用】孫權克仗先烈,雄據江東,舉賢任能,~,以伺中國之變。(陳亮《酌古論·呂蒙》)

【妙語點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中華民族優秀品質在弦高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弦高只是鄭國一個以買賣爲生的普通商人,但當他聽說秦國要攻打自己的國家時,毫不猶豫地冒着破產和被識破而殺頭的雙重危險,把自己用來做生意的牲畜送給秦軍,還委婉地透露給秦軍一個資訊:我們鄭國已經知道你們來了,已經做好準備了。弦高之所以如此做,是想拖延秦軍進攻的步伐。與此同時,他又派人飛快地回國報告,讓鄭國迅猛備戰。這是一個多麼機智、勇敢,又值得敬仰的儒商啊。

【近義】嚴陣以待、枕戈待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