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百家姓>

百家姓之臧姓起源介紹

學問君 人氣:3.27W

臧姓爲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12位。下面由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臧姓起源介紹,歡迎大家檢視!

百家姓之臧姓起源介紹

姓氏源流

臧姓起源有三。

一是以邑名爲氏。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孝公的兒子名彄(kōu)”,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東省境內郯城西南),建立“臧”國,他的子孫後代就以“臧”爲姓。

二是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孫以其字作爲自己的姓氏,亦稱爲臧氏。三是“臧”姓出自魯國公族後代,而魯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長子伯禽的封地,因此,兩支“臧”姓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郡望堂號

地望分佈:江蘇東海縣,山東沂水縣、諸城市。

■遷徙分佈

主要分佈在山東,江蘇兩省,還有河北,河北有很多很多。如臧莊子、臧村、臧家屯、臧家莊等。

一、遠代先祖追溯

臧氏在《百家姓》中排列第112位,數大姓。據《中華姓氏溯源》載,春秋時,周公封子於魯,臧姓出自姬姓。春秋魯孝公之子 ,食邑於臧(今山東境內),其後因邑爲氏。又魯惠公有子名欣,字子臧,其後以字爲氏。望出東海(今山東郯城西南)。由此可見,臧姓祖居山東無疑。史稱“臧氏祖居東魯,本仁祖義,世代相承”。魯孝公之子僖伯(諡號),名 ,爲魯國大夫。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僖伯上疏諫隱公“觀魚謂之亂政”,公不聽忠言,後被人戮而奪位,在歷史上留下了“矢魚於棠”(棠——邑名,在今山東魚臺縣東北)的記載(見《古文觀止》中《臧僖伯諫觀魚》篇)。故臧威信極高,封魯地郯爲國(今山東郯城西南古稱東海),後以臧爲姓,世代爲魯卿,昭昭可考。僖伯之子臧哀伯(諡號),名孫達,魯國大夫,他曾諫魯桓公(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國君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很得後人的稱頌。因此,臧與複姓臧孫皆爲一族。《中華姓氏溯源》載,臧 ,臧欣皆爲一家,均系魯公後代。

二、近代族居簡考

元朝末年,爲反抗朝廷統治,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經過數年混戰,元朝滅亡,後由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於連年戰爭的兵火和瘟疫的傳染,山東復地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朝廷採取移民的措施來扭轉慘不忍睹的社會局面。即在洪武二年(1369年)大量移民于山東,所以山東大部分來自山西洪洞縣和江蘇東海十八村。

莒縣臧氏大部分自江蘇東海和膠東遷來。據《重修莒志》載,“莒州十區臧家莊臧氏,原籍江蘇省東海縣當路村,始遷祖胤祚於明洪武二十三年遷至莒縣黑坊口,四世成儒遷居臧家莊,分三支,今傳至十七世。”“五區龍宿莊臧氏,始遷祖瑾於明洪武年間由登州府福山縣遷居莒北龍宿莊(今屬諸城馬莊鄉),生四子,長熊分支諸城枳溝,次子龍遷居石埠集,三子鳳居龍宿莊,四子虎遷居昌樂辛旺集。

