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策劃書>

關於清明主題班會4篇

學問君 人氣:2.64W

在學習中,許多人都參加過一些經典主題的主題班會吧?主題班會就是圍繞一箇中心內容,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的班集體成員的自我教育活動。大家知道主題班會需要有哪些內容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清明主題班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清明主題班會4篇

關於清明主題班會1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班會,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有更具體、詳實的瞭解。

2、情感目標:通講故事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努力學習,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3、行爲目標:透過活動能認清自己的不足,學會好好學習、熱愛生活、愛父母、愛同學、愛老師、愛班級、愛社會。

教學重難點:

重點:1、認知目標:透過班會,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有更具體、詳實的瞭解。

2、情感目標:通講故事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努力學習,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難點:1、行爲目標:透過活動能認清自己的不足,學會好好學習、熱愛生活、愛父母、愛同學、愛老師、愛班級、愛社會。

班會過程:

一、引入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釋題:

1、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它在每年的4月4~6日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

2、清明節:清明不僅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24節氣中唯一演變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清明節”。作爲節日,它又包含了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3、清明與謎語、天氣、節日諺語

三、清明節的來源

談到清明節,自然會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傳說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晉文公),大肆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帶了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死了。晉文公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的柳樹樹洞裏的衣襟上,題了這樣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爲一了。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

四、清明節的古老風俗

1、考慮到老人和孩子耐不住寒冷,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有了各項野外健身活動。

(1)放風箏,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

(2)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3)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4)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5)插柳、戴柳,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爲三大鬼節,人們爲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衆生。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2、清明節除了這些古老風俗外,它還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方式是掃墓。關於掃墓,你知道多少?

(1)讓學生回憶以前跟長輩去掃墓的情形,用幾句話說說掃墓的經過。

(2)掃墓,已隨着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但同學們要明白,我們爲了什麼而掃墓?(緬懷英雄的崇高品質,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3、提到烈士,說說自己知道的烈士。

4、很快就是清明節了,我們不會忘記那些英雄,更不會忘記那些屈辱。清明節成爲了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天,同學們普遍感到高興,但清明這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又讓人感到淡淡的哀愁。

五、詩朗誦

1、《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六、活動總結

我們緬懷先烈的崇高品質,雖然他們已長眠於地下,但他們的可貴品質卻永遠激勵我們,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天天向上,以此來告慰長眠地下的英靈。

關於清明主題班會2

同學們,有一首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這首詩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既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清明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清明,人們都會從五湖四海紛紛趕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灑下一壺熱酒,聊表思念之情,也會在烈士墓前,獻上一束鮮花,表達對先烈的感激之情。

我國爲清明節特別設定了假期,表示對節日的重視,不久前,清明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我們舉行隊會,是因爲本週我們已迎來今年的清明節,讓大家更瞭解它,在節日裏過的更有意義。

一、清明節知識

A:老搭檔,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你。最近你都吃些什麼呀?

B:這還用問嗎,當然是青糰子了。

A:無緣無故,吃青糰子做什麼?

B:你不知道了吧,吃青糰子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呀。

A:原來如此,可是,爲什麼要吃青糰子呢?

B:這……..我也不知道。

A:哎,這可怎麼辦呀?

C:你倆彆着急,就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青糰子的來歷》清明糰子是傳統食品之一。據《瑣碎錄》記載:蜀人遇寒食日,採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說:古人寒食採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爲青明糰子。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爲祀祖之品,皆可冷食。至於爲什麼要染成青色的?據說是跟祭大禹有關,因爲清明節時正是冬小麥返青的時候,把糯米粉染成青色,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現在杭州有清明糰子,大多用糯米粉和青蒿草混合糅成的。

A:連這個都知道,真讓人佩服。

B:其實,咱們班裏有很多小研究員呢,他們蒐集了清明節習俗的資料,大家一起來聽一聽。

《清明習俗四則》找四個同學來講

1、清明節要盪鞦韆。鞦韆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粗樹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2、清明要踢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3、清明一定要去踏青。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4清明也要放風箏哦。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A:原來,清明節有這麼豐富多彩的活動呀!

二、清明節的詩歌

B:其實,古人也經常用寫詩的方式來紀念清明節的。活動前A說的那首就是其中之一。大家一起讀讀吧

A:下面我們再來聽幾首。

《請明古詩誦》

甲學生:《清明日》唐溫庭筠清娥畫扇中,青樹玉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他寫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常年禁閉在後宮的宮女們,在清明節也得到了放鬆,在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中穿梭似的玩耍,一會兒碰下了花上的露珠,一會兒在柔弱的柳枝中穿行,真的是人在畫圖中一樣。

乙學生:《蘇堤清明即事》南宋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寫出了當時作爲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遊樂之景:傾城而出尋春遊樂,笙歌處處,楊柳依依,鶯啼聲脆,梨花風起。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緻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聞鶯”一景,就是從這首詩中化出。 丙學生:《蘇堤清明即事》南宋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寫出了當時作爲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遊樂之景:傾城而出尋春遊樂,笙歌處處,楊柳依依,鶯啼聲脆,梨花風起。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緻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聞鶯”一景,就是從這首詩中化出。

三、清明節知識大考場

B: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應該瞭解了很多清明節的文化,下面我們就要考考大家。

A:一起進入我們的知識搶答環節吧,答對小組加星,答錯要表演節目哦。 B:請問清明節古時又稱什麼節?(三月節)

A:請問清明節開始於什麼朝代?(周朝)

