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辯論賽>

辯論賽經典通俗化演繹不利於國學傳承

學問君 人氣:2.15W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研究中國語言、文化、文明的學科。經典通俗化就是把一些傳承下來的經典作品或人物等變得通俗,經典通俗化是否有利於國學的傳承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辯論賽經典通俗化演繹不利於國學傳承,歡迎閱讀。

辯論賽經典通俗化演繹不利於國學傳承

對方論點

傳承分爲兩個方面,其一是大衆的普及,其二是專業人員的研究。而通俗化演繹讓每一個後世的中國人都瞭解國學的基本常識,實現了國學的普及。 國學研究的意義是什麼?專業研究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知道文史哲的終極意義都是人文關懷,都是最終要面向大衆走向大衆的。那麼這種面向,勢必要走向通俗 通俗把國學帶到大衆中,滿足對於文化基本精神的瞭解,指導其對於國學的興趣。 大衆不是想了解那些最深入的東西,他們只是要了解一個我們中國五千年來傳遞下來的基本精神,所以你只要把最精髓的東西用通俗的辦法傳遞給他就可以了。如果他們要想了解更多,他們可以自己去讀元典。

 拆解 主邏輯鏈

         1.大衆傳承國學並不是需要了解哪些深入內涵,而是隻需要了解一個基本精神,那些深入 研究交給專家學者就可以了。

2.因此傳承分爲大衆普及和專業研究3.通俗化演繹有利於大衆普及 大衆是不需要深入的研究,但大衆需要深入的思考,首先,許多通俗化演繹肆意歪曲原著,刪減情節,其實是斷章取義的演繹原著,基本的面貌尚沒有呈現,更何談呈現基本的精神呢?退一步講,即便他有一個基本精神,但這個基本精神究竟是原著的精神還是演繹者再創作的精神呢?你去讀于丹論語心得,你到底得到的是論語的基本精神還是于丹的基本精神呢?再退一步講,即便我們現在有一個很有良知的演繹者,他完完整整的再現了經典的面貌與精神,現在我們把精神告訴了讀者,但是讀者真正能理解這個精神嗎?這樣一個沒有過程的結果,能達到傳承國學的效果嗎?如果這個過程是可以省略的,那麼我們還讀國學幹嘛呢?直接上百度百科查不就好了嗎?作者資訊、故事梗概、基本精神,一目瞭然,要什麼有什麼。

4.哪怕通俗化演繹呈現在大衆眼前的並不是純粹的國學,但是,它會引發讀者產生對於原 本的興趣,進而閱讀原本,即使讀者不去讀原本,他們也對經典有了基本的瞭解,已經達到了傳承國學的效果。

 數據分觀點:

1.國學傳承的目的是什麼,顯然不在於讓它束之高閣,而在於最終讓國學走向大衆,而在 這過程中,通俗化是不可避免的。 通俗化是不可避免的,但通俗化演繹是可以避免的。沒有了通俗化演繹,我們的國學並非就束之高閣了。(我們還有翻譯、註解等方式讓讀者理解。)

2.翻譯就是演繹的一種 演繹與翻譯區別: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資訊轉變爲另一種語言資訊的活動,過程中需要遵循已有的固定的規則,翻譯的目的在於在儘可能準確的基礎上,用另一種語言表達作者的原意。而演繹的目的是進行再創作,在原作品的基礎上表達演繹者自身的思想。舉例:《三國演義》今天我把《三國志》翻譯了一遍,那麼我就寫出三國演義了嗎?

3.傳承是傳播加上繼承,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到先普及再發展,那麼一味只讀原著就能做到 普及嗎?能做到發展嗎?而通俗化演繹就是解決之道。 以前我們的國學並沒有進行通俗化演繹,但是誰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誰又不知道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呢?我們的國學並不是生命垂危,奄奄一息了,事實上,現在國學很熱,有很多人想要去學習國學,傳承國學,我們要做的應該是給他們指明正確的方向,而不是將國學變爲一種資訊來製造所謂的普及度,我們是要用國學去安撫世人日益浮躁的心靈,而不是讓它變得更加浮躁。

盤問問題

1請問您如何證明,通俗化演繹的出現會帶來大衆對於國學思考過程的缺失? 我方認爲,對於那些真正對國學有興趣的人而言,通俗化演繹之後,他們還是會去讀原本,而對於那些大衆來說,他們的知識層次不足以讀懂那些晦澀的經典,更不要說思考,而我們正是要透過通俗化實現這一思考過程。

唉,今天早晨剛好上了語文課,老師剛好佈置了一個作業,讓我去分析賈寶玉的人物性格,如果沒有通俗化演繹,我就一定會去抱着《紅樓夢》仔仔細細的閱讀,可是現在有了通俗化演繹,我翻開劉心武讀紅樓夢,第一頁就告訴了我賈寶玉是個什麼樣的人,我一複製粘貼任務就完成了,我還會去讀原著,會去認真思考嗎?

2請問對方辯友,您說演繹者帶有的個人觀點會對讀者的認知產生影響,那麼,我們看到除了原文以外所有解釋豈不是都帶有譯者觀點,照您說的來看,豈不是大衆除了經典原本以外什麼不該看,而一切的翻譯和解讀都應該束之高閣? 演繹與翻譯區別: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資訊轉變爲另一種語言資訊的活動,過程中需要遵循已有的固定的規則,翻譯的目的在於在儘可能準確的基礎上,用另一種語言表達作者的原意。而演繹的目的是進行再創作,在原作品的基礎上表達演繹者自身的思想。舉例:《三國演義》今天我把《三國志》翻譯了一遍,那麼我就寫出三國演義了嗎?

3請問對方辯友,是讓大衆完全與國學隔絕好,還是讓大衆接觸一部分國學好? 誠然,我們承認通俗化演繹會讓經典的部分內容出現缺失,然而,不經通俗化演繹的經典內容國人無法理解,何談傳承。 我方並不認爲不通俗化演繹就會讓大衆與國學隔絕,以前我們的國學並沒有進行通俗化演繹,但是誰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誰又不知道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呢?大衆瞭解國學並不只有通俗化演繹這一條途徑,況且這還是一條不好的途徑。更何況,出於商業利益的目的,許多演繹者只會去演繹大衆本來就已經很熟知的那部分國學,比如四大名著等。其實,通俗化演繹並不是讓大衆去了解他本不瞭解的那部分國學,而是去重複瞭解那部分已經熟知的國學。

4請問對方辯友,通俗化演繹是明星學者出現的.唯一原因嗎?如果不是,那麼學者的明星化,學術的功利化又與通俗化演繹有何必然聯繫? 顯然不是,我們看到現階段大衆對於國學的關注更高了,國學熱蔓延開來,讀者多了,自然就會推舉出自己心目當中的大師,明星學者也就應運而生,顯然,這和通俗化演繹並無直接關聯。再者,困擾我們已久的學術功利性就更不是通俗化演繹所造成的了,這是自市場化經濟以來所固有的頑疾,豈能完全歸罪於通俗化演繹一者? 明星學者是些什麼人?就是那些最善於通俗化演繹的人,通俗化演繹爲學者提供了一個更易出名的機會,原來也許一個學者潛心研究國學幾十年,不一定能出名,但現在,我開個講壇,上個電視,迎合一下大衆口味,就能名利雙收,那還有多少人願意去潛心研究國學,真正傳承國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