五蓮臧氏分兩大支系,一支屬諸城臧氏,祖居諸城琅琊臺,有主譜,子孫後代散居有記載;另一支屬枳溝崖上莊(即臧家崖)臧氏,族無主譜,各支均有支譜,譜中均記載:“吾祖世居東魯”,據有關資料考證,此兩支屬一族,均從東海和膠東遷入。崖上莊分譜載“不知何朝何代先世何人始遷於登州府福山縣,延至明洪武年間先祖諱武復由登州遷回故土安居崖上莊(筆者注:可見原來就在崖上莊住過,故用“遷回故土”),世世相傳”。崖上莊臧氏即現在的諸城市枳溝鎮臧家崖村,始遷祖武遷來後居住多年,子孫繁衍較快,自明初起就有人做官,家族隨之興旺,五世祖哲以儒士起家,官至布政使(即省長)。六世祖虎以孝行成名,得入忠孝祠兼之。五世祖臻有子十二人,族類之繁,一盛一日,時濰水之濱熙熙攘攘者,大抵吾族居多也。”(見崖上莊臧氏譜序)。以後逐年析居,遍佈於濰河兩岸。諸城市枳溝鎮的東安、西安,枳溝后街、臧家崖、前後水清溝、楊家窪、山子前和五蓮縣的汪湖村、泥牛子村、楊家溝、輝溝子、高澤、西雲門、窩疃、段家廟、宅科等村,均有崖上莊臧氏居住。尤其明末壬午諸城兵亂,遷居大江南北之族人甚多。據崖上莊支譜序中載:“……昔丁先生之任霍山縣也,其上臺臧大人系陝西人,自稱出自崖上莊……”又江南境內有臧氏獨立村,曰“楊家行”,雲“自楊家窪”(屬諸城枳溝鎮)出族。”今已代遠年湮,無從考究。因本支無主譜,雖有支譜但年久失修,分居各地的後代無記載,故不能如實統計其族人散居住地,實是遺憾。崖上莊臧氏與諸城臧氏同族不同譜,但輩序排列卻相同,只是世不相同,同樣一輩卻差三世,這是因爲沒有統一族譜所造成的。近年來崖上莊臧氏由後水清溝運德主持,運堂負責印刷,“運”字輩“樹權”兄執筆新修一部主譜,把該族系的部分分譜系統起來,是一件大好事,爲後代子孫留下了寶貴財富,成爲崖上莊臧氏追根求源的依據。其輩序諸城臧氏原有族譜修於明末,創始人六世祖允德,此譜從春秋到明代,其中有唐人作序,可惜在明崇禎壬午兵亂中毀於戰火。到清康熙年間七世祖振榮時任廣西懷集知縣,又升江西寧州知府,借歸裏休養之機,又續修新譜,因前譜毀,先祖失考,只能從記憶中的始祖智開始新修。譜成於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仲春,七世祖振榮作序。七十三年後,於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春,由九世祖應鈞祖續修。二十六年後又由九世祖毓雲第三次修譜。六十年後,又由十一世祖翰、十二世祖炅,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第四次修譜,此譜稱“道光譜”,目前能查到的僅有此譜由十世同族人共同議定三十二字爲今後排輩之序,其是:偉臣著望、家運傳真、日初山廣、如澤方循、佑茲礪品、醇睦今人、恪先訓後、庚亦經陳。“以上三十二字從十二世始,每輩只用一字,按序排列。目前從蘇北到山東,臧氏大部分用此“輩”字排序。同姓相遇,論資排輩,親如一家,否則如同異姓路人一般。

諸城臧氏族譜對族居地記載清楚,清康熙“琅琊碑記”中雲:“吾祖居琅琊臺,再乃遷居瓦屋莊,後又遷居於城(諸城城裏)……”,又據祖輩相傳雲,諸城臧氏乃於明洪武二年由江蘇省東海宿遷縣遷入諸城琅琊臺。又據長興眉錫在康熙《諸城臧氏族譜》序中謂:“……即自吾魯僖伯公以後之散處於大江以南,大海以北者之俱可尋源溯委也……”,六世祖新德在康熙年間的譜序中雲“臧氏之來諸城也,肇基於琅琊臺,開創之人已湮乎無聞……”。所以諸城臧氏自江蘇省東海宿遷縣移民至諸城琅琊臺,後遷居瓦屋莊,又居城裏,確信無疑。相傳,琅琊臺始遷先祖兄弟三人從東海宿遷縣遷來琅琊臺,因生活困難,長兄去登州福山縣,其他二人留住琅琊臺,相傳三世,曾有諱班祖在此居住,現有墳塋九座爲證。因前譜毀於戰亂,新修譜只能從遷祖智從琅琊臺遷居諸城城南瓦屋莊,後又遷城裏記載。二世祖斐,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貢生,初任湖廣景陵衛經歷,後升直隸真定府定州同知;三世祖節、符、策三人,節祖敕贈文林郎,太湖知縣,南京兵部右侍郎。四世祖惟一,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贈工部尚書,人稱大司空。四世中有祖四人,惟一、惟幾、惟精、惟時,均居住在諸城城裏。