B:請問清明節在現代來說又稱什麼節?(踏青節)

A:每年幾月幾日到幾月幾日是清明節?(4月4日至4月6日)

B:請問清明節什麼時候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xx年) 四、清明節故事

A:說到清明節,我還會聯想到一個人,他就是介之推。

B:讓我們聽聽他的故事吧。

《寒食節來歷》由4個學生各講一段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起出奔的臣子,大多離開了他,只剩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其中就有介之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之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成了赫赫有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之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讓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去了好幾趟,介之推都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晉文公來到介之推家,只見大門緊閉。原來介之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山裏。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要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介之推便會自己走出來。晉文公便下令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介之推出來。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發現介之推脊樑堵着一個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衣服碎布,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關於清明主題班會3

本次班會的目的是提高學生遵紀守法觀念和自我防範能力,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學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於未然,度過一個平安、愉快的清明節,一起來看看最新的清明節主題班會教案。

活動方案

一、活動時間:

二、活動地點:

三、活動主題:“清明防火及假期安全教育”

四、活動目的:

1、文明祭祖。知道森林防火的重要性,要愛護森林。透過對火災事件的瞭解,知道發生火災的主要原因,提高學生的防火意識,明確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使學生懂得溺水的主要原因和自救的方法,強化防溺水的意識。

3、學習交通安全知識,掌握一些交通安全常識,提高學生交通安全意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五、活動過程:

(一)匯入:

即將到來的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也是郊遊踏青的好時光。清明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被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還列入法定國假日,這體現了國家對傳統民俗節日的重視。然而,青少年學生雖然熱切盼望清明小長假,但據我的初步調查不少青少年學生,對這個節日的民俗意義和相關傳統文化知識卻知之甚少,他們認爲祭祖是老人的事,甚至認爲是封建迷信,而掃墓掃墓時燒紙祭掃先者。因此,知道森林防火的重

要性,要愛護森林。

透過對火災事件的瞭解,知道發生火災的主要原因,提高學生的防火意識,明確防火自救的重要性。認識各種滅火設備,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識及滅火、防火自救的方法。學會本領,化險爲夷。提高學生的自救意識,培養應變能力。學習利用各種方法查閱、收集、處理資訊資料,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及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二)清明防火教育

1、介紹文明祭祖的重要性,不愚昧,不迷信。

2、介紹護林防火的重要意義。

3、列舉事例,說說火災的危害。

4、學習護林防火《十不準》:

(1)不準燒山開荒、窖火籽;

(2)不準在山上上墳燒紙點蠟、燃放鞭炮;

(3)不準在山上煮烤食物;

(4)不準在山上燒火取暖;

(5)不準在山上吸菸;

(6)不準在山上打火把;

(7)不準燒田埂地邊;

(8)不準在山上燒灰積肥;

(9)不準小孩在山邊玩火;

(10)不準燒山驅獸和電網狩獵。

5、搶答題。(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

(1)生活中的哪些因素會引起火災?

(2)一旦發生火災,要迅速撥打什麼電話號碼?

(3)撲救時是先救人還是救物?先斷電還是先救火?

(4)電話報警時要注意報清、報全哪些資訊?

(5)列舉幾種逃生方法。如:關門求生、從窗戶逃生、安全出口逃生等。

(三)防止溺水事故發生。

1、不私自結伴去河塘、水庫等水域游泳或戲水活動。

2、不能到河邊、池溏、深溝等地方玩耍等。

(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項。

1、行人靠右走,過馬路要走斑馬線,注意觀察來往車輛,紅燈停,綠燈行,遵守交通規則。

2、乘坐公交車注意事項:

①車停穩後,方能上下車,上下車時注意秩序,不要擁擠。②乘車時,要站穩扶牢,不要把身體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時,應該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謹防扒手。

③注意公共場所禮儀,不要大聲喧譁,保持環境衛生,主動爲老弱病殘讓座等。

(五)總結:

清明節要做到文明祭祖。火災無情,所以我們要做護林防火的宣傳員,不做護林防火的責任人,儘量避免火災,萬一發生火災,我們要沉着冷靜,用自己學的知識有效地保護自己。最後,祝大家永遠都平安幸福。

關於清明主題班會4

一、活動目的:

透過清明節的主題教育,讓同學們瞭解清明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另外還透過這次班會讓學生了解清明節的一些習俗,清明節的歷史由來。透過這次主題教育,還讓學生來緬懷先烈,知道自己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

二、活動時間:

4月2日

三:活動地點:

四年級一班

四、活動過程:

(一)

1、利用交流的形式讓同學們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和清明節的習俗。

(1)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爲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着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爲盛行。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爲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裏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2)祭掃烈士墓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爲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形式。

(二)讓同學們體會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1、小組內交流班會體會。

2、指名讓學生體會,及時表揚說得好的同學。

3、引申: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歹徒、小偷、壞人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是不是能像革命先烈那樣捨身爲人呢?我們能不能非常機智的與歹徒等做鬥爭呢?你都有哪些機智的方法與同學們分享呢?

4、作業:利用假期得時間跟自己的父母去祭掃先祖、參加植樹活動,爲祖國添綠色。

(三)師生總結。

今天,在《清明時節憶先烈》的主題班會中,我們同學既瞭解了清明節的一些知識,又知道了一些爲祖國爲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先烈的事蹟。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先烈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希望你們能發揚先烈們的革命精神,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做一個正直無私的人,長大爲祖國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