三、現代族人分佈

諸城臧氏自四世祖惟一中進士始,家業從此發跡,子孫後代繁盛,主要分佈在諸城城裏、五蓮的仁裏、膠南的西十字路。到七世以“振”輩分支時,達到鼎盛時期,共有三十一支,現分述如下:

一、惟一祖後:長子爾用,官生,誥贈奉政大夫,刑部郎中(子二人,嗣德、懋德)。次子爾勸,明萬曆十六年(1598年)舉人,萬曆二十年壬辰科(1592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贈兵部尚書,人稱大司馬(繼子一人:允德)。三子爾動,無子。四子爾令,明萬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科舉人,天啓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官至山西冀南道按察副使,因故告歸,適遇明崇禎壬午諸城兵亂,帶頭奮起抗清殉難於城下(子五人:世德、允德、永德、同德)。五子爾壽,官生,壬午抗清殉難(子二人,新德、成德)。六子爾昌,附生(出嗣於惟幾)。該支人數較多,分佈極廣,諸城南北吾族人俱多也,共分如下世系:

嗣德世系:振猷;懋德世系:振佐;允德世系:振榮、振乾;世德世系: ;永德世系:振奇;文德世系:振魯;同德世系:振採;新德世系:振聲、振衣、振翼;成德世系:振莪、振芳、振華。由於戰亂,子孫皆投奔各自的莊園居住,以上各世系分佈在:諸城的展村、薄板臺、董家溝、韓戈莊、鄧戈莊、橫溝、張家溝、管家莊子、高疃、王村、黑龍溝子、毛莊、蘭家莊、曹家莊、封家官莊、三裏莊、下茁山、北戈莊、劉家溝、劉家黑龍溝子、老屯莊、鐵溝、指揮、徐家莊、喬戈莊、黃疃、孟家店子、西十字路(膠南市)、王家莊、西公、青墩、潘旺、朱解、胡埠嶺、胡家樓、小店子、新莊、嶽旺莊、黃家窯、小蘇家莊、許家溝、史家溝、木營老莊、宋家莊子、辛家窯、胡溝、壽塔寺、臺家莊、關東老莊、焦家莊子、臧家莊。五蓮縣的明古莊、玉皇廟、瓦窯溝、範家車村、朱家老莊、嶺東、小坪、袁家莊。莒縣的魏家官莊、莊家山。還有分佈在安丘、高密、膠縣等地。現已傳至二十一世。

二、惟幾祖後:繼子一人爾昌,附生(其有子三人,達德、容德、育德)。達德世系:振鐸、振鳳、振權;容德世系:振鵬;育德世系:振京、振揚、振昱(止)、振宜。後因家族大,分支析居。分佈在:諸城縣的陸家莊、朱解、東潘旺莊、陳家潘旺莊、王滿莊子、宋家樓子、辛家窯、黑龍溝子、史家埠、悅莊、院西、莒北大馬莊(今屬諸城),洛莊、孟家窯、朱留莊、龍池子、我樂子、王戈莊、孔家莊、沙嶺子莊、高家洛莊、田家莊、孫村、北十里堡、張家屯、黑龍溝。東北煙房子溝。五蓮縣的仁裏村、泊子村、黃崖圈、花園、於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現已傳至二十世。

唯以上兩大家族龐大、興旺。

三、惟精祖後:嗣光世系:瑞徵、嘉徵(止)、奎光(止);啓光世系(止);龍光世系:汝諫;重光世系:汝衆;禧光世系:汝明;寵光世系:汝瀚。分佈在:諸城縣的瓦屋莊、我樂子、許家河子、範家莊子、辛家窯、劉家黑龍溝子、臺家村、樓子、後疃、臧家樓子、七吉村、陳家窯、石嶺、位井子、北戈莊、沙戈莊、土牆、鬆園、北程戈莊、郝家村、高樂埠、臧家莊、黃疃、孫戈莊、龍石頭河等。

四、惟時祖後:龍正世系:之秀、之進、之舉。分佈在:諸城的漢車、洛莊;五蓮縣的福祿頭、福祿並。

以上各支系行輩一樣,均按十世族人規定輩序排列,有條不紊,族人相逢,親如一家。

五蓮縣仁裏臧氏遷祖純、,由諸城辛家窯遷居仁裏村(原屬諸城縣),後因支系繁茂,由仁裏遷出至孔家泊(泊子村)花園、黃家圈、於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等村,又有少數遷居膠東、北京、四川的重慶、陝西、遼寧、黑龍江等省,建國前還有去香港、臺灣者。有的`還僑居美國等國家搞科研或經商。

五蓮縣玉皇廟臧氏遷祖宸綱於清雍正年間由諸城徐家莊遷入,錫鵠祖由玉皇廟又遷至瓦窯溝,分支後的一支遷居範家車村。黃崖圈臧氏遷祖 由仁裏村遷入,分支後又遷入松柏鄉的白廟子、香店,現已傳至十八世。五蓮縣叩官鎮的於家崮子,許孟鎮的花園,日照東港區的臧家荒等村的臧氏亦由許孟鎮的仁裏村遷入,因年代久遠主譜無記載,始遷祖失諱。五蓮許孟鎮的福祿頭、福祿並臧氏由諸城漢車遷入,譜有記載。

日照兩城臧氏由諸城遷入。五蓮還有少數臧氏由膠南遷來。五蓮的朱家老莊、嶺東、小坪、袁家莊臧氏均由諸城郝戈莊遷入。

隨着社會的發展,移居外地的方式也多,如:當兵專業就地安排工作,移民支邊,幹部南下、考學就業等。因此吾臧氏除在山東地界繁衍生存外,散居於全國各地甚多,從大江南北到海疆邊陲,都有吾臧氏族人的足跡。如雲南、四川到東北的黑龍江都有諸城臧氏、崖上莊臧氏、膠東臧氏安家落戶,繁衍生存,但都沒有忘記祖居地山東諸城、崖上莊、福山縣。

四、臧氏官爵敘略

自東周至今臧氏名人輩出。春秋時有臧孫辰、臧孫許、臧紇皆爲官。在魯國執政的臧文仲、歷仕魯莊公、閔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廢除關卡,以利經商。春秋時魯國大夫臧武仲,官司寇。漢初有臧茶被項羽封爲燕王,後擁劉邦稱帝。南朝有臧奉先曾任建陵令,臧庸民任國子監助教,有史學家臧榮緒(415—488),齊莒縣東莞人,著《晉書》一百十卷,在唐初流行的十八家《晉書》中號爲較完善的一部,還著有《嫡論》、《拜五經序論》、《續同記》等。臧陵、臧嚴均屬莒縣東莞人,皆任參軍。東漢時臧昱,廣陵射陽人(江蘇寶應東)人,靈帝時爲揚州刺史,後任使匈奴中郎將。臧洪(160—195)東漢廣陵射陽人,字子源,任青州刺史,東郡太守。明朝有臧惟一,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贈工部尚書。臧爾勸兵部右侍郎,贈兵部尚書。臧允德任錦衣千總。以上三人屬諸城人。臧懋循明戲曲家、文學家,浙江長興人,明萬曆八年進士,曾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後棄官歸裏,著有《古詩所》、《唐詩所》、《元曲》等。清朝有臧庸(1767—1811)經學家。臧應選、臧琳皆爲官。臧振榮,諸城人,任江西寧州知府,政績顯赫,很受百姓稱頌。臧在新,字與鹹,江蘇阜寧人,清任虎門炮臺教練,後赴日本,歸國後被孫中山委以淮上司令,後被害於煙雨臺。

民國初年,有諸城臧漢臣、臧濟臣、臧少枚、臧文山等人響應孫中山號召,參加同盟會,組織起義,推翻了諸城清政府,建立了諸城民政府,臧漢臣任民政長(縣長),其他人辦學堂培養人才,推動民主革命。現代有臧克家、臧雲蘧,臧樂源,臧東昇,臧雲遠,臧雲飛,臧鳴亞,臧恩堂,臧鬆年,臧雲衢,臧星望,臧子望,臧坤等,從三十年代起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積極參加革命,現在有的成爲進階領導幹部、作家、詩人、作曲家、藝人